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死後82年,為何時人感慨諸葛亮終於可瞑目了?

導語

瞑目的不僅是諸葛亮,還有姜維本人。因為這封密信揭開了一個不為人知的密謀——姜維是忍辱負重的忠臣良將,諸葛亮是識人任人的大師,只是他們兩人都沒有迴天之術。

諸葛未亡猶是漢,姜維不死尚為劉。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姜維被任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平襄侯。姜維為了繼承諸葛亮的遺志,曾率蜀軍九伐中原,也算是一片赤誠了。263年,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鄧艾偷渡陰平,劉禪不戰而降。隨後姜維也投降鍾會,正是姜維投降,深受非議,認為姜維不忠。然而姜維死後82年,東晉桓溫平定成漢政權,其部下孫盛卻找到了姜維寫給劉禪的書信,而這封信卻證明了姜維的清白,這究竟是為何?

姜維死後82年,為何時人感慨諸葛亮終於可瞑目了?

諸葛亮對姜維的培養

姜維原本是魏國將領,但他在魏國不受重用,身懷絕技的姜維,一心建功立業,卻沒有用武之地,甚至被懷疑有異心,於是他乾脆選擇跳槽,投靠了當世奇才諸葛亮麾下。

諸葛亮是識人用人的大師,他一直在為缺乏接班人而煩惱——蜀漢雖不乏優秀人才,但能替代自己,充當中流砥柱的人才,經過短暫接觸,諸葛亮認定姜維就是理想人選。

諸葛亮是把姜維當作接班人培養的,所以他對姜維毫不保留,放手大膽地鍛鍊培養,不吝提拔重用。在諸葛亮看來,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遠勝蜀漢其他文臣武將,一定可以繼承自己衣缽,成為蜀漢未來的中流砥柱。

姜維死後82年,為何時人感慨諸葛亮終於可瞑目了?

姜維遭遇的困境

諸葛亮死後,以姜維之才,本應成為蜀國樑柱,但費禕、諸葛瞻等人對姜維並不完全信任,反而處處制約,讓姜維不得盡情施展才華,儘管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數次率軍北伐,但由於蜀漢內部的爭權奪利,姜維作為外來戶和魏國降將,北伐未能取得更大成功。

魏國的鐘會、鄧艾率軍對蜀漢採取攻勢,姜維是唯一能堪輿匹敵的對手,但劉禪寵信宦官黃皓,對帶兵在外的姜維不予信任,黃皓甚至謀劃廢掉姜維,奪取兵權,憤怒的姜維向劉禪上書,請求砍了黃皓這個奸臣的腦袋,糊塗的劉禪非但不聽,反而聽信黃皓讒言,對魏軍的全面進攻不以為然,依然醉生夢死。

關鍵時刻,還是姜維統兵抵禦魏軍,他率軍退守劍閣,試圖憑藉天險禦敵,但無奈鄧艾兵出親謀,偷渡陰平小道,出劍閣之後,率軍擊破綿竹,大軍直抵成都城下。

姜維死後82年,為何時人感慨諸葛亮終於可瞑目了?

關鍵時刻,劉禪置姜維固守成都或東面投吳的意見於不顧,露出逃生怕死的本姓,親自開城投降,還親自下令並讓姜維投降。

姜維原本要率軍拼命抵抗,全體將士聞訊憤憤不平,拔刀砍石,發洩不滿,但皇帝的話不得不聽,無奈之下,姜維只好向鍾會投降。

姜維的忍辱負重

蜀漢滅國後,劉禪得到魏國禮遇,過得樂不思蜀,姜維卻沒有老老實實,他投降魏國後得到鍾會的禮遇,卻唆使鍾會起兵造反,但因謀劃不周,事情敗露,姜維、鍾會、鄧艾等都被殺害,換來了一個三方皆輸的結局。

姜維死後82年,為何時人感慨諸葛亮終於可瞑目了?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姜維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他本是魏將,卻叛魏歸蜀,後來又叛蜀降魏,投降之後卻又唆使他人叛魏,如此反覆無常,最後身敗名裂而死,不僅引起蜀國方面對他的鄙視,也招致百姓的痛恨。

但到姜維之死80年後,一本密信的發現改變了姜維的命運,為他徹底正了名。

這封信的名字《密書通後主》,是姜維投降魏國後,偷偷寫給劉禪的密信,信的內容是:“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華陽國志》)

姜維死後82年,為何時人感慨諸葛亮終於可瞑目了?

由此可見,姜維奉劉禪之命不得已投降魏國後,發現魏國高層爭權奪利,矛盾重重,便想要來一“反間計”,自己忍辱負重,跟鍾會混到一起,然後利用鍾會的野心和與鄧艾的矛盾,挑撥鍾會謀反,再渾水摸魚。

東晉的孫盛一直不喜歡姜維,但他後來也見到了這封密信,不得不承認姜維“說欲偽服事鍾會,因殺之以復蜀土。”

姜維死後82年,為何時人感慨諸葛亮終於可瞑目了?

結語

姜維投敵後,之所以和鍾會走的很近,完全是為了趁機制造敵人矛盾,企圖復國蜀漢。可惜的是,姜維和鍾會加起來也沒有司馬昭心眼多,最後還是被司馬昭算計,兩人死於叛亂之中。而姜維秘密寫給劉禪的信解開了姜維投敵的真相,但是跟諸葛亮瞑目不瞑目似乎沒有什麼關係,因為姜維不是諸葛亮的衣缽傳人呀!你覺得呢?

可以說,這封密信的發現徹底洗脫了姜維朝秦暮楚的叛將之名,見證了他忍辱負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面,也證明了諸葛亮的識人水平,足以讓他瞑目,可惜姜維攤上了劉禪這個平庸之主,“事不捷,遂至泯滅,蜀人於今傷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