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啟示


大禹治水的啟示

古之時,中原地帶的黃河、淮河經常洪水氾濫,讓先民們不堪其苦。堯帝在位之時,洪水暴發,無邊無際,淹沒了莊稼,淹沒了丘陵,人們流離失所,很多人不得不背井離鄉。目睹洪水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慘痛,堯帝決心要消滅水患,於是就到處求訪能治理洪水的人。

他將大臣、部落首領們召集到身邊,說:“如今水患當頭,人們生活艱苦,誰能擔當治理洪水的大任呢?”群臣、部落首領們都推舉鯀,堯覺得鯀常常違背法紀,不守命令,危害同族的人。但四方諸侯之長都說,還是讓他試一試,如果實在不行,再免去他的這項職務。於是堯命令鯀去治理洪水,並告誡他:“可要恭敬地對待你的職務啊!”鯀工作也很勤奮,他四處建立堤壩圍堵洪水,但治水九年,毫無功績。

後來舜帝開始操理朝政,他首先要解決的也是治水。因為鯀治理水患沒有功績,所以舜革去了鯀的職務,將他流放到羽山,後來鯀就死在那裡。為了尋找新的治水之人,舜也來徵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都推薦禹:禹雖然是鯀的兒子,但是比他的父親德行能力都強多了,且為人謙遜,待人有禮,做事認認真真,生活也非常簡樸。舜於是將治水的大任交給了他。

禹接受重任後,工作十分勤奮,曾三過家門而不入。他吸取了父親採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訓,想出了一種疏導治水的新方法,其要點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地東流入海。他按照九州地形,沿山脈開鑿水道,將淤積之水導入大海。經過十幾年的治理,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兇惡,馴服地、平緩地向東流去,昔日被水淹沒的山陵也顯露了出來,人們回到肥沃的土地上去生活,在昔日被洪水淹沒的地方築室而居,耕田勞作。人們為了尊崇禹的功德而將其稱為“大禹”,後來舜也將其作為了接班人。

同樣是治水,工作也都很努力,鯀失敗被流放,而禹卻成功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禹掌握了水的運行規律,它喜下,易於被疏導,卻很難被圍堵。其實無論何事都是如此,比如想讓牛倒退,若是硬從後面拉牛,即使大力土也很難辦到;若是拉著鼻環讓它回頭,幾歲大的牧童就能輕而易舉地做到。

掌握事情發展的規律,即老子所說的“道”,是解決事物的最佳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