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实验幼儿园教师周起舞:不慌、不“盲”、不乱——疫情期间幼儿教师家园沟通指导策略初探

周起舞

新冠疫情的蔓延给我们所有人都敲响了警钟,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教育”、“生态教育”的重要性。而在这样特殊的疫情之下产生的“宅家”生活也使孩子们与家长们面临从未有过的体验。即便是在疫情状态并不严重的地区,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或多或少地经历了疫情初始的紧张慌乱、长久封闭的茫然无序亦或是家长与孩子之间互为叹息的相处模式。因此做为教师在疫情发生后找准定位、厘清思路“不慌”、“不盲”、“不乱”,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疫情,关注幼儿的真实生活,了解不同家庭在疫情中的生活状态,保障幼儿“宅家”期间的一日生活健康、有序、有价值的开展,给予家庭分层、有效的帮助与指导,成了我们教师面对的新课题。

一、 “不慌”——科学应对定人心

新冠病毒对我们所有人既是危险和灾难也是磨炼与考验,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对病毒的未知、对封闭的压抑、对物资的担忧,任何一个环节的因素都可能是造成一个家庭的焦虑与恐慌。从班级的微信群里老师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有的家长在不断地交流疫情发展,有的在讨论着居住环境的出行变化,更有的在疯狂搜索防疫物资,绞尽脑汁去高价拼单购买口罩。家长们无心再关心孩子的需求与变化,对生存的状态成了他们第一位的关注热点。对此做为教师我们更需要理智地看待疫情,给予家长、幼儿真切的生活关怀和心理抚慰,深化温馨团结的家园关系,为家庭送上定心丸。

1. 科学防疫、临危不惧

我们积极关注了解国家发布的最新疫情信息与防疫措施,为家庭提供最新、最正向的防疫信息,帮助大家特别是指导幼儿认识“新冠病毒”,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疫情”、了解防疫方法,提供亲子可以共读的科普绘本,如“一个叫新型冠状病毒的家伙”“新冠病毒怎样完成人际传播”,推送“地球是一颗病毒星球”“怎样正确佩戴口罩”等动画视频,宣传市区政府与社区发布的疫情动态等等,帮助幼儿及其家庭成员减少恐慌与焦虑,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去正视疫情。

2. 安心宅家、坦然面对

疫情突起之后,物资的短缺成了家长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特别是对口罩的需求成了全民疯抢、各显神通的状态。我们的家长们甚至尝试通过私人途径用高价在班级群里拼单购买2000个口罩。当拼单失败后我们看到了组织购买家长的失落与焦虑,感受到了未购成功家庭的遗憾。于是我们先分析了解了一些在群里需要购买的孩子生活状况,了解家庭的真实需求,发现大部分家长属于跟风购买抱着囤货的心态,这部分家长我们对其进行劝导,帮助家长了解口罩科学有效的使用方法,反复使用时的条件与方式,减少口罩消耗,促进高效利用。但是我们也发现了有的家长比如组织购买口罩的乐乐妈妈,因为生活环境的突变,夫妻分开隔离在不同城市,独自带孩子封闭在村落中,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时我们就以帮助孩子妈妈减压、安心为主。老师利用微信、电话沟通、语音、视频连线等方式与之联系,帮助妈妈稳定情绪、转移注意,发现孩子在封闭的农村的环境里不但更安全,活动的空间范围也比城市的楼房更大。既来之则安之,把更多的时间与关注留给孩子,好好享受这独有的“长假”。

3. 多方筹备、积极应对

通过每日的互动排查我们也及时地掌握着班中孩子的动态,当疫情开始趋向稳定时,如何安全地从外地返程回湖归家成了家长们关注的热点。做为幼儿教师我们除了告知当地政府的最新政策之外,也要细心的建议家长做好多方准备,积极应对。比如根据浙江省的防疫政策,指导幼儿家长及时申领健康码,了解其面临的居家隔离的不同政策,对不同颜色的标志码做好应急物资筹备。我们推荐了刘晶波老师提出的《解读抗疫.居家应急物资检核表和应急包》给家长做参考,绿码与黄码的孩子与家庭成员面临居家隔离时可以提前筹备好丰富、全面的物资。而当归家途中变为红码也不要担心,社区和政府会安排好集中隔离点,家长主要是为孩子和家庭准备好一个可以随身携带至酒店的必需品应急包,做好十四天的封闭隔离准备。最后我们还告知家长返程时如需帮助可以随时联系老师或者社区寻求帮助,让孩子和家长的归乡路上充满暖心与温情。

二、 “不盲”——家教融合巧指引

在疫情“宅”家期间,全国上下都开展了延期不延学的活动。于是一时间孩子们开始在家学习,爸爸妈妈们不但要承担着家长的角色还要担负起老师的责任。于是隔离宅家的环境让孩子们一个个开始化身“小神兽”,家长们也开始盲目地选择幼儿学习的内容,各种爆炸的资讯、推送使家长们无所适从,让孩子们感觉也不知所措。这时做为幼儿老师就应该帮助、指引家长了解需要、甄选内容,正向评价,使幼儿尽可能快乐而又意义地度过这段特殊时光。

1. 了解需求,满足情感

当教师和家庭协同战疫,共话时态之时,唯有彼此倾听,开展对话,才能了解彼此的真正需求。比如我们在开展“延学”工作前,先做了一个班级小调查,对本班幼儿的“宅家”状态、亲子陪伴、生活习惯、阅读兴趣、游戏方式等做了详细的了解,通过调查投票的方式让幼儿选择最感兴趣的活动、内容类型,最想做的事情等等。在了解的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及时并持续性的精选、共享优质资源供家长和孩子自选使用,通过了解幼儿与家长的工作生活状态,对被分隔或者参与一线防疫工作的特殊家庭孩子做好人性化的关怀,结合班级幼儿特点开展相应的亲子指导活动。如:采用视频直播的方式让幼儿看到自己的同伴、老师,切实地感受到彼此间关爱和思念;通过一对一网络沟通了解幼儿在游戏、学习时的表征、想法、创意与困难,对感兴趣地孩子进一步开展个性化的指导;通过传递爸爸妈妈在工作时的照片视频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离开自己外出工作的伟大与艰辛,对其产生敬佩与自豪感等等,做有温度的情感联结者,更多地满足幼儿的实际需求。

2. 甄选资源,适宜适度

基于当前家长需要以及本班儿童特点,教师要甄选、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源,提倡给予幼儿充足的游戏空间和游戏支持这一基本理念。融合原有课程,考虑到每个孩子宅家的环境、资源不同,对不同家长在资源运用中的问题和困难提供可操作性的活动建议,如:在材料的选择上可以有更多的可替代性,可以选择身边环境中的物品完成过程,达成目标。在每日的推荐内容上适度适量,考虑动静交替、领域均衡。每周的推荐中既包含当下防疫自护的要点又满足自我学习的提升,还要结合宅家的特点突出自主游戏、自我服务、家务劳动等多方面地协调发展。

3. 正向评价,促进发展

当隔离、宅家的号召开展后,孩子与家长的相处时光骤然增多,对孩子的表现也会特别关注,如:观察孩子游戏、学习的速度效率,倾听孩子语言的表达,发现孩子间的能力差异。于是家长对幼儿在这个长假中的表现会产生许多主观性的评价。这时做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家长做更多正向评价,给予孩子自主尝试、挑战,甚至失败、试误、调整的机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表现。优化亲子间关系,以陪伴、参与的角色更多地支持孩子的生活、游戏与学习发展。

三、“不乱”——分层帮助促发展

今年的假期对幼儿、家长来说都是一个漫长的假期,当我们一天天宅在家中,我们的生活开始变得无序,作息开始不规律,甚至昼夜的分界开始模糊,而与此同时学校老师们与家长大量地联系、沟通有时也让家长疲于应付,看似宅家却繁忙无比,往往会产生一种混乱心累的感觉。这时老师在从事家园沟通时就需要从孩子和家长两个层面,厘清主线、分清人群,让家教指导工作井然有序。

1.生活作息、规律有序

我们对孩子了解最多的内容有时不是孩子的学习发展,而是孩子在家中的生活作息规律情况。“一天吃几顿饭?早上几点起床?中午坚持午睡吗?午餐是不是自己进餐。有没有保持每天坚持运动的习惯?......”这些生活中的细节是我们在意与关注的重点,我们希望孩子在假期中养“习”为主,建立生活的秩序感,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引导家长与幼儿共同讨论制定每日运动、游戏、学习的安排,传递健康运动、保护眼睛等科学的理念,为家长提供幼儿居家作息的合理化建议,保障孩子生活的规律性。

2.多元指导、凝聚力量

我们还要了解幼儿宅家亲子陪伴情况,对不同数量家庭、不同年龄层父辈、祖辈亲子陪伴对象开展分层、分类的指导与要求,融合凝聚力量,发挥不同的优势作用。例如:对年轻的父辈我们会把一些电子信息化的内容推荐给他们,会推送一些亲子运动、科学实践地资源。当然一些表格排查、微信填表的任务也会交给年轻的爸爸妈妈。他们具备的快速地反应能力与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很快理解明晰。但是如果爸爸妈妈要参与工作家中是祖辈家长陪伴,这时就要思考推荐的内容、提出的任务是否适合。一些阅读陪伴,亲子手工甚至是劳动实践就明显能发挥爷爷奶奶的力量,有时还会有意向不到惊喜。我们要避免一股脑儿,统一标准的家教指导方式,这样的“一刀切”往往会忙中出错、事倍功半。我们更希望通过多元的指导,聚家庭之合力,帮助孩子渡过这特殊的时期,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当疫情来临时、面对紧急状态,做为幼儿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作用,既要有明确的专业规范和引领,稳定家长情绪,向家长传递科学教育理念,提供易行有效的育儿方法,又要有同理心,能换位思考,切实理解、接纳不同家庭教育的复杂性与差异性,以保障儿童利益优先和幼儿为本为原则,采取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家园共育策略,将幼儿、教师、家长三方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协调稳固的家园互助网,面对疫情不慌不“盲”、稳而不乱、优质高效,那么必将繁花与共,静待春来。

《陕西教育》(综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教育报刊社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类月刊。栏目设置见置顶文章,发表不收取任何费用,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