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树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

爱树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
作者/乔望键

《爱树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现代的人们都在追求着低碳生活,回忆几年前在乡村目睹到的是,一幕幕绿树成荫的自然风光,一些乡村在道路两旁、沟崖、地边栽下的树木都是绿绿盈盈,随风飘荡,让人心情十分舒畅。看到大田里地成块,树成行,耳旁洋溢着鸟儿悠扬的鸣叫声,好似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廊。乱砍乱伐现象无处不在,当年路旁地里的一排排的树木不见了,一片片郁郁葱葱的小树林无了踪影,昔日的绿色已荡然无存。
每年3月12日植树节,全国各地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植树活动,为美化大自然和我们的家园做一番奉献。

《爱树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

《爱树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

向往绿色,倡导低碳,期盼环保,遏制污染,已是全人类非常关注的生态环境。
植树造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远古的轩辕黄帝曾带头植树,至今在陕西的黄陵县还有一颗”轩辕柏“,系皇帝所栽。树高20米以上,胸围7.8米。侧柏为单种属植物。虽经历了5000余年的沧桑,至今干壮体美、枝叶繁茂,树冠覆盖面积达178平方米,英国称它为“世界柏树之父”。


在江西愗源县,有十几株参天古杉,绿盖相接,据传,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所植,距今已八百多年。

《爱树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

在我国医学史上,有《杏林佳话》的传说。说的是三国时期的董奉医术高明,他为病人治病从不收报酬,只求病友在他住房四周植上杏树。不几年,他的房前屋后杏林葱郁,芬芳飘荡。他的房前屋后竟有十万株杏树,人称“董林杏仙”。后来, 每当杏子成熟,董奉就把它换成粮食,赈济穷人,这就被世人传为《杏林佳话》了。


大诗人苏东坡爱树如命,他曾写《万松亭》“ 十年栽种百年规,好德无人助我仪。”一诗,痛斥那些乱伐树木之人。

《爱树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

《爱树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

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很重视植树造林,他大力倡导造林护林,并于1915年正式确定以每年的清明节作为植树节。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对植树造林所做出的巨大贡献,1979年五届人大六次会议,决定以孙中山先生逝世日,3月12日作为我国的植树节。

《爱树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


《爱树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

古人征战也要植树庆功。南北朝时的宇文泰,打了胜仗用植树的方法庆功,则是别开生面。
东魏的大奖高欢统帅十万大军进犯关中,西魏朝廷派宇文泰带领一万人马前去抵抗,在沙苑地区(今陕西大荔县南部),宇文泰利用当地的芦苇树丛巧设伏兵,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仅俘虏的敌军就有七万多人。沙苑大捷之后,宇文泰既没有派人刻石立碑,更没有大摆筵宴,而是命令“于战所,准当时兵士,人植树一株,以旌武功。”于是,一片荒凉的战场变成了绿树成荫之地。
名人爱树的动人故事令人感动。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自幼喜爱植树,在他的出生地福建龙溪书院附近有其幼年时所植的两株樟树,至今已有七八百年,仍然郁郁葱葱。这两株樟树被当地人称做“沈郎樟”,这沈郎就是朱熹幼年的名字。

《爱树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

《爱树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

清代乾隆皇帝是个重视绿化的君主,他们曾总结过二十字的植树护堤经:“堤柳宜护堤,宜内不宜外,内则盘根结,御浪堤弗败。” 镌刻此诗的石碑,至今仍立在永定河金门闸南坝台。至此,赏柳之风、喻柳之情、咏柳之词、吟柳之歌更是历代见之不鲜。
近代将军冯玉祥有一个良好的习惯——爱树。他在率部队行军打仗时,军纪严明,尤其不准士兵沿途滥伐树木,驻扎徐州时也特别注意营区的绿化,屯兵徐州时,他曾写过一首保护林木的打油诗,“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爱树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

《爱树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

古人植树爱树的情操充分体现出对大自然的珍爱,当今,我们更没有任何理由不爱护树木。“一人植下一棵苗,大地就会披绿荫。”为保护生态平衡,恢复绿色植被,享受低碳生活,维护好我们的大氧吧,守护好蓝色天空,让我们的大自然更加风景秀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