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美食“停不下”

俗话说的好“美食中吃进去的是美味,记住的是乡愁、是文化”······

简单的描述下我的故乡,青海地处祖国西部,西宁位于青海东部,是进入青海、西藏的东大门。青藏高原上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高原特色小吃。

讲真,平时写美食比较少,正值过年,下面就让我带大家领略下青海美食,享受下高原下的青藏河湟文化。河湟文化通俗看,湟水流经西宁市,有河流的地方就会有聚落,就会有文化。当然,青海最大的文明就是三江源文明,可惜的是三江未流经西宁市,不过“引黄济宁”工程已在建设中,黄河终归属于西宁。

青海美食“停不下”

土火锅

土火锅,区别于川渝火锅,但一定是先有四川火锅,后有青海土火锅。

青海人把火锅也形象的称为“锅子”,其食材和做法极具青藏高原特色。青藏高原气候寒冷,盛产牛羊,青海土火锅的“锅底”一般由羊肉清汤加少许酸菜制成,口味偏重香辣,不加红油及过多调料,汤色清亮,滋味天然醇厚;尝一口,羊肉的鲜美与酸菜的爽口完美结合,令人齿颊留香,又绝无肥腻之感。

青海土火锅大致可分为家常火锅、海鲜火锅、素火锅三类,具体花样有十几种,但食材都是寻常之物,主要有牛肉、羊肉、猪肉、带鱼、土豆、豆腐、粉丝、海带及青菜、笋尖等时蔬,正应了一个“土”字。价格也十分便宜,三五好友要一个“中锅”,也不过百十元消费。

西宁的“青海土火锅”店,一般都免费供应当地特有的“熬茶”,可解油腻,助消化。 虽然食材“土”,可原料加工却十分讲究,刀法细致,所有食材被均匀地切成块、片、条等形状,齐整利落。

主要原料都经过煎炸或炖煮,使肉食去掉肥腻,土豆、豆腐等食材不易煮散,底汤始终保持清亮鲜美而不易浑浊。

青海土火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西汉出现至今,一直采用传统的铜质火锅,以木炭为燃料,使火锅受热均匀,味道天然。此外,与传统的“涮火锅”不同,青海土火锅端上桌时,主要食材已经在锅内整齐码好,并且基本上都是熟食,荤素搭配得当,鲜香扑鼻。食材上部再配刚切好的新鲜红绿辣椒丝、葱丝,看上去赏心悦目,令人食欲大开。

青海土火锅蕴含着丰富的饮食文化内涵。除夕夜的团圆饭里,一定少不了一个热气腾腾的“锅子”!

青海美食“停不下”

炮仗

此炮仗非彼炮仗,不响,能吃,而且好吃。

作为西北地区的美食,尤其在青海得到了继承与发扬。炮仗依据史料,是军队的一种饮食,在西汉时期,霍去病追讨匈奴到河西走廊,随之而产生。

说到炮仗,大家肯定第一反应想到的是过年过节放的鞭炮吧。这年头,难道鞭炮也能吃?

炮仗子,顾名思义就是爆竹,回族叫炮仗,是回族的一种汤面。炮仗就是把面条揉的很硬很滑,需要比一般面条的面要多揉几道,揉好面之后,需和正常面条一样,醒上十多分钟,然后把面条揉成直径0.3厘米那么圆,掐成25—3厘米那么长,个个如小炮仗一般。因为形似炮仗,所以叫炮仗面,又叫炮仗孔子汤饭。

“炮仗”与炮仗同名同音,炮仗一般在喜庆日子才放,因而炮仗面也具有喜庆吉祥的美好象征。

青海美食“停不下”

青海老酸奶

青海老酸奶在青海民族饮食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经过青海湖畔的日月山、倒淌河等地进藏的民间故事中,就有关于酸奶的记述。在可称之为古代藏族社会百科全书的史诗《格萨尔》当中,也有许多关于酸奶的记载。可见,酸奶在青海问世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青海老酸奶的故事是这样的:在800年前的一个夜晚,一对农奴夫妇替主人放牧,走了很远很远,碰到了暴风雪,两人慌忙躲避,不小心将一罐煮熟的牛奶忘在了帐篷外面。第二天,牛奶凝固发酵之后,变成了状如豆腐花、需要咀嚼食用的酸奶,他们就靠这桶酸奶支撑着回到了家里。

史书上也记载了牧民在800年前就开始食用老酸奶。时至今日,在青海各地,牧民仍然在食用这种传统酸奶,他们用碗盛奶,用小勺挖取食用。由于这种酸奶制作工艺独特,许多到过青海的游客都被吸引。

青海美食“停不下”

家常酿皮

在西北这块土地上,对于"酿皮"这一名词几乎所有的人都不会陌生。宁夏人(倾向伊斯兰人)将其称之为"酿皮",陕西人则将它称为"凉皮"。西北的特色小吃酿皮进了陕秦之地,称做“面皮”;入了嘉峪关,又道“凉皮”。

当然,饮水思源,相传酿皮源于甘肃天水,在唐朝开元间,天水西南稍子坡上有玄宗的祖坟,坡下西头有户柳姓人家,祖孙三代守护着唐皇祖坟,柳家有一女名为柳兰,嫁于稍子坡东头何姓人家。男耕女织,日子过得滋润。

青海的美食孕育着青海的特色文化,儒家文化也是扎下根来,影响深远。当然,养育我们的这块山水更是伟大,所谓“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有一方风情”。但是,这些美食与文化与中原地区、川渝地区、南方诸多地方差异还是很大。这也是就是富饶、多彩的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题中应有之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