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治的不僅是天災,更是民心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典故想必大家應該算得上是耳熟能詳。禹,名叫文命,之所以稱為禹,諡法的解釋是說受禪成功而曰禹。禹的父親是鯀,皇甫謐認為鯀的父親是五帝之一帝顓頊,而漢書律曆志則說“顓頊五代而生鯀”。從邏輯上來分析,漢書律曆志的說法比較可靠,因為舜是顓頊的六代孫,而從史記的描述來看,鯀與舜的年齡應該相差較小,如果鯀是帝顓頊之子,那麼就有些不合情理。事實上,從古至今,權利永遠也不會這麼輕鬆就可以獲得。大禹治水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逐步掌握實質性權利的過程,沒有這個過程,永遠不要奢望別人會把權利主動交到你的手裡。

大禹治水,治的不僅是天災,更是民心

所謂“大禹治水”說白了就是對黃河的全流域治理。治理的原因是因為局部河段根本防不住規模較大的洪水,當然現在也是如此,所以設立了一個部門——“國家防汛抗旱指揮中心”,專門去應對各種應急方案。對於黃河全流域治理這件事,幾千年來都屬於國家級別的大工程,更別說四千多年以前,這種工程更是需要集中華夏族的全部力量才能搞得起來。

大禹治水,治的不僅是天災,更是民心

在那個時候是沒有國家這個概念的,大家都是以部族為單位湊在一起過日子。大禹既是黃河全流域治理的總指揮,更是他自己部族的首領。在治水過程中,僅憑自己部族的一己之力顯然是不夠的,所以各個部族之間的相互協作顯得就尤為重要。在這個過程中,大禹建立了最早的上下級服從體制,所有部族都必須聽大禹的命令,以確保治水的過程可以順利進行。當然,在這個體制內也不乏渾水摸魚之人。若是出現脫產的情況,他們的吃喝就只能依靠其他人來保障,於是產生了最早的稅收;若是出現一些不服管教的部族,就得通過武力鎮壓,於是大禹就建立了最早的常備軍。治水得因地制宜,前提是得勘察地形,這一趟下來,等於是做了最早的國土普查;勘察結束後,為了便於管理,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等皆瞭如指掌,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並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這就有了最早的行政區劃;治水過程中肯定會有不少人偷奸耍滑,既要懲治這些人也要為其他人立規矩,於是就又有了最早的司法體制;大水退了之後,需要重新劃分土地搞災後重建,於是有了最早的土地所有制度——井田制。

大禹治水,治的不僅是天災,更是民心

大禹治水一共治了十三年,十三年下來,大禹不光治理了黃河,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威信,通過十三年也在自己手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政權體系。這套體系包括職業官僚、手工匠人、職業軍人等,這些人都不再下地種田,他們的生存完全依賴大禹手中的這套體制。當大夥都依靠你才分得一杯羹的時候,這時候已經掌握了一部分實質權力。這就好比現在很多公司裡發展成熟的團隊一樣,其中不乏靈魂級人物的技術大牛,一旦離開他們,輕則項目擱淺數把個月,重則項目直接毀於一旦。

大禹治水,治的不僅是天災,更是民心

治水成功之後,大禹隨即在會稽山召集諸侯,由他來主持祭祀天帝。古代中國只有天子有祭祀天帝的資格,祭祀上帝被認為是天義,是以華夏中國的歷代最高統治者被稱為天子。組織祭祀是權威性的體現,其實現很多地方也是這樣,無論什麼大型的民俗與活動,主祭的肯定是家族裡最有威望的長輩。當時舜帝還在位,從法理上說,大禹的這個行為可以說是非常不合規矩的,這明顯是要另起爐灶,可是諸侯們誰也沒說什麼,都乖乖地去了。唯獨防風氏這一族,他們不服氣。但也僅僅是敢怒而不敢言,只能用故意遲到,不痛不癢地表達對禹的不滿。

大禹治水,治的不僅是天災,更是民心

大禹治水後,為農業大發展提供了基礎(水利對農業的重要性不必多說),農業發展後帶動了蓄牧業、手工業的發展,社會財富極大的豐富起來.於是財富分配出現了不公平,社會失去了平衡開始運動起來,可以說階級社會的形成,大禹治水這個事件是其原始推動力。最終禹取代了舜帝,成為華夏族最後一個公推的首領,最後發展為第一個階級國家“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