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每日電訊”特稿,關注畢節小山村裡的村醫院,住院還得預約

鄉村是我國公共衛生體系的薄弱環節,農民“看病難”問題不容忽視。“村醫集體辭職”現象,曾引發社會關注。這種辦在村裡的醫院,實屬罕見。貴州山溝這家“草根醫院”的逆襲,對健全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具有較強的樣本意義和啟示作用。

接觸這家鄉村醫院,純屬不久前一次“偶遇”。

威寧自治縣觀風海鎮果化社區,地處海拔2000多米的烏蒙山農村。越過白色連片的蔬菜大棚,記者看到兩棟高聳突兀的大樓,沒想到竟是一所民辦鄉村醫院。

“新華每日電訊”特稿,關注畢節小山村裡的村醫院,住院還得預約

3月19日,田野中的濟世康醫院 沈光勇/攝

如此偏僻的地方,財政沒投入一分錢,居然辦起如此規模的醫院?每年冬春之際,農民住院還要預約?醫生來自全國各地,最遠的來自黑龍江;11年後,村民才還治病錢……

聽聞這些隻言片語,勾起記者一連串疑問好奇。本來是到此瞭解疫情下春耕復工情況,結果臨時決定,新增一項採訪任務。

“新華每日電訊”特稿,關注畢節小山村裡的村醫院,住院還得預約

“新華每日電訊”特稿,關注畢節小山村裡的村醫院,住院還得預約

“新華每日電訊”特稿,關注畢節小山村裡的村醫院,住院還得預約

“新華每日電訊”特稿,關注畢節小山村裡的村醫院,住院還得預約

當年賬本丟掉了

“新華每日電訊”特稿,關注畢節小山村裡的村醫院,住院還得預約

“新華每日電訊”特稿,關注畢節小山村裡的村醫院,住院還得預約

“新華每日電訊”特稿,關注畢節小山村裡的村醫院,住院還得預約
“新華每日電訊”特稿,關注畢節小山村裡的村醫院,住院還得預約

“新華每日電訊”特稿,關注畢節小山村裡的村醫院,住院還得預約

“新華每日電訊”特稿,關注畢節小山村裡的村醫院,住院還得預約

醫生遠自黑龍江

2013年,醫院即將開業。劉世虎眼前的頭等大事,就是在網上發佈招聘信息、找熟人推薦、自己開車上門去招攬醫生。

一個華西醫學院畢業、正值壯年的北京醫生,住了一晚就走了。“他說你們這兒太苦,工資再高也不幹。”劉世虎記得很清楚,“雖然人沒留下來,但對我們辦醫院的理念很認同,並就怎麼辦好醫院,一條一條提了很多好建議。”

“來了扭頭就走的,不少。”直到2017年,一直很難請到醫生。醫院不要說遠離城市,就連到最近的小集鎮,都有不短的車程。

“新華每日電訊”特稿,關注畢節小山村裡的村醫院,住院還得預約

烏蒙山腹地,濟世康醫院所在的村莊 段羨菊/攝

“新華每日電訊”特稿,關注畢節小山村裡的村醫院,住院還得預約

“新華每日電訊”特稿,關注畢節小山村裡的村醫院,住院還得預約

“新華每日電訊”特稿,關注畢節小山村裡的村醫院,住院還得預約

駕過馬車接病人

出生在果化村的劉世虎,1995年初中畢業後,考上了威寧衛校。

這個父母不識字,從小穿著補丁衣服長大的農村孩子,想當醫生的理想來自一次痛苦的經歷:“奶奶生病,父親去請醫生非常困難。我親眼看著奶奶咯幾口血死了。當時我就想,自己要是個醫生就好了。”

1999年,劉世虎畢業後,回村開了一家小診所。2006年,因為診所辦得比較好,被縣衛生部門“收編”為村衛生室。

“當時連我在內只有4個醫護人員,每天看病得排隊,我們連吃飯的時間都不夠。”劉世虎回憶說,當時交通不像現在這樣方便,一些外鄉來看病的人進不來村,父親經常駕著馬車來回接送病人。

“新華每日電訊”特稿,關注畢節小山村裡的村醫院,住院還得預約

3月20日,濟世康醫院內患者眾多 袁永江/攝

隨著病人越來越多,本想新建村衛生室的劉世虎,中途改變了想法,決定擴建大樓爭取審批成為醫院。設想的改變,超出了他的經濟承受能力。

為了省錢,劉世虎白天看病,晚上紮在工地上吊磚。“把一塊磚送到樓上,包工頭連磚和運費要收2.5元,我們自己吊上來,他就收2元。”

後來資金越來越緊張,劉世虎一度走投無路,被迫動員老父親提早把一頭牛賣了。

最讓他傷感的是,2015年,上初中的女兒把自己從學校得到的625元錢補助,也支援給了醫院。

“從辦衛生室到辦醫院,對於我個人的能力而言,確實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醫院發展過程中,濟世康也曾因超範圍收治病人,受到過職能部門處罰。

如今已走出困境的劉世虎,很感謝政府的監督、支持:“我們成長越來越好,也讓他們放心。”

儘管醫院業務增長很快,但這兩棟大樓建設的投入,使劉世虎成為數額不輕的“負翁”。他說,自己很感謝銀行願意借貸,一些親戚把種烤煙賺的錢借給他。

更讓他感動的還有,拖欠一家醫療器械公司一筆數目不小的設備款,已經長達6年。他提出願意先還一些,對方卻並不急著要,讓他們先鬆口氣。

最近,因為檢查疫情防控,威寧自治縣衛生監督所分管醫療機構監督的副所長馬關曄,到參與防疫的濟世康醫院來了3次。

“2014年,我第一次來參加這家醫院的開業評審。這幾年他們發展這麼快,增加這麼多病人,超出我的想象。”她說。

馬關曄坦言,對少數“一切向錢看”的民營醫院管理較難,主要是“過度檢查”“小病大看”“醫保之外的自費藥品做手腳”等問題。

她認為,濟世康的成功,既在於自己努力、捨得花錢聘請人才、政府部門嚴管引導,還可貴的在於“誠信”。

“有時上街買菜,賣菜的攤販認出我,非要便宜幾角錢。外鄉人來看病的車卡在路上,幫忙抬車的人聽說來找我看病,揮揮手不要一分錢……”劉世虎笑言,這些就是自己辦醫院的“成就感”。

“新華每日電訊”特稿,關注畢節小山村裡的村醫院,住院還得預約

開辦診所時,醫生只有劉世虎一個人。“有的老百姓對我說,劉醫生,如果你們有事出去,不在這裡,我們覺得不安全。”

“我要的是那種尊重。”他說,周邊老百姓的認可,讓他獲得了強烈的從醫“存在感”。

“我想最有成就感的醫院,應該是建在最落後的地方。”劉世虎說。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調查·觀察》週刊 畢節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