没有手机的民国年代,上海人都会“刷”什么?


老故事 | 没有手机的民国年代,上海人都会“刷”什么?

在那些没有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的年代,

上海人闲来无事都会“刷”什么?

他们关注的新闻、潮流娱乐信息从何而来?

今天带你一口气穿越回民国,

看看当年的文艺社交

老故事 | 没有手机的民国年代,上海人都会“刷”什么?

《妇女杂志》

那些谈论至今的女性话题

老故事 | 没有手机的民国年代,上海人都会“刷”什么?

《妇女杂志》在1915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刊,是一份面向女性发行的綜合性大型杂志。至1932年1月28日商务印书馆被日军炸毁而停刊,前后长达17年。而且《妇女杂志》不仅仅在上海发表,还在国内各大城市及海外的新加坡等地发售。在近代中国,《妇女杂志》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是许多其它面向女性的刊物难以比拟的。

老故事 | 没有手机的民国年代,上海人都会“刷”什么?

民国十九年三月出版的《妇女杂志》扉页和目录页,看目录所议之事,似乎讨论持续了近九十年,仍然没有偃旗息鼓之势。再过一百年,大概这些话题也可以喋喋不休地谈下去。两性之间的社会大讨论,源远流长,大概只有法国人才会 有“家长一”和“家长二”的动议来终结某些话题。


《学校生活》

民国校内网?

老故事 | 没有手机的民国年代,上海人都会“刷”什么?

《学校生活》是一本民国时期反应校园生活的期刊,这本杂志反映了当时上海中外学校的生活风貌,学习生活反映不多,课外生活倒是描述地很丰富多彩。

老故事 | 没有手机的民国年代,上海人都会“刷”什么?


图为学生小姐姐的玉照,其实按年龄算都是太奶奶级的老祖宗吧!放在今天看还是很有味道的,不知道当年刊登在杂志上之后有没有在校园内引起轰动和男同学们的追求呢?在1934年某期《学校生活》中还刊登了一则有趣的小诗:“今天是废历的‘TheNewYearsday’,在家耍子多Happy!但是‘上司’仍旧叫我们在学校Study,想起来,真是多么的Sorry。”原来1934年的春节是2月14日,即“废历元旦”,按规程规定各校早已开学。这一天,在学校上课的学子心不在焉,牢骚满腹,就写下了这首小诗。


《上海特别市政府公告》

看“年报”是基本功课

老故事 | 没有手机的民国年代,上海人都会“刷”什么?

1930年的上海成为了“特别市”,也就是民国版的直辖市。图为民国十九年三月二十日的《上海特别市政府公告》 封面,以及公报中刊载的时任市长张群的玉照。那个时间节点,距离“一 · 二八”淞沪抗战还有两年不到的时间; “大上海”计划则已经得到批准进行。 同一时间线上,上海存在着不同的几个面目。图为民国十九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报》封面和目录,租界的一切亦如往昔。租界的存在,让“年报”不再是稀奇玩意,也让“市政”被庖丁解牛一般,清清楚楚展现在人们眼前。所以说了解城市也好,炒股票也罢,看“年报”都应该是基本功课。


《机联会刊》

民国时期的国货风潮

老故事 | 没有手机的民国年代,上海人都会“刷”什么?

二十世纪二三年代,国货运动风起云涌,上海机制国货工厂 联合会是其中的中坚力量。图为该联合会编辑的民国十九年《机联会刊》四、五期封面。光看封面,感觉很带感,又觉气势颇大。可惜四十多种国货构成的“机联会”,推介的大多数都是毛巾牙膏一类棉纺轻工制品,可见民国时代的“中国制造”有多贫弱。


《时代画报》

过目不忘的时装图样

老故事 | 没有手机的民国年代,上海人都会“刷”什么?

最后奉上的是大家——叶浅予的作品,刊载在民国十九年《时代画报》上的时装图样。这些为当时女性时尚引领者——绮华公司所做的设计,尽管算是商业作品,但简洁流畅的风格,让人过目不忘,浮想联翩。


原来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

上海宁的文化信息来源依旧丰富!

来源@最忆杨浦


关注游上海,收获最实用上海游玩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