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之後,北方漢人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七翼俠飛


從整個歷史發展的進程來看,用“五胡亂華” 形容那段歷史時期帶有民族對立的色彩,也不符合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因此用“少數民族南下”來指西晉時期諸多北方遊牧民族趁八王之亂,在中原地區建立數個政權,更為客觀。公元265年,司馬炎以“禪讓”的方式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西晉滅吳後,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實現國家統一,社會比較安定。但西晉建立之初,就為其滅亡埋下禍根。先是分封宗子弟為諸王,掌地方重權。西晉的統治階級從皇帝到大地主、大商人生活奢侈、腐敗,對百姓的壓榨愈加深重。最終,爆發了八王之亂,整個北方地區被戰火席捲,損失慘重。這也激化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一些內遷的少數民族也紛紛反抗,而少數民族的首領、貴族趁機起兵,逐鹿中原。316年,匈奴王劉曜攻陷長安,俘虜晉憨帝,西晉滅亡。317年,晉元帝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都,隨後,中原漢族的一些士族和百姓都隨之南遷到江南。唐代劉知幾在《史通》裡記載:“異哉,晉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陽蕩覆,衣冠南渡,江左僑立州縣,不存桑梓。”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規模南遷。

當時,跟隨司馬睿過江的以王導為首的北方士族有百家之多,跟隨士族難逃的還有他們的宗族、部曲、賓客等,還有同鄉,人口數達到數萬之多。但也有部分士族選擇留在了北方。還有一些普通百姓無力負擔搬家費用,也留在了北方。而這時的北方進入了少數民族政權更迭的十六國時期。一些少數民族政權採用“胡漢分治”政策,如後漢、後趙。漢人的生活被壓迫、剝削得更加嚴重。有些少數民族政權則積極完善政權組織,善待、起用漢族人士,如鮮卑族慕容氏的政權,設置僑郡縣,安置流民等,一度引得很多漢人前往。也有漢人在北方佔據一席之地。如涼州刺史張軌從大亂之時就抵禦外敵。從317年起,張氏世守涼土,建立前涼。直到376年亡於前秦。前秦是十六國時期一個比較強大的政權,是由氐族苻氏所建。苻堅繼位後,在漢族人士王猛的輔助之下,進行政治、經濟改革,加強中央集權。通過整頓吏治,興辦學校,勸課農桑,出現了大亂以來最為繁榮的局面。後來,北魏建立之後,也是在孝文帝進行了漢化改革後,走向了強盛。漢化政策下為北方的漢人爭取到了更多的生存空間和權力。

在風雨飄蕩的北方,大部分留在北方的百姓都因為戰亂損失慘重,甚至丟到性命。他們多選擇依附大族生活,成為少數民族或是漢族士族的部曲。而留在北方的漢族大族豪強多築起塢壁,聚族而居,多著四五千,少者幾百上千家。這時大族豪強既是宗族的宗主,又是大地主,而投靠他們的宗親鄉黨,則失去了土地的私有權,成為了依附民。如李顯甫聚宗親數千家,佔地方圓五六十里。崔、盧、鄭、王等北方門閥大族也多是如此。這種宗主制,使得北方的漢人得以保存實力。而各少數民族政權也一般採取與之合作政策。


國家人文歷史


“五胡亂華”時代,整個已知文明世界範圍,都陷入遊牧民族的大侵襲,華夏文明與華夏民族,能得以存留延續,而不是如古羅馬、古埃及文明一樣就此沉淪,幾百年後得以復興為輝煌的隋唐帝國;

首先要感謝孫權、賀齊、陸遜、諸葛恪等東吳明君賢臣,是他們經過長達近百年的對山越戰爭,將江南的原住民山越族清剿同化殆盡,將秦漢時期尚是被野蠻人重重包圍,一個個漢人聚集區星羅棋佈的江南,真正變成了華夏牢不可分的本土,為東晉永嘉南渡後華夏文明的火種得以延續,留下了一大塊肥沃豐饒的生存空間;一如東羅馬帝國與君士坦丁堡之於歐洲文明的意義;

要感謝祖逖、桓溫、謝玄、劉牢之、劉裕、韋睿、陳霸先這些傑出的南朝統帥與將領;要感謝王導、謝安這些長袖善舞出色統合了南方軍政,重新建立與穩固統治中樞的政治家;

東晉尚書令:謝安

是他們的共同努力延續漢統,讓北方的胡族政權無懈可擊,是華夏文明得以傳承的的砥柱中流,同時並繼續對江南、嶺南、福建等地的大力開發,將先進的中原文化傳播到南方各地。

如秦晉淝水之戰這般,稱之為拯救華夏文明與漢民族的生死存亡,亦絲毫不算誇大;如梁魏鍾離大戰這般,一次就斬首胡族大軍二十四萬,更值得濃墨重彩大書特書。

要感謝那些在北方胡人的政權的爭鬥夾縫中,努力爭取獨立軍權的漢人英豪們,冉魏皇帝冉閔就是一個“敢為天下先”的先驅,他屠滅罪行累累的數十萬羯人,以“殺胡令”對各方胡族宣戰,雖然行事操切,功敗垂成,但「爾曹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得不稱帝邪!」一語,亦算得上氣壯山河,聲越千古。

冉魏政權的驟興驟滅,也讓之後的北方各胡族政權提高了對漢人將領的警惕之心,比如在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權,漢人王猛和鄧羌雖然也極得信重,一度成為大軍主帥,征伐四方,但終究只能為鷹犬之任,根本不能如鮮卑首領慕容垂、羌人首領姚萇那般,直接掌握本族武力、起兵時便一呼百應;

之後除卻後燕大臣馮跋發動政變,消滅已經退回遼東的鮮卑慕容氏政權,建立了一個北燕小朝廷外,整整一百多年的北方戰亂裡,再也沒有一個漢人統帥能夠成為胡族政權的一軍之帥,如冉閔那般在中原腹心一帶捲起風雲。

一直到冉閔死後百年,馮跋的孫女馮有成為北魏的攝政太后,開始推行漢化改革;馮有的孫子北魏孝文帝元宏,更進一步改鮮卑姓氏為漢姓,盡棄胡族風俗語言服飾,此外,更鼓勵鮮卑人和漢人通婚;評定士族門第,制定漢式官制朝儀,將北方漢人士族全面納入北魏王朝的統治中樞。

北魏孝文帝:元宏

雖然這樣激進的改革嚴重損害了鮮卑軍事集團的利益,元宏死後不到三十年,以鮮卑軍人為主的六鎮邊軍集團便紛紛起兵,令北魏王朝土崩瓦解,但北方漢人亦趁此良機,得到了很大一部軍權,成為執掌權柄、出將入相的軍國重臣。

關東的高齊王朝為鮮卑化的漢人高歡所建,其名將高昂(高敖曹)更出自漢人高門世族渤海高氏。

關西的西魏政權,其統治支柱八大柱國有一半是漢人,包括李唐王朝的始祖李虎,以及趙貴、李弼等;以及不在八柱國之列的北朝名將韋孝寬,和隋王朝的建立者楊忠、楊堅父子。鮮卑和其他胡族兵將在彼此不斷的內鬥中死傷殆盡,漢人將領掌軍、漢軍將士成為軍隊主力,已成不可逆轉的大勢所趨。

冉閔遇害二百三十年後,一個胡名為“普六茹那羅延”的漢人,奪取了胡人的北周政權,恢復了自己的漢人名姓:楊堅。鮮卑大將尉遲迥不服,據鄴城起兵,關東八州皆反。

隋文帝:楊堅

漢人老將軍韋孝寬領軍東征,未來的隋朝第一名將楊素亦在軍中,出謀獻策,將鮮卑胡人的負隅頑抗一舉蕩平。隨後,楊堅代周稱帝,敕令舉國盡棄胡姓胡俗。

昔日在北中國叱吒數百年之久的五胡部族也大都成為了歷史名詞,或是徹底融入漢族,雖然一些姓氏如慕容、宇文、元、獨孤、尉遲、長孫等仍能探究其祖先來歷……

其實韋孝寬這位北周第一名將,若不是在他臨終前一年,東征平定了尉遲迥率領的鮮卑貴族勢力反抗,他的平生赫赫功業在後世看來,大概也不過就是個替胡人打仗、甚至攻打漢人政權(梁朝)、奪其疆土的張弘範式人物吧?

北周名將:韋孝寬

若是韋孝寬的東征大軍戰事不利,全軍覆沒,更因此導致楊堅垮臺,被尉遲迥代表的鮮卑人反攻倒算了,那另一個歷史時空的“隋文大帝”,大概也會變得如冉閔一般爭議不斷,甚至被一些純粹功利主義者,抨擊為不自量力的小丑吧?所以,何必單以成敗苛責英雄,求全責備呢?

若不是這歷史長河中,無數漢人英雄長達數百年的不懈努力,也就不會有楊堅僅用九個月時間就實現了滅胡復漢的大業,被稱為“自古得天下之易無過於楊堅”,豈知大隋帝國光復華夏背後,又是多少代漢人英豪前赴後繼的艱辛鐵血呢?


狐狸晨曦


題主所謂“之後”,但無時間截止點,在下且挑五胡亂華至北魏盛時說一說。

十六國前期北方人口減損到什麼程度呢?

以下結論和數據引自王育民先生著《中國人口史》(非我所估算,我的水準沒到那個境界):

一、十六國前期,第一各政權對治下百姓的殺戮有如殘酷的競賽;

第二,在掠奪人口(強令遷徙)的過程中所蒙受的貧、病、體弱、逃殺、餓死、無故被殺等重大損失;

第三,氐、羌、胡、蠻等族在冉魏誅胡羯之令(即網傳所謂殺胡令)的強大壓力之下,各還本土,而這還鄉之旅,便是互相攻伐、互相吞噬之旅;

第四,災荒、飢疫等相催逼,也不給人活路,如永嘉三年(309年)的大旱,永嘉四年(310年)的大蝗,建興三年(315年)的大蝗,建興四年(316年)的大蝗,大興元年(大興或為太興,元年為318年)的大蝗,永昌元年的大疫(322年),咸和七年的冰雹(332年)……等,凡見之史書之天災,每每使百姓“人相食啖”。

二、王先生通過《晉書·石勒載記》所記,西晉大興二年(大興或為太興,二年為公元319年),石勒以“二十四郡、戶二十九萬為趙國”稱趙王之時,對比《晉書·地理志》此二十四郡人口相加之數為587500戶之時(西晉太康元年),以舉一反三之理,得出39年間人口減半之證。

十六國後期北方人口有所回升!

在經歷過十六國前期驚人的人口減耗之後,前燕、前秦、後秦、甚至胡夏(赫連勃勃向以兇殘嗜殺著稱,但這不代表他是傻瓜,如他對嶺北降附夷夏“拜置守宰以輔之”,公允地說,他的嗜殺是帶有政治目的的舉動)等,後期無不以走上正軌為要務,對本族及治下百姓,都編為編民,使北方人口得到了補充。王先生估算此時各地區有人口如下:

關隴及豫中地區:約100萬戶;

河東地區:約6-7萬戶;

遼西地區:約7萬戶;

山東(太行山之東)地區:約55萬戶;

河西地區:約17.5萬戶;

河套地區:約9萬戶;

代北地區:約20萬戶;

河南東部及濱海地區:約30萬戶;

東晉版圖的北方區域:約60萬戶;

以上相加共309萬戶,按照每戶5人的慣例,共該1545萬人口,再加雜戶、營戶及鎮戶等軍事性質的編制,則估算前秦盛時約有戶400萬,口計2000餘萬人。

北魏全盛時人口:

《魏書·地形志上》其序有言:正光已前,時惟全盛,戶口之數,比之晉之太康,倍而已矣。

查《晉書·地理志》:太康元年,平吳,大凡戶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2459840戶),口一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16163863人)。

“倍而已矣”四字,杜佑《通典》做“倍而餘矣”,強調說,“今雲倍而餘者,是其盛時,則戶有至五百餘萬矣。”

也就是說,北魏全盛時期(正光為孝明帝元詡年號,在520-525年),人口接近2500萬之巨。

這實則已經將前秦帝國崩潰後,慕容氏諸燕、赫連勃勃等的小規模殺戮(比照十六國前期而言,亦即前趙、後趙及冉魏的大規模血腥殺戮而言)後的人口短缺,不但補上,並超過了四分之一。

以胡、漢之比例為1:3計算,北方漢人此時約為1800-1900萬(此比例為我自己通過網絡數據推算,做不得準,只略其大概罷了)。

這一切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

竊以為有如下幾點原因:

1、北方漢人人口基數太大,先前胡、漢之比或許為1:5或1:10左右,經過天災人禍、兵禍連結後銳減至1:3左右,但即使如此,劫後餘生的漢人數量依然能對胡人數量形成碾壓之勢。

在上個回答《五胡亂華殺了那麼多漢人,為什麼到了隋唐,中原又全是漢人,五胡反而不見了?》中,我回答了人類的生育熱情在大亂之後的大治、中治、微治之世中的顯著爆發,此處簡而言之,如果沒有人為的制約,人類生育的速度其實是非常恐怖的。

因此說,在人口基數巨大的有利前提下,再迸發出生孩子的熱情,人口自然能飛一般的發展起來。

2、化胡,民族融合的顯著成效。由胡漢混血再至不斷稀釋,在漢文化的強大同化力之下,最終完成了“老子化胡”一般的壯舉。

3、政權的穩定性及強盛性使盛世效應凸顯。強盛帶來穩定,穩定帶來強盛,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作用。如前燕、前秦,最終統一北方的北魏,都有難得的止戈休兵之世,這為百姓的安居樂業提供了最強有力的保障。


歡迎批評。


王事情


五胡亂華之後,北方漢人真正發展起來,是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漢化改革之後。


其實在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之後,北方戰亂頻發,生靈塗炭,永嘉之亂之後,西晉滅亡,東晉在建康建立成為漢族王朝的正朔,而北方則徹底淪為胡人的放馬場和狩獵地,漢人或者淪為奴隸,或者淪為附庸,甚至淪為亂世胡人軍閥爭霸稱王的軍糧。

當時所謂中原陸沉,衣冠南渡,大批漢人士族紛紛逃往南方避難,也掀起了中國歷史第一個大規模開發南方的高潮,但是這些逃往南方的漢人的數量仍舊遠遠少於留在北方漢人數量,很多人是依仗著大族勢力依附胡人求得發展,繼續留在北方,更多是貧苦的漢人無力逃往南方而只能留在北方,但是無論如何,生活還得繼續。

五胡亂華遍地腥羶

由於胡人和漢人文化水平發展的巨大差異,胡人們在內侵中原之後,都主動的或者被動進行了漢化,但是由於胡人太過野蠻和北方胡人政權混戰更迭嚴重,這種漢化經常性遭到中斷,往往某些胡人帝王也是尊重儒家知識分子,給予高官厚祿,但是常常是一念之間之後,就對漢人屠戮一孔,比如氐人的前秦王朝,統一北方之後,大興漢文化,可是淝水之戰之後,統一的前秦王朝四分五裂,北方胡人並起,中原又是遍地烽煙,北魏統一北方後,開始重用漢人,其中漢人大族崔浩成為北魏名臣,功勳彪炳,並主修北魏國史,但是一念之間,崔氏一門就被滅門,夷九族。

直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繼位後,開始以南征為名,遷都洛陽,然後大刀闊斧的開始了徹底的漢化改革。比如: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漢族服飾,禁穿鮮卑胡服;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姓拓跋改為姓元;鮮卑族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朝廷中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這一系列改革結果是本來作為征服者但是數量不多的鮮卑人,完全融入到更多的漢族之中,而漢文化也徹底的成為北方的主流文化,迎來了北方漢人的大發展,也正是在北魏孝文帝之後,中國王朝的正朔開始轉移到北方,而後來隋唐的大一統王朝也是繼承北魏的正朔。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比漢人還漢人的鮮卑皇帝,對於中國的貢獻稱得上千古一帝

所以說被北魏孝文帝是千古一帝也不為過,他的漢化改革雖然最終導致北魏的敗亡,鮮卑人民族性消失,但是卻為漢人和漢文化的新生注入了新生力量,此後的楊隋和李唐皇族都或多或少的有著鮮卑人的血液,比如隋朝建立者隋文帝的楊堅的鮮卑名是普六茹堅,但是他們都是大一統漢族王朝的開拓者,而無可爭議,這些都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功勞。



大東北的小豆包


五胡亂華,中原浩劫,北地十室九空,保壁大帥十不存一。那北地漢家人口,又怎麼發展起來的呢?

記住幾個重要人,重要的事件:

330年前後,羯族石勒立國後趙稱帝,於中原統治區勸課農桑,經濟人口有一定恢復(十室九空,也是他乾的);


346年前後,後趙某一和尚諫言石虎,漢人氣運有壓制國(胡羯)人跡象,需苦役之。石虎納諫,從此至後趙滅國,漢家子弟水深火熱,僅史書記錄,修鄴城挖河,就死了二十餘萬,城郭附近吊死男女綿延百里,整個中原區域,漢人損失不計其數

349年,記住這一年,漢家冉閔起兵滅後趙,至352年,滅後趙胡羯一族,從此五胡之胡羯,再無勢力,宣顯漢家威力,震懾胡族各部

農耕文明先進於遊牧文明,漢家文化先進於胡族,胡族後續政權“趨之若鶩“,一方面遏制漢家軍事,一方面鼓勵漢家農耕

495年前後,鮮卑孝文帝,實行胡族漢化改革,說漢字,習漢語,穿漢服,改漢名。當然在450年之時,鮮卑太武帝,借國史案,打擊北地漢人世家大族,諸如清河崔氏,河東柳氏等都被滅族,讓北地漢民失去當時領頭羊。至孝文帝時,可以放心改革,鳩佔鵲巢


524年前後,魏北六鎮發生起義,也是反漢化軍事大抗爭,胡族各部漢化反漢化矛盾大爆發,在這一年,隋文帝楊堅家,唐太宗李世民家,等等漢家實力,開始凝聚成軍,越長越大

580年,也記住這一年,北周漢家大將韋孝寬20萬對23萬,平鮮卑尉遲迥,為漢家楊堅代鮮卑宇文周徹底掃平道路。自311年,永嘉之亂起,經歷269年抗爭發展,漢家勢力終究在北方佔據主導,楊堅代周,大隋朝立!

北地漢家人口為什麼能發展,除了感謝各個時期,為民族生存而鬥爭的各路英雄豪傑,還要感謝祖宗先輩傳下的農耕文明,以及文學理法,這些是我族能在各種困難時期生存之根本


靈石蘊珠寶


衣冠南渡得以保留政權,南方戰爭相對較少,漢人得以發展。北方就要靠漢人大族了,當時的漢族大家各自招兵買馬,建牆造壘,是北方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然後前秦天王苻堅在王猛的幫助下,一統北方,平定戰亂,結束五胡亂華局面。之後北魏再次統一北方,孝文帝漢化改革,使得漢人地位相較五胡亂華時期,大大提高漢人地位。像後世的宇文泰高歡,一個漢化的鮮卑人,一個鮮卑化的漢人,其實已無區別,再之後宇文邕建北周統一北方,其後楊堅帶周,這時候天下便是漢人的天下了。


方山中人


知道冉閔不?殺胡令,讓故人聞風喪膽!具體的細節我忘了,他在中華歷史上的地位應該很高!


西藏遊記


漢人分兩種,一種是有著莊園和廣大宗族以及僕役佃戶的世家豪強,另一種是普通百姓。胡人按照草原規矩,把世家豪強當做部落頭人,把一般百姓當做頭人下邊的平民和奴隸,加以整合,普通百姓就成了奴隸,世家豪強就成了歸附的頭人加入胡人統治階級群體,那些貴族就妥協了開始領胡姓,生活也一定程度胡化。開始融入胡人貴族內部,貴族群體就這麼保存下來了。早期的胡人其實是很自卑的,非常羨慕漢人生活方式,進入北方後就深受臣服漢人貴族的印象也一定程度漢化了,胡漢貴族間間通過文化影響通婚等方式不斷加深信任之後,事實上胡漢貴族合流了。但是胡漢百姓並沒有合流,胡人平民可以隨意欺負漢人平民(早期實際上是奴隸),漢人貴族雖然胡化了,但是依舊在意識形態上領導漢人平民,隨著胡人的統治逐漸穩固,北方這種統治模式持續了很久,後來由於戰爭的原因,胡人兵員不足了,開始從漢人平民和奴隸中抽調炮灰部隊,雖然胡人廣泛看不起漢人炮灰部隊,但是漢人士兵中那些真正驍勇的人,胡人也是很佩服的,很快就領了胡姓成了新貴族了。北方漢人大體上就是這麼發展起來的,其實在北方五胡統治的時候,政治鬥爭的主要方向不是胡漢之別,而是統治集團中的派系之爭。胡漢貴族結成一個個政治實體開始爭權奪利,從開始的五胡興起到鮮卑獨大,大體都是這個模式在不斷內鬥中,漢族貴族到底還是底蘊深厚,靠著家學淵源不斷咱露頭角,不斷掌控基層勢力,和少部分高層勢力。到了北魏遷都後由於統治重心內遷,嚴重影響了一部分老舊貴族的利益,引發了六鎮叛亂,導致鮮卑分裂成以獨孤信為首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和以高氏(雖父系是漢人,但已徹底胡化,嚴格意義上算是鮮卑人)為主的山東豪強貴族集團。到這個時候,胡漢融合基本完成,這個時候雖然上層依舊是胡人為主體,但是在最高貴族級別的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中漢人也有了一席之地,漢族貴族依舊在權利鬥爭中和胡人結成各個政治團體不斷內鬥,不斷積累實力,一直到楊堅篡周,即便是楊堅篡周了,胡漢貴族已經通婚幾百年早就融為一體了,都有香火情,也沒辦法搞種族清洗,於是就把所有胡人貴族納入漢人貴族中一視同仁,依舊讓胡人統治做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對於胡人來講,按照胡人的規矩,楊堅篡周不過是一場部落戰爭而已,楊堅這個頭人當了老大,改了部落名稱而已,只要其他的頭人利益基本保持不變,是鮮卑人或是漢人,這個也不是啥大問題。以隋朝的建立為標誌,北方漢人完成了一次屌絲的逆襲。


第一個11


這個問題提的有點意思。答案很簡單,因為那些北方胡人都變成了漢人。是不是很好玩?

某些人用現代西方的舶來品“民族”概念來套央央華夏,顯然是驢唇不對馬嘴的。

原因很簡單,中國的民族融合一直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如果不是西方的介入,它還會繼續下去。

事實上,華夏大地從來都是兩大族群衝突融合的歷史。來自中原的農耕民族和來自草原和森林的漁獵遊牧民族為了資源財富和生存空間,較量了數千年,也就在殺戮和血腥中,夾雜著文化和溫情的碰撞,融合成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民族。

過程有點枯燥,甚至刨除下面的細節,你會覺得有點無聊。

中原的農耕民族逐漸累計財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繁華競逐,浮生若夢;而漠北和苦寒之地的那些遊牧或者漁獵民族,或迫於生存危機,比如赫赫有名的冒頓單于第一次入侵中原,就是漠北大雪,凍死牛羊無數,而入侵中原;或覬覦中原的繁華,試圖入主中原。後者這樣的例子,不要太多。

民族融合就在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循環往復中,慢慢的發生了。

比如最早,華夏第一女將婦好的經典一戰就是擊敗鬼方,這是有史記載的第一次草原民族的入侵,這是三千多年前的事情。隨後就是春秋戰國時期與戎狄的衝突。實際上很有意思的是,中華統一帝國的始建者秦始皇和他的秦帝國,其實就脫胎於西戎,還有戰國時期的中山國,就是一個戎狄國家。現在的很多姓易的,其實就是中山國這些戎狄的子孫。為毛?因為中山國都城坐落於易水河畔,亡國以後就以易為姓。

然後就是著名的華夏、漢朝與匈奴的衝突。比如戰國名將李牧一戰滅葷粥十萬,這就是與匈奴早期的衝突。隨後兩漢數百年與匈奴大戰,然後匈奴不斷戰敗,分裂,內遷,典型的如南匈奴部落內附,呼韓邪單于聯姻王昭君,這樣的過程持續了一直到了三國西晉,直到晉八王之亂,匈奴又一次迴光返照,隨後消失融合進了華夏,融入了漢族,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這次的迴光返照就是五胡亂華最早的匈奴五部首領劉淵。劉淵本是曹操安置於內地的匈奴五部的單于,本無野心。但晉八王之亂殺得是血流成河,記不太清了,可能是東海王司馬越看中了匈奴諸部的實力,昭令當時在其部下的劉淵召集匈奴諸部相助。不過劉淵還沒來得及為司馬越效忠,此人就已經敗亡,劉淵也就乘勢而起,以漢外甥自居(也沒錯,大多是漢和親公主的後代),建立了“趙漢”。

哦,對了,歷史記載:

劉淵自幼愛好學習,拜上黨人崔遊為師,學習《毛詩》、《京氏易》和《馬氏尚書》,他尤其喜愛《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

諸位要是說劉淵是外族的話,儂能有劉淵這深厚的儒家經典學識修養麼?

但這個魔盒一旦打開,就再也蓋不上了。隨後氐、羌、碣、鮮卑諸部都加入了逐鹿的戰場,諸如苻堅的前秦,氐族;姚萇的後秦,羌族;石勒的後趙,羯族;還有就是姑蘇慕容氏念念不忘的前燕後燕南燕西燕一堆燕國。

這些國家都去哪了呢?都歸入了北魏。北魏是鮮卑拓拔氏,後世目為華夏瑰寶的“魏碑”為北魏的,花木蘭是北魏的,雲岡石窟龍門石窟是北魏的。你不承認他們嗎?

事實上,劉淵的趙漢滅國以後,匈奴就作為漢民族的淵源之一,徹底融入了漢族;拓跋鮮卑的北魏而西魏東魏北周北齊,除了高歡高氏的北齊是鮮卑化的漢人以外,都是鮮卑族。而鮮卑族在南北朝以後,也徹底融入漢族。

事實上,農耕民族和漁獵遊牧民族在中原反覆爭奪,通常的流程都是:中原富庶——遊牧民族入侵——文化融合——遊牧漁獵民族融入漢族——中原反擊,將部分遊牧民族趕回大漠草原,但大量的都融入漢族成了這個民族的一部分。

而在這個過程的反覆中,融入了的牧民漁民成了新的漢人,與原有漢人一起,面對新的入侵者,或者反擊,或者南渡。南渡的,擴展了華夏的生存空間,改變了原有的地緣結構。比如歷史上幾次有名的南渡,比如八王之亂隨後的永嘉南渡,中原士族和漢家衣冠大量進入江南,開發江南,江浙一時文風大盛,財富聚集,使得原來落後的蠻荒之地吳越成了中華最富庶的地方,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

隨後就是安史之亂的大規模南遷,再隨後就是至今影響深遠的靖康之齒和宋室南遷,這次衣冠南渡影響深遠,徹底奠定了江南的地位,使得原來可以分庭抗禮的南北,發生了偏移。南方徹底超過了北方,並再沒變過。

事實上,大家看到這裡,都能明白,所謂的漢族本就是一個融合的民族,一個文化意義上的國度。一味地強調漢室,有意義嗎?

兩漢四百年,隨後是三百多年的南北朝,北方都是匈奴鮮卑等民族;隨後的隋唐也都是原來鮮卑宇文氏的關隴貴族軍事集團的高官;五代十國本就有沙坨人的李存勖李克用父子的後唐;北宋立國一百多年,北方先後被契丹金國統治,西北則是党項的西夏,党項本就是融合羌、鮮卑的一個民族;後南宋金國先後被蒙古所滅,然後就是大元;朱元璋滅元,但他尊奉元為前朝;然後就是最近的滿清。

大家可以仔細看看,狹隘的皇漢是多麼可笑。這麼一列,可以說北方的少數民族統治時間一點不少於漢族,甚至更長。為什麼不開闊心胸,因為這片土地本就屬於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的。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這就是我的答案



江上一峰青


中國歷史上胡人少民不管誰入主中原,就宣稱自己代表正宗漢人,金國統治集團同樣把自己當成正統大漢人,金國將領紇石烈子仁有詞: 蠆鋒搖,螳臂振,舊盟寒。恃洞庭,彭蠡狂瀾。天兵小試,萬蹄一飲楚江乾。捷書飛上九重天。春滿長安。 舜山川。周禮樂,唐日月,漢衣冠,洗五州妖氣關山。已平蜀,風行何用一泥丸。有人傳喜,日邊都護先還。 金國罵南宋為妖,是因為沙陀人趙宋逃離中原,當然自己儼然是“舜山川。周禮樂,唐日月,漢衣冠”的正統,比大漢還大漢,漢人是以中原地域和中原文化為依託的人群,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的王朝都是胡人王朝,但幾乎所有的胡人王朝都宣稱自己代表漢人,胡人李白有詩云:胡無人,漢道昌!由此可見不論哪方胡人進入中原就是漢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