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占領阿富汗全境的蘇聯爲何會出現高達41萬人的傷亡?

顓治國


阿富汗號稱“帝國墳場”,攻佔全境只是第一步,並不表示能夠穩固統治。事實上,從大英帝國到不可一世的蘇聯,再到“世界警察”美國,都搞不定阿富汗。

首先澄清一下,即便統計1979-1989年的10年數據,蘇軍傷亡也不可能達到41萬,這個數字反過來14萬都嫌多,應該是10萬左右比較準確,有的數據稱蘇軍累計傷亡5萬餘人。

阿富汗的戰略位置——超級大國爭奪的焦點

阿富汗的位置十分特殊,他位於亞洲中南部,是一個完全內陸國家,北部和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中亞國家接壤,東部與中國和巴基斯坦毗鄰,南部與巴基斯坦相連,西部與伊朗接壤,從所處位置看是名符其實的“亞洲心臟”。

阿富汗是一個複雜的國家,與鄰國宗教、語言、文化、地理上的關聯性很大,有時候被歸為中亞或南亞,有時被歸為西亞、中東,最準確的說法是“西亞、南亞和中亞交匯處”。

美蘇全球爭霸時期,阿富汗是伊斯蘭世界、中國和蘇聯這三大勢力的結合部,因此成為美國和蘇聯爭奪全球霸權的焦點,對蘇聯而言更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制高點。

阿富汗戰爭的起因——蘇聯的全球爭霸戰略

70年代,蘇聯正是勃列日涅夫當權時期。

老勃是蘇聯傳奇人物,曾被稱為“紅色沙皇”,在他任內,蘇聯國力和軍力急劇膨脹,達到歷史頂峰,與美國的全球爭霸也打得不可開交。 對紅色陣營國家,他推行“勃列日涅夫主義”,大搞“有限主權論”,讓其他國家都成為自己的小弟,乖乖聽話,不得造次。

這一切都是阿富汗戰爭的背景。

美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軍力量遍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並在各地駐軍,控制亞歐大多數國家,而蘇聯在這方面處於弱勢,特別是南亞次大陸和印度洋方面,更是鞭長莫及。

為加緊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老勃打算徹底控制阿富汗這個連接西亞、南亞和中亞的樞紐,進而實現完全打通中亞——南亞通道,南下印度洋,與美國爭奪全球霸權的戰略企圖。

阿富汗戰爭的經過——兩天戰爭,十年泥沼

蘇聯從1973年開始對阿富汗進行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滲透,包括扶持激進政黨、大搞經濟輸出、軍火輸送——這也是美、蘇兩國常用的手段,先扶植滲透,不聽話再大棒教訓。

阿富汗的祖上也強大過,不甘被蘇聯控制。1979年9月,時任政府總理阿明發動政變,成了阿富汗新領袖,他上臺後推行“去蘇聯化”政策,處處跟蘇聯作對,一點不給老大哥面子。

蘇聯一看小弟不聽招呼,提醒敲打也不管用,便決定大棒加身,發動戰爭。

1979年12月中旬,蘇軍集結完畢。

12月24~26日,蘇軍出動大型運輸機,空運5000多名官兵和大量武器裝備,這些蘇軍搞了一次完美突襲,27日晚便攻佔阿富汗首腦機關和重要部門,幹掉阿明,扶持了傀儡政權。

然後,被扶持上臺的卡爾邁勒對外宣稱阿富汗發生政變,請求蘇軍入境平叛。

老勃哈哈大笑:美國佬搞清楚哈,我蘇聯是應邀平叛,這不是侵略!這不是侵略!

28日起,陳列在阿富汗邊境的蘇聯大軍7個師8萬餘人,分東、西兩路發動鉗形攻勢。

阿富汗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而蘇聯財大氣粗,雙方武器完全不是一個檔次,阿明控制的政府軍(1個軍團、13個師,共10萬人)沒有螳臂當車,基本不抵抗,就投降了。

蘇軍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甚至沒有費一槍一旦,只用1個周就佔領了阿富汗全境,控制了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阿富汗與伊朗的邊境要地,全程碾壓式勝利。

阿富汗戰爭就這樣結束了,但又是剛剛開始。

蘇軍佔領阿富汗全境後,開始對阿富汗境內反政府武裝發動全面打擊和重點清剿 ,但儘管攻勢很猛,成果卻很不突出,因為阿富汗境內多山,反政府武裝利用複雜山地、熟悉地形等有利條件,開展山地游擊戰,蘇軍的摩托化部隊難以發揮兵力和兵器優勢,根本佔不到便宜。

1982年11月,老勃仙逝;1983年時,各路反政府武裝聯合成立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有了統一領導、統一組織的他們更加難以消滅,形勢向蘇聯不利方向發展;到1985年底,侵阿蘇軍達到12萬人,反政府武裝依然有10萬人,還有越打越精神、越大越頑固的跡象。

這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不僅遭遇阿富汗人民的頑強抵抗,也遭到強烈譴責和反對,一些同情阿富汗的國家向反政府武裝提供援助,加上美國背後支援,蘇聯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蘇聯內外交困,決定逐步從阿富汗脫身。

雙方邊打邊談,終於在1988年4月達成協議,蘇聯分階段撤出阿富汗境內的全部軍隊,1989年2月,蘇聯撤軍完成,侵阿戰爭結束。

歷史無數次證明,非正義的侵略戰爭永遠不會取得最終勝利。侵略者可能會一時得意,但終究會付出慘重代價,永遠不要忽略一個民族保家衛國的決心。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這道題桃花石雜談還是不重複題幹了,因為本身題目裡所描述的“事實‘就是不對的,甚至可以說是虛假的。蘇聯在阿富汗傷亡慘重沒錯,但其傷亡數字卻和題目裡所說的有著幾何級數式的差別。


蘇聯在阿富汗死了多少人?

蘇聯-阿富汗戰爭爆發於1979年12月24日,終結於1989年2月15日,時間長達9年多。而且其實蘇聯始終也沒有完全控制阿富汗的局勢,只是在幾個月之內控制了阿富汗主要城市的局面,所以題目裡所說的蘇聯兩天佔領阿富汗全境也是和事實出入很大的。

蘇軍俘獲的阿富汗聖戰者

但是蘇聯確實在阿富汗擁有很大的軍事優勢,那麼為什麼蘇聯還是遭受了很大的傷亡呢?其實在桃花石雜談看來,這也是非常正常的情況,因為從蘇聯軍隊踏上阿富汗領土的那一天起,他們面對的敵人就已經不是阿富汗人,而是整個伊斯蘭世界和西方世界,在9年阿富汗戰爭期間,伊斯蘭世界和西方世界向阿富汗的“聖戰者”們提供了難以想像的巨大支持。

美國總統里根會見阿富汗聖戰者代表


在整個蘇阿戰爭期間,阿富汗“聖戰者”全部作戰經費裡至少有四分之一是由美國政府直接提供的,首批由美國向阿富汗聖戰者提供的武器在戰爭爆發之後僅僅17天就抵達了當時西方和伊斯蘭世界援助阿富汗聖戰者的大本營巴基斯坦。比如當時主導對聖戰者援助行動的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就曾經回憶道:

在得到蘇聯人進入了阿富汗這一消息之後,我們立即啟動了一個雙重流程。首先是專注於對蘇聯的反應與制裁,國務院和國家安全局列出了長長的制裁清單,並制定了增加蘇聯人行動國際成本所要採取的步驟。而第二組流程則是我訪問巴基斯坦,協調巴基斯坦採取共同的行動,目的是讓蘇聯人儘可能多且儘可能長時間地流血。

而為援助阿富汗聖戰者專門制定的“旋風行動”也成了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史上最大的秘密行動。在分成兩個階段進行的援助行動中,中情局至少為阿富汗聖戰者提供了74億美元的直接援助,而如果算上為培訓和武裝阿富汗聖戰者所花費的費用,來自美國的援助資金恐怕至少要超過200億美元。英國等美國的歐洲盟國也同時制定了類似的援助行動。

蘇阿戰爭剛結束時英國《獨立報》對本拉登的專訪:反蘇勇士將自己的軍隊送往和平之路

而同時,沙特阿拉伯等海灣阿拉伯國家在資金援助之外,還直接派出了大量準軍事人員,參與阿富汗聖戰者與蘇軍和阿富汗政府軍的作戰行動,比如在戰爭期間,沙特人本拉登就被視為在阿富汗抵抗蘇軍的主要將領之一。所以在整個蘇阿戰爭期間,阿富汗的聖戰者始終能夠得到極為充裕的資金來招募作戰人員,並對其進行很好的武裝和訓練,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蘇軍遭受到比較慘重的傷亡其實也並不奇怪了。

但即使這樣,蘇聯在阿富汗戰爭期間的傷亡也還是跟40萬差得很遠,因為在整個蘇阿戰爭的9年時間裡,蘇聯先後派往阿富汗作戰的軍隊總數也只有62萬人,這麼點人傷亡40萬是根本不可能的。而真實的蘇軍傷亡人數則是下面這些。在整個蘇阿戰爭期間,蘇軍總共有14453人死亡,其中陣亡約9500人,傷重不治約4000人,因為疾病和事故死亡約1000人。而負傷的人數則達到了53753人,另外還有264人被標記為失蹤。所以蘇軍的總傷亡人數其實是在7萬人左右,當然另外還要加上協助其作戰的阿富汗政府軍的傷亡數字,據估計阿富汗政府軍的陣亡人數在1.8萬人左右。但無論如何,陣亡40萬人都是不可能的。

阿富汗本身的情況增加了蘇聯的傷亡

除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和以沙特為首的伊斯蘭世界對阿富汗聖戰者的強力援助之外,阿富汗本身的社會與地理特徵也是任何曾經在阿富汗進行過戰爭的外國強權傷亡比較嚴重的重要原因,其中也包括蘇聯和美國。

蘇阿戰爭期間的蘇聯坦克與武裝直升機協同作戰

首先的一點是阿富汗的主體民族普什圖人對伊斯蘭教的信仰極為虔誠,而且這個民族的整體社會形態都還是部落式的,幾乎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武裝,而且其酋長對本部落的控制力都極強,因此非常易於形成有組織的抵抗。

另外一點則是阿富汗的地勢是全球最適於開展游擊戰的國家之一。因為阿富汗全國有97%的領土都是山地和丘陵,而這種地勢為阿富汗本土的抵抗勢力也提供了絕佳的抵抗環境,這也是阿富汗在歷史上曾經多次給不同帝國造成大麻煩,甚至被視為帝國墳場的原因之一。

今天的阿富汗婦女

甚至在進入21世紀之後,美國軍隊曾經希望打造的零傷亡戰爭也是首先在阿富汗被打破的。而美國在911之後進行阿富汗戰爭,儘管將其高科技優勢發揮到了極致,但到現在已經進行了17年,還無法完全消滅幾乎是原始武裝的塔利班勢力,而且到目前為止,以美國為首的聯軍也已經付出了陣亡3546人(其中美軍陣亡2412人),負傷22773人(其中美軍負傷19950人)的沉重代價。而同一時期,為聯軍效力的阿富汗政府軍的陣亡人數則高達45735人。所以與蘇聯時期的阿富汗戰爭相比,其實陣亡人數並沒有明顯下降,而現在的塔利班得到的外援則跟當時本拉登等聖戰者得到的外援規模根本沒法同日而語的。


所以整體上,蘇聯在阿富汗比較高的傷亡數字,是跟當時西方借阿富汗戰爭的機會,大力扶植代理人參戰,以拖跨蘇聯(他們也確實達到了目標)作法,以及阿富汗自身適合開展游擊戰,適合低技術軍隊抵抗高技術軍隊的特點綜合作用的結果。


桃花石雜談


1988年5月25日,蘇軍總政治部主任利濟切夫宣佈:在阿富汗戰爭中,蘇軍死亡12210人,傷35478人,失蹤311人。當然,根據蘇聯宣傳慣例,這個數字是被大大縮水的,戰後僅陸續曝光的,在阿富汗的蘇軍逃兵就不止300人,不過,要說蘇軍在阿富汗死傷41萬人,這幾乎也是不可能的。

蘇軍在佔領阿富汗後,其面對的主要對手是反蘇游擊隊,這些游擊隊有美國、巴基斯坦、海灣國家和某國支持,雙方圍繞主要交通線不斷展開爭奪,阿富汗作為一個沒有鐵路的內陸國家,駐阿蘇軍除了人員補充主要通過空運外,大部分的物資補充都要通過幾條戰略公路,從蘇聯用汽車運來,耗費極高,也因此,在整個阿富汗戰爭期間,蘇軍最多隻有10萬人同時駐紮在阿富汗,這跟越戰美軍動輒在南越駐軍幾十萬沒得比。

事實上,不管是在戰役還是戰鬥中,蘇軍獲得了大部分勝利,擁有更好的武器、戰術素質和指揮體制,但阿富汗戰爭是一場典型的消耗戰,反蘇游擊隊以及其支持者的主要目的,不是在戰場上擊敗蘇軍,而是不斷造成其損耗,在無法承受的時候主動撤離阿富汗,事實證明,這一點也成功做到了。在阿富汗,游擊隊的損失遠遠超過蘇軍,游擊戰雖然不能獲得戰略上的勝利,這裡指的是徹底擊敗對手,但卻能給對手造成巨大損失。

此外,在阿富汗,蘇軍的傷亡減員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非戰鬥損失,在落後的阿富汗,蘇軍的一切物資包括食物,都需要從蘇聯供應,而蘇軍對衛生勤務工作嚴重忽視,營地內廚房跟廁所距離很近,炊事員工作前不進行必備的洗手等步驟,導致蘇軍營地中瘧疾等疾病十分嚴重,而蘇聯生產的各類藥物質量低劣,在戰鬥中,蘇軍繳獲游擊隊隨身攜帶的西方醫藥製品,根本不會上繳而是自己留下,以備萬一的時候保命。

在阿富汗,蘇軍遇到了很多問題,除了裝備和指揮外,還包括後勤衛生甚至飲食,這些問題造成蘇軍巨大的戰鬥和非戰鬥減員,在戰爭後期,蘇軍已經開始接受教訓並作出改進,但可惜晚了,蘇聯解體了。隨後的俄軍也是在兩次車臣戰爭巨大傷亡後,才重新重視這些問題,而這原本可以在阿富汗戰爭結束後解決。


鷹眼防務觀察


阿富汗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處在蘇聯的心腹地帶,對每一頭狼來說,肚皮是他們最大的命門,阿富汗所在的位置對蘇聯來說正是如此,這是蘇聯很重要的命門位置,所以蘇聯為了保障自己心腹地帶的安全,這才一直致力地想奪取阿富汗的掌控權。

蘇聯悍然進攻阿富汗的前因

從70年代開始,蘇聯人就在阿富汗培植起了他們的勢力,這股勢力就是他們忠誠的小弟、是他們賴以掌控阿富汗這個心腹之地的觸手,這股勢力在蘇聯的支持下,於1978年推翻了阿富汗原本的政權,開始掌握起了阿富汗的國家大權。

正當蘇聯人為此興奮萬分的時候,蘇聯的小弟卻與另一股勢力發生了衝突,最後蘇聯的小弟被這股勢力擊垮,他們的頭目也被這股勢力處死了。


在極大的怒火爆發下,蘇聯人不甘心放下剛準備到口的肥肉,所以他們派兵進攻了阿富汗,在龐大的鋼鐵洪流攻擊下,這股勢力根本不是蘇聯人的對手,他們很快被打得落花流水,被蘇聯人給滅了。

然後蘇聯人又直接在阿富汗扶植起了一個政府,讓他們幫忙打理阿富汗,不過因為蘇聯人的入侵,激起了很多阿富汗人的怒火,所以出現了很多游擊隊伍攻擊起了蘇聯新扶植的小弟以及反擊起了蘇聯人。

令蘇聯軍隊頭痛的阿富汗游擊隊

這些人非常聰明,他們知道蘇聯人炮火的強大,所以他們並沒有糾集成正面戰場上的軍隊,他們採用游擊戰的方法訓練出了很多游擊隊,然後憑藉著阿富汗國內眾多的丘陵、山地等對他們有利的地勢對抗起了蘇聯軍隊。

他們把力量都分散開了,使得蘇聯軍隊不能集齊所有力量把他們通通殲滅,如果他們選擇和蘇聯硬碰硬的話,即便他們裝備著是世界上最好的武器,他們也根本不是蘇聯這個龐大帝國的對手,所以游擊戰術的選擇是非常睿智的。

而他們在打完之後,他們還可以化整為零,如同水滴滴入大海一樣,隱藏入民間,使得蘇聯人根本尋找不到他們的軍隊。

正因為他們憑藉著地利以及非常實用的游擊戰術,所以他們在長達十年的戰爭時間內,才能將蘇聯的大軍擾得不勝其煩、頭痛不已。

與阿富汗戰爭同出一轍的美越戰爭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蘇聯人並沒有把自己擺在一個侵略者的身份上,他們在名義中宣稱自己是來幫阿富汗人的。

而實際上,他們原本也是不想自己派軍隊主動攻打阿富汗的,不過因為他們扶植的政權戰鬥力實在是太弱了,根本就打不過游擊隊,所以蘇聯人才被“逼”出了手,率領軍隊進入了阿富汗,幫他們的小弟剷除起了各種各樣的障礙。

蘇聯這種狀況跟當年美國人入侵越南是差不多,而他們最後的結果跟美國人在越南也差不多。

美國在越南戰場中投入了海量的金錢,用海量的炮火換取了越南人的性命,在那場戰爭中,他們死亡了5萬人、受傷了30萬,最終殺死了600多萬越南人。

美國人在越南的小弟是南越,對手是北越,美國人在越南戰爭中一直都是處在上風的。

只不過北越實在如同野草一般烈火燃燒後、春風吹又生,一直打之不盡,因此美國人在越南陷入一個無限死循環後,他們最後才不得不因為國內反對聲高漲,將軍隊撤出了越南。

雙方的傷亡以及阿富汗最終的勝利

蘇聯人的狀況也是如此,他們在阿富汗的總傷亡量連5萬人都沒到,一共死亡了1萬多人、受傷了3萬多人,從這方面來說,是談不上慘敗的。

其實早在戰爭打到第五年的時候,蘇聯人就不勝其煩地想要把軍隊撤回蘇聯了。

不過他們的小弟在面臨生死存亡的情況下,非常激動地給蘇聯人構建出了一副阿富汗被游擊隊佔領後將會給蘇聯帶來的重大威脅,這才把蘇聯人勸了下來,繼續幫他們打了五年的戰爭。

這場戰爭最後到結束的時候,阿富汗人死了一百萬多人,有將近600多萬人成為流民逃到了其他國家。

大家要知道,阿富汗當時的總人口才1500多萬,僅在這場戰爭中就死亡了1/10、逃亡了1/3,由此可見這場戰爭對阿富汗的創傷有多麼巨大了。

而面對游擊隊隱藏進民間的方法蘇聯人又很是無可奈何,他們又不能把阿富汗人全部通通殺光,因此在十年之後,早已經被游擊隊擾得暴怒萬分、沒有釋放之處的蘇聯軍隊做出了和美國人當年一樣的選擇。

蘇聯人撤出了阿富汗,把阿富汗留給了游擊隊,最後他們的小弟也如同美國在越南的小弟一樣,很快被游擊隊給剷除掉了,最終阿富汗一統。


歐美與阿拉伯眾國家給予阿富汗游擊隊的武器援助

說到這裡,可能大家已經察覺到這個提問本身出現的問題了吧?蘇聯在阿富汗戰爭中根本就沒有達到41萬人的傷亡,他們最大的傷亡量實際上還沒到5萬人,蘇聯人的戰鬥力也根本不是阿富汗游擊隊可以相比的。

如果不是阿富汗人掌握著游擊戰術以及有用地利這樣的大殺器,那他們將無法在蘇聯的進攻下支撐太久,必然如同蘇聯剛開始進攻阿富汗正規軍一樣,被摧枯拉朽地解決掉。

不過大家也不要忽略一個細節,那就是外方的援助,在之前美國打越南戰爭的時候,北越分別受到了我國以及蘇聯的大量武器物資援助,這才擁有了對付美國人的底氣。

在阿富汗戰爭的時候,這種情況也出現了,以美國為首的眾多西方國家為了制衡蘇聯,他們紛紛給阿富汗送去了很多武器。

跟阿富汗同處在同一個文化陣營中的眾多阿拉伯國家,他們也紛紛傾囊相助,給予了阿富汗很大的幫助,正是因為有著他們提供的武器,阿富汗的游擊隊才能和蘇聯人拉鋸了那麼久,並最終取得了對於他們來說非常重要的勝利。


所以說這個提問本身是錯誤的,蘇聯人只在阿富汗死亡了1萬人、傷亡了不到5萬人,死亡人數與蘇聯相比,相差了一百多倍,阿富汗人雖然贏了,但是從生命的程度上看,他們卻敗得一踏塗地、敗得非常慘,不過自古戰爭就是如此,弱者沒有資格拿人命說事,只要對方放棄了進攻,那對他們來說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勝利。


孤客生


在民族國家概念成為國際主流價值觀後,大國侵佔小國所要面對不僅僅是軍事上勝利,同時還會有政治、經濟、文化戰線的多重考驗,很難得竟全功,能全身而退已經不容易了,很多時候,都逐漸演變成了戰爭泥潭,對國力造成了很大的損害。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前後美國在越南折騰了11年,法國在阿爾及利亞折騰了18年,蘇聯又折在阿富汗10年。如果把時間往前推一點,英國人在布爾戰爭期間,也是揹著世界第一的名頭,派了45萬軍隊,而整個布爾人才44萬人,這一戰打的英國財政幾乎破產,世界第一的位置岌岌可危。進入到民族國家後,殖民軍隊再難輕易地將一個人數眾多的民族徹底擊敗了。

蘇聯軍隊10多萬人摧枯拉朽,短短兩天就把阿富汗政府軍給收拾了,接下來,按照正常的劇情,蘇聯扶持一個傀儡政府,然後各個地方通水、通電、馬照跑、舞照跳,一切又恢復了正常。蘇軍也是這麼想的,出了一趟差,收拾一下包裹準備回國與家人團聚了。蘇軍剛出喀布爾,迎面就撞來了一群游擊隊,不管三七二十一,見面就打。

這一打就是10年。

游擊戰:以弱勝強

阿富汗人為什麼這麼難消停呢?英國人打了三次,此次損兵折將。蘇聯人不信邪,也帶著世界第一軍事大國的桂冠來打阿富汗。如果蘇聯當時見好就收,果斷撤兵,還能全身而退。可是蘇聯認為匆匆撤軍,有損大國威嚴。同時,在阿富汗設置一個軍事基地,向南、向東、向西都有不錯的戰略發展空間,因此就鐵了心,駐紮了下來。

蘇聯的軍隊的作戰方式延續的二戰風格,大縱深作戰,適合在東歐平原上進行大開大合集團軍性質的會戰。阿富汗的地形是山地為主,交通不便,各種山溝、塹道到處都是,給了游擊戰理想的戰場。由於蘇聯軍隊武器很多都是自動化,必須依靠道路,所以蘇聯坦克沒有辦法給予支援。在阿富汗戰場上,蘇聯士兵雖然揹著軍事強國的名頭,在山溝溝裡還是得和阿富汗民兵進行面對面的槍戰。這種狀態下,阿富汗游擊隊與蘇聯士兵並沒有武器和技戰術方面的代差。即使蘇聯士兵訓練有素,但是架不住阿富汗游擊隊人數眾多,可謂是同仇敵愾,全民皆兵。況且,阿富汗人的游擊隊有30萬之多,而蘇聯雖說長期保有軍隊500萬人,但是長期駐守在阿富汗的軍隊只有10多萬人。如果蘇聯人願意像英國人那樣,用45萬軍隊去打擊44萬總人口的布爾人,蘇聯應該也是能吃的下來阿富汗的。但是蘇聯這種添油戰術,打又不打,撤又不撤,徒增傷亡。

由於阿富汗谷地多,蘇聯軍隊行軍都是摩步化,只能走大路,兩山夾一線,成為阿富汗軍隊設伏的最佳地點。蘇聯大兵們屢屢被襲擊,當他們付出重大代價,反攻到山頭時,阿富汗人早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阿富汗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蘇聯士兵朝前看看,綿延無際的山崖,一直延伸到地平線下,蘇聯士兵的戰爭,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打了10年。蘇聯當時的戰略進攻態勢,對阿富汗周邊國家和美國都形成了巨大的威脅,因此,這些國家先後組成了戰略後援團,給阿富汗人後勤補給和武器裝備,所以阿富汗才能在毫無工業基礎的情況下,堅持戰鬥了10年。

不然,以阿富汗脆弱的經濟,能堅持2年就算不錯了。蘇聯可不是運輸大隊長,阿富汗人再怎麼驍勇,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真的打完了戰略儲備的糧食和武器彈藥,阿富汗也不得不屈服。


所以蘇聯栽倒在阿富汗,是因為阿富汗的地理位置是周邊國家的中心位置,他們不希望蘇聯獨佔阿富汗,蘇聯是與好幾個國家在戰鬥。而蘇聯又沒有決然的魄力,一戰而定乾坤,釜底抽薪,從而不斷在阿富汗方向消耗紅色帝國的精力。至於蘇聯士兵,他們以執行命令為天職,他們不需要評價戰爭的性質,不管是正義之師還是不義之戰。


而知而行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前蘇聯發動了隊阿富汗的侵略戰爭,僅用三個小時就控制了阿富汗。可就是這樣一場戰爭,使當時的世界第二強國,深陷戰爭泥潭。十年的阿富汗戰爭,徹底拖垮前蘇聯這個巨無霸。九十年代初,前蘇聯一夜之間解體。

前蘇聯侵略阿富汗後,遭到了整個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除對其進行經濟制裁外,開始向阿富汗反對派武裝提供大量的援助。美國率先向阿富汗反對派提供了三千萬美元援助,各種武器通過巴基斯坦,源源不斷的送到反對派武裝手中。



十年的阿富汗戰爭,前蘇聯共投入150萬兵力,可反對派是越大越多,最高是發展到10萬人的反對派武裝。前蘇聯付出了140多億盧布,41萬多人傷亡的代價。其中有5萬人是戰鬥傷亡,其餘的都是非戰鬥傷亡,多數是染病而致傷亡。

那是一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遭到了全世界的反對,而阿富汗反對派卻受到世界各界的援助。才使得前蘇聯難以全身而退,遭受了巨大損失。


無奈且向上


阿富汗人評價蘇聯人的侵略,大致意識是說"蘇聯人帶來了雪(血)"!阿富汗作為一個山地小國,沒有珍貴的自然資源和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蘇聯侵略阿富汗的目的,是為了打通蘇聯國土腹部向南的通道,進而得到更大的戰略地域,更多的戰略緩衝區域。

雖然戰前蘇聯扶植了阿富汗偽政權,但為了更有效地控制阿富汗,避免其它國家勢力的干預,悍然與1979年入侵阿富汗。至1989年侵略宣告失敗,蘇聯軍隊撤出阿富汗。這場為期10年的戰爭,給阿富汗和蘇聯都帶來了深重得災難。蘇聯於1991年宣告解體,阿富汗則開始了"諸侯割據"得局面。後一度成為了伊斯蘭恐怖分子的"聖地\


程硯767


蘇聯佔領阿富汗全境這個說法是值得商榷的,準確來說,蘇聯只是佔領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而且時間並不是兩天,而是用了七天時間。傷亡數字也有問題,蘇軍在阿富汗的總兵力維持在10萬人左右,最高兵力12萬。根據蘇聯公佈的數據,蘇聯死12000多人,傷35000多人,還有數百人失蹤。不過生病的很多,由於生病失去戰鬥力的超過了40萬人。

蘇聯採用的是突襲的方式,就跟當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動如出一轍。蘇聯原本以為接下來只需要鎮壓幾個小暴動即可,但是他們沒想到阿富汗跟捷克斯洛伐克是完全不一樣的國家。此後將近10年的時間裡,蘇軍的作戰形式以及自身落後的後勤與指揮,最終導致了巨大的傷病。

一、游擊戰的汪洋

阿富汗這個國家嚴格來說算不上一個現代國家,政府只能控制首都喀布爾和一些大城市。龐大而落後的鄉村掌控在部落首領的手中。蘇軍突襲成功後,控制的也只是一些大城市和交通幹線。蘇軍實際控制的阿富汗領土只有30%,剩下的70%全部在抵抗組織控制下。阿富汗全國3萬個村莊,其中2.2萬個被抵抗軍控制。226個縣鎮中,抵抗組織完全控制了76個,部分控制了143個。

有名號的抵抗組織就有幾十個,總兵力大概有3萬人,後來達到了10萬人。最主要的抵抗組織為設在巴基斯坦的七黨聯盟和設在伊朗的八黨聯盟。這些抵抗組織接受了美國、沙特等國的大量資金和武器資助以及人員培訓。

(阿富汗抵抗組織)

蘇軍因此陷入了游擊戰的汪洋大海。戰爭的形式主要有三種。

1交通線作戰。

抵抗組織首先攻擊的是蘇軍的運輸線。由於無法有效控制廣大鄉村,蘇軍的運輸線非常脆弱,一旦被攻擊,往往很難有還手之力。運輸部隊本身戰鬥力相對也弱,因此一旦被攻擊,傷亡就會很慘。

2反掃蕩作戰

蘇軍當然不會坐視抵抗組織襲擊,針對反政府武裝發起了大規模的掃蕩。蘇軍擁有火力優勢,有大量的直升機,轟炸機,裝甲車和火炮。但是在掃蕩時,蘇軍的火力優勢被阿富汗的地形給抵消了。阿富汗不僅多山,而且海拔很高,掃蕩作戰經常發生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蘇聯的武器並不能適應高原,T64坦克和步兵戰車爬不到那麼高的地方,直升機性能也大受影響,火炮更是無法在山地部署。蘇軍在山地作戰中,幾乎是用輕武器跟抵抗組織作戰。相比之下,抵抗組織不僅熟悉地形,而且輕武器的性能也好過蘇軍。他們裝備了大量的單兵防空導彈、迫擊炮、大口徑重機槍和火箭筒。也就是說蘇軍在清剿時,很難徹底消滅抵抗組織,而且常常被伏擊,導致傷亡大增。

3襲擊城市

由於得到西方和阿拉伯國家的資助,抵抗組織發展迅速,有力量對蘇軍控制下的城市發動攻擊。蘇軍無法有效兼顧多個城市和交通線,被攻擊時常常是倉促應戰。而阿富汗政府軍士氣低落,戰鬥力很弱,而且很容易被抵抗組織滲透,完全不可靠。

(被伏擊的蘇軍車隊)

二、僵化的指揮

蘇軍的指揮體系一直被人詬病,在二戰時期,蘇軍的指揮體系就面臨著臃腫和官僚主義的困擾。在阿富汗戰場,蘇聯針對阿富汗的地形,有效改善了戰術和武器的使用,並且取得了成效。但是蘇軍指揮體系的臃腫和官僚主義沒有任何改善。

蘇軍沒有針對阿富汗的長期作戰計劃,每個月按照國防部的月度計劃進行。遠在後方的國防部根本不瞭解戰場的具體情形,元帥們意見不統一,導致計劃本身下達很拖沓,有時還自相矛盾,前線作戰部隊無所適從。

此外,在阿富汗的蘇軍指揮機構重疊,一個集團軍有自己的司令部,但同時蘇聯方面的土耳其斯坦軍區司令也來指揮作戰,而國防部也派了一個作戰組。蘇聯的高官們也不時飛過來指點兩下。比如莫斯科軍區司令阿烏舍夫大將視察前線,他不關心戰場問題,卻整天在軍營糾纏內務問題,指責士兵床鋪不夠整齊等。

這種指揮下,蘇軍往往反應遲緩,甚至造成無謂的傷亡。

(蘇軍炮兵陣地)

三、糟糕的後勤

山地作戰,環境惡劣,蘇軍後勤保障很糟糕。由於計劃經濟體制和官僚主義,蘇軍所有的食物都是從國內輸送,軍隊禁止士兵從阿富汗當地獲取食物,尤其是新鮮蔬菜水果。在山地中行軍的士兵,除了揹負武器彈藥,還需要揹負給養。這些從蘇聯國內送過來的食物,不僅質量低下,有很多甚至過期腐爛了。士兵們根本得不到足夠的營養保障,傷病員也很難及時送下山。而運送給養的直升機一方面受到高原限制,另一方面受到抵抗組織的防空導彈威脅,無法提供有效的保障後勤。

惡劣的環境加上糟糕的後勤,導致了疾病流行,甚至出現了整個師從上到下全部得病喪失戰鬥力的現象。起初蘇軍有抽調中亞的士兵,他們的體質更加適應阿富汗的環境,但是由於宗教信仰問題,這些中亞士兵很容易被滲透。蘇軍不得不依賴其他地區的士兵。

(負擔沉重的蘇軍士兵在山地行軍)

戰爭的持續惡化,疾病流行加上後勤不力,導致士氣低落,隨之就帶來了軍紀的敗壞。士兵為了食物開始偷竊搶劫,軍官們也翫忽職守。這種現象更加導致了阿富汗人民的反感,使得更多的阿富汗人投向了抵抗組織。


dr迷蝶夢


冷戰時,蘇聯高度重視阿富汗,不惜工本扶持親蘇的阿富汗人民黨政權。黨首達烏德出任阿富汗總統。後被同黨塔拉基取代,達烏德黯然下臺。

塔拉基掌權後,強力推進蘇聯模式,引起同僚的強烈不滿,掌握軍權的阿明反映激烈。為此,塔拉基借出訪為名,拜見蘇共總書記勃列日捏夫,求得共識,力求除掉阿明。

誰知天機外瀉。塔拉基一回國,阿明發動政變,將其擊斃,自封總統,大權在握。阿明氣惱難忍,其現出倒向美國的意願。

蘇聯獲悉後,於1979年12月25日藉口飛機故障,求降首都喀布爾機場。準降後,機倉內衝出全副武器強悍的蘇軍特種部隊,迅速控制機場,緊接著,大批蘇聯運輸機,蜂擁而至。隨後猛撲阿富汗總統府。阿明奮力抵抗,被消滅。沒過多久蘇軍完全佔領喀布爾。同時十萬蘇聯精兵分兵六路,跨境侵入阿富汗,長驅直入,僅僅幾天就佔領了阿富汗全境。

蘇軍的此番戰役堪稱教科書式典範,至今被津津樂道。但是,此後蘇軍就陷入反抗者的泥潭。

蘇軍公然侵犯主權國家,引起全世界的強烈憤慨,除華約國家外,各國均強烈譴責。阿富汗各部落長老奮力反抗,民眾紛紛加入游擊隊,武力抗擊蘇軍的佔領暴行。

西方各國,在美國帶領下,全力以赴支持反抗力量。只要反抗組織需要,傾力提供,決無二言。各種抵抗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到游擊隊手中。各種先進武器,裝備游擊隊。阿拉伯各國志願者,前赴後繼奔赴阿富汗,人員充足,戰鬥力兇悍。

此時蘇聯,幾乎是於全世界的公敵。因而,隨著戰爭時間的拖延,蘇軍漸顯疲態。再後戰力不濟。蘇聯經濟也被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拖垮。埋下蘇聯解體的隱患。

#凌遠長著#


愛之育之


這個說法太過傳說了,過分誇大了,蘇軍在阿富汗的損失並沒有那麼大,根本就沒有40萬的,這已經超出了數據實際出動兵力的總數。按照後來發蘇軍公佈的資料顯示,從79年到89年,全面撤軍止,蘇軍戰鬥死亡12210人,傷35478人,失蹤311人,非戰鬥減員的數量也不少,但是完全為生病問題,實際的傷亡數字遠遠比想象的要少許多。

如果按照月或者按年來劃分的話,蘇軍損失並不算很大,傷亡率相當低了,作戰損失遠低於非戰鬥損失,對蘇軍來說,真正的問題不是傷亡多少,而是戰事沒完沒了。

蘇軍實際上面臨著一場游擊戰,在1979年以前,阿富汗就存在著大量反政府游擊隊,那時阿富汗政府尚能壓制住他們,沒成什麼氣候,但是隨著蘇軍入侵,游擊隊由小變大,成了反蘇主流,他們對蘇軍造成的困擾,不是能造成多大的損失,而是他們不斷找麻煩,讓蘇軍陷入戰爭泥潭中。

蘇軍在戰術上可以取得任何勝利,幾乎沒有攻佔不了的目標,沒有打敗不了的對手,但是任何戰術上的勝利都無法徹底的消滅游擊隊,蘇軍根本無法在阿富汗投入絕對優勢的兵力,通常只能保持10萬人的駐軍規模,在戰略上陷入了不斷的消耗戰之中。

阿富汗的民風以及地形等對蘇軍非常不利,這與後來美軍所遭遇的情況幾乎如出一轍,作戰實際上就是一種消耗,最終美蘇都承受不了長期的消耗,只能撤軍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