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樹就是愛護我們的家園》

愛樹就是愛護我們的家園
作者/喬望鍵

《愛樹就是愛護我們的家園》

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現代的人們都在追求著低碳生活,回憶幾年前在鄉村目睹到的是,一幕幕綠樹成蔭的自然風光,一些鄉村在道路兩旁、溝崖、地邊栽下的樹木都是綠綠盈盈,隨風飄蕩,讓人心情十分舒暢。看到大田裡地成塊,樹成行,耳旁洋溢著鳥兒悠揚的鳴叫聲,好似一幅美麗的天然畫廊。亂砍亂伐現象無處不在,當年路旁地裡的一排排的樹木不見了,一片片鬱鬱蔥蔥的小樹林無了蹤影,昔日的綠色已蕩然無存。
每年3月12日植樹節,全國各地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植樹活動,為美化大自然和我們的家園做一番奉獻。

《愛樹就是愛護我們的家園》

《愛樹就是愛護我們的家園》

嚮往綠色,倡導低碳,期盼環保,遏制汙染,已是全人類非常關注的生態環境。
植樹造林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遠古的軒轅黃帝曾帶頭植樹,至今在陝西的黃陵縣還有一顆”軒轅柏“,系皇帝所栽。樹高20米以上,胸圍7.8米。側柏為單種屬植物。雖經歷了5000餘年的滄桑,至今幹壯體美、枝葉繁茂,樹冠覆蓋面積達178平方米,英國稱它為“世界柏樹之父”。


在江西愗源縣,有十幾株參天古杉,綠蓋相接,據傳,是南宋理學家朱熹所植,距今已八百多年。

《愛樹就是愛護我們的家園》

在我國醫學史上,有《杏林佳話》的傳說。說的是三國時期的董奉醫術高明,他為病人治病從不收報酬,只求病友在他住房四周植上杏樹。不幾年,他的房前屋後杏林蔥鬱,芬芳飄蕩。他的房前屋後竟有十萬株杏樹,人稱“董林杏仙”。後來, 每當杏子成熟,董奉就把它換成糧食,賑濟窮人,這就被世人傳為《杏林佳話》了。


大詩人蘇東坡愛樹如命,他曾寫《萬松亭》“ 十年栽種百年規,好德無人助我儀。”一詩,痛斥那些亂伐樹木之人。

《愛樹就是愛護我們的家園》

《愛樹就是愛護我們的家園》

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很重視植樹造林,他大力倡導造林護林,並於1915年正式確定以每年的清明節作為植樹節。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對植樹造林所做出的巨大貢獻,1979年五屆人大六次會議,決定以孫中山先生逝世日,3月12日作為我國的植樹節。

《愛樹就是愛護我們的家園》


《愛樹就是愛護我們的家園》

古人征戰也要植樹慶功。南北朝時的宇文泰,打了勝仗用植樹的方法慶功,則是別開生面。
東魏的大獎高歡統帥十萬大軍進犯關中,西魏朝廷派宇文泰帶領一萬人馬前去抵抗,在沙苑地區(今陝西大荔縣南部),宇文泰利用當地的蘆葦樹叢巧設伏兵,打了一個漂亮的大勝仗,僅俘虜的敵軍就有七萬多人。沙苑大捷之後,宇文泰既沒有派人刻石立碑,更沒有大擺筵宴,而是命令“於戰所,準當時兵士,人植樹一株,以旌武功。”於是,一片荒涼的戰場變成了綠樹成蔭之地。
名人愛樹的動人故事令人感動。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自幼喜愛植樹,在他的出生地福建龍溪書院附近有其幼年時所植的兩株樟樹,至今已有七八百年,仍然鬱鬱蔥蔥。這兩株樟樹被當地人稱做“沈郎樟”,這沈郎就是朱熹幼年的名字。

《愛樹就是愛護我們的家園》

《愛樹就是愛護我們的家園》

清代乾隆皇帝是個重視綠化的君主,他們曾總結過二十字的植樹護堤經:“堤柳宜護堤,宜內不宜外,內則盤根結,御浪堤弗敗。” 鐫刻此詩的石碑,至今仍立在永定河金門閘南壩臺。至此,賞柳之風、喻柳之情、詠柳之詞、吟柳之歌更是歷代見之不鮮。
近代將軍馮玉祥有一個良好的習慣——愛樹。他在率部隊行軍打仗時,軍紀嚴明,尤其不準士兵沿途濫伐樹木,駐紮徐州時也特別注意營區的綠化,屯兵徐州時,他曾寫過一首保護林木的打油詩,“老馮駐徐州,大樹綠油油,誰砍我的樹,我砍誰的頭。”

《愛樹就是愛護我們的家園》

《愛樹就是愛護我們的家園》

古人植樹愛樹的情操充分體現出對大自然的珍愛,當今,我們更沒有任何理由不愛護樹木。“一人植下一棵苗,大地就會披綠蔭。”為保護生態平衡,恢復綠色植被,享受低碳生活,維護好我們的大氧吧,守護好藍色天空,讓我們的大自然更加風景秀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