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五胡十六國君主多稱天王而不急著稱帝?

於無聲處34


天王其實等同於皇帝,語出《春秋》“天王入於成周”,但名義上不如皇帝正統和嚴謹。五胡十六國時期,第一個稱天王的是漢趙皇帝劉聰的岳父靳準,政變殺死劉粲自稱“漢天王”。之後計有石勒石虎,苻堅呂光姚興等人先後沿用這個稱呼,有人統計過,十六國有十三位君主稱過天王。直到北周時,君主初期還以天王自稱,到宇文毓才開始稱皇帝。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為什麼自稱天王而不稱皇帝,應該有二個原因。


一是沿用春秋之義,天王基本上就是皇帝了,但給人的印象又比皇帝低一等,這是政治上的柔術,西晉八王之亂引起異族入主中原,他們雖佔據廣大地域,從心理上卻是不自信的,自古以來,沒有胡人當皇帝的道理,基於這種根深蒂固的傳統看法,他們自稱天王而不稱皇帝,正是取巧處,不必在名份上過於逞強,招致反對。還有另一個原因。其時五胡勢大,但還是以晉朝為正統,稱天王在政治和外交上有迴旋餘地,不致成僵局。(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如石虎在殺死石勒的兒子稱王時自謙,“朕聞道合乾坤者稱皇,德協人神者稱帝,皇帝之號非所敢闖,且可稱居攝趙天王,以副天人之望”,可見從名份上大家認為還是低於皇帝的。後秦姚萇死後,太子姚興繼位。399年,“興以日月薄蝕,災眚屢見。降號稱王”。後燕慕容盛也曾自貶為庶人天王。而對於晉朝正統的承認,或明或暗都存在各少民政權中,靳準就表示“自古無胡人為天子者”,東晉才是正統,匈奴劉氏只是“屠各小丑”,基於這些心理和現實,五胡君主多以天王之稱。(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另一個原因與上述理由相輔相承。自卑心理使得五胡君主對稱皇帝有畏懼感,但他們並沒有裹足不前,除了一些後期改稱帝外,還做了潛移正統的努力。天王稱謂就是這一努力的表現,天王最早出自佛教用語,而佛教自漢朝傳入中原已來,在儒家學派和本土宗教道教的壓制下,難以出頭,信奉者鮮。魏晉玄學興起,給佛教帶來機會,佛教“般若性空”思想在士大夫階層得到廣泛傳播,亂世人命如草芥的慌亂,也給下層民眾提供信佛尋求解脫的心理基礎。

有這種廣泛的上下層基礎,取用佛教中“天王”的稱謂來作為自稱,既是遵循華夏習慣,又暗中取得佛教信眾的支持。佛教的四大天王,持國增長廣目多聞,是佛教的護法天神,又稱護世四天王,這樣,宗教上就把天王稱呼與佛教牽連在一起,正如後世的洪秀全稱天王一樣的道理,借屍還魂,凝聚人心,也方便與南方的東晉政權對峙。


南方鵬


您問的是胡人稱王而不稱帝的問題,胡人是西域獨有民族的稱呼,,古西域是一個多民族了的地方,這裡的民族通稱為胡人,其中以維吾爾族為主,古時叫畏吾兒,回紇,回鶻。全國有三支古畏吾兒人,他們移居甘肅的兩支,一支是,古甘州,一支是,古涼州。一支在今湖南桃園,人數不多。所有西域的民族都是蒙古人的後裔。西域蒙古人是北方蒙古人分支,西亞的古波斯,伊拉克,奧斯曼帝國,莫臥兒帝國(古阿富汗),等阿拉伯國家,及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都稱突厥人,所有帝國均稱國王。汗王。稱天王的那是黑龍江流域的黑,白水靺鞨,女真族的後代薩滿,滿族人信奉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原始宗教薩滿教,尊祟天,日,月,星辰。圖騰傳承母系氏族制度,祭拜圖為中為鷹兩邊各一女性。古沙俄的通古斯為滿族人的發生地。白山黑水,大小興安嶺是全世界最富庶的地方,為他們棲息地。還有諸多的如鄂倫春,達翰爾等民族和古日本,高句麗等國,統稱鮮卑族也可稱契丹。因為薩滿尊祟天,l統治者是上天派來的人王。所以都稱天王。突厥人稱統治者為〞汗王。鮮卑,契丹人則稱統治者為天王。


包強中


十六國君主稱天王大約幾個時期

最早稱天王的大約是靳準,這個人是漢(前)趙皇族劉家外戚

318年靳準造反,滅了前趙劉家一族,按道理講謀逆嘛,應該代劉稱帝的,但這個靳準沒這麼幹,而是自稱漢天王,並且遣使稱藩於東晉。估計他腦子有些亂,早先還打算認東晉為正統,歸還傳國玉璽以及西晉兩帝棺槨,後來卻屠了城裡頭所有晉(漢)人

之後稱天王的還有石勒、石虎等

石勒原本也是前趙臣子,在劉曜登基平靳準叛亂時,自立為趙王,滅掉劉曜後,於330年加封自己為趙天王,同年登基稱帝。石虎也經歷過從天王到皇帝過程,他殺掉堂弟上位後,先是稱帝,後來又去皇帝位稱天王,一直到349年才登基稱皇帝位

從靳準石勒等的做法可以看出,在這時期,天王級別低於皇帝但是高於王,君主稱天王,應該是一種過渡,避免被群起而攻

十六國時期,天王級別也不全是低於皇帝,苻堅可以算作是個分界點

苻堅在357年篡位後,稱大秦天王,這個稱號一直伴隨385年苻堅被殺。苻堅之所以稱天王,估計是得位不正,抵消其國內反感吧。但是苻堅統帥前秦二十餘年滅國無數,無論地盤、人口還是經濟軍事,都超過了南方正統東晉,在他眼裡東晉才是蠻夷,這種狀態下,天王是一國最高統治者已經成為共識,他的天王稱號實質上已經等同或者超過於皇帝

猜測這也是為什麼,383年淝水戰敗後,前秦分裂的西涼呂家、後秦姚家、大燕部分慕容家,還有什麼赫連勃勃等,都稱天王原因。但多了嘛,也就氾濫了,氾濫必然貶值,天王級別又低於皇帝了


靈石蘊珠寶


要弄清這個問題,主要是搞清楚“王”和“帝”之間的區別


01 什麼是“帝”?

在古代,“帝”一般是指一個統一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在周朝以前,有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但周朝的最高統治者稱為“王”。這個也很好理解,周朝有些類似於今天的聯邦制,一個周國,下面分成了幾十個小國,周天子只控制國都附近很小的區域,其他國家的事務,周天子是不管的,由各個諸侯王自己管理,因此,周朝與後世的大一統王朝是不同的。

自秦始皇以後,才真正有了“帝”的說法。那時候的秦朝,是中國第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帝”只能有一個!

02 什麼是“王”?

既然封建大一統王朝,只能有一個帝,那麼,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時期,一個帝為了加強對整個國家的統治,必然需要在各地設一些小的封國,讓他們為自己守國門、守天下。於是,一些皇族子弟和立過大功的人,就被“帝”們封為了“王”,比如說,漢高祖劉邦為了鞏固劉氏江山,就封了他的兒子們為王。

劉邦的長子劉肥,手下有70多個城池,甚至還有自己的軍隊。他們表面上受漢朝皇帝的領導,但實際上卻是自己地盤上的老大。於是漢初才有了“七國之亂”,漢朝皇帝想限制諸王的權力,而諸王也想保住自己的權益。

03 為何有人敢稱王,不敢稱帝?

拿三國時期舉例子,當三國鼎立初步形成時,有人勸曹操稱帝,甚至孫權也湊熱鬧,上表勸進,但曹操頭腦很清醒,說:“這小子是把我放在火上烤啊!”言外之意,稱帝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情,原來只有袁術這個不自量力的人幹過,我稱個魏王就可以了,反正有自己的地盤,有自己的軍隊,只是名稱不一樣罷了。曹操怕擔亂臣賊子的罵名,而劉備奪取漢中以後,也是自稱為漢中王,沒有稱帝。

只有曹丕篡位自立以後,原來的漢朝皇帝已經不存在了,劉備先是強烈譴責曹丕,接著才敢稱帝。而孫權膽子小,直到曹丕死了,他也才自稱皇帝。

綜上所述,在古代,“正統”二字非常重要。五胡十六國本是北方蠻夷,雖然入主中原,但是底氣不足,有的實力也更不夠,他們稱帝,師出無名。


深夜聊齋


簡單說,皇帝是華夏文明對君主的稱呼,這一套稱呼是非常嚴格的禮儀機制,大致來說是皇帝>皇>帝>王,所以三皇五帝,三皇在五帝之前,五帝之後都只能稱王或天子而已。而秦始皇為了顯示自己一統中國的功績超過三皇五帝,才發明了皇帝這個稱呼。西漢末年王政君和傅昭儀鬥爭,王政君作為皇帝禮法上的奶奶,稱謂是標準的太皇太后。傅昭儀作為皇帝的親奶奶,拿到了太帝太后的稱號,但帝還是比皇低一個級別。

至於胡人,他們的立法制度並沒有那麼嚴格,迷信色彩也更濃厚,因此就把“天王”作為君主的稱號了。這也恰好正中漢族歷史學家的下懷,因為在漢族歷史體系中,這些胡人君主本來就不是真正的皇帝。

不過稱天王的也只是部分君主。如鮮卑族慕容氏這些漢化比較深的胡人,還是稱皇帝的。


天外村藥房


我猜你說的是“武悼天王”,冉閔。

然而這個“天王”不是他自稱的,是前燕皇帝慕容儁給他上的諡號。而“諡號”這玩意,是給死人的人生總結,所以,冉閔活著的時候是不可能知道自己被叫做天王的,畢竟冉魏給的諡號是“平皇帝”。“天王”僅僅是現代人聽著好像很威武的樣子,實際上仍然比“帝”低一個等級。冉魏在冉閔死後不久就滅亡了,所以前燕的諡號流傳更廣,而前燕給諡號,是不可能給帝國首領一個皇帝的稱號的。

有個傳說是說冉閔死後當地草木枯萎,蝗蟲四起,慕容儁害怕,於是為冉閔上尊號“武悼天王”,並派人祭祀,這時候天降大雪。當然,中國歷史中這種傳說很多,看看圖個樂就好。


扣毛


佞佛的結果吧!從天竺傳入,我們漢人在隋唐佛教開始興盛,但西域佛教流入較早。而羯、羌、氏等西域少民可能在南北朝接觸到這些稱謂。佛教四大天王出自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四大天王中供養佛教護法天王,可得世間與出世福德,可得龍天善神護佑,可得不可思議之增上順緣,可以振興事業,獲得財運及權勢,遣除修法中內外諸障,增益一切善法功德。


天堂風語者


因為當時時局動盪 如果稱帝 各路諸侯就會群起而攻之 成為大家一致的敵人 如果只稱王 就有機會和其他的政權聯盟


聽小寶說歷史


緩稱王,不稱帝。這是五胡亂華時期的特點!稱帝者,必會被群起而圍攻哈。


滄海一聲笑970918CID


那得有那個實力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