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鄭和下西洋船上沒有年輕女子,卻帶了一群五十多歲的老婦人,是真的嗎?當時怎麼回事?

Cici127602943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沒什麼稀奇的。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古代江海上稍大的船隻,除了客船以外,無論商船、漁船、戰船等等,原則上一律不許搭載婦女。

即便是客船上,絕對不允許婦女觸碰船舵、風帆、船槳之內。

當然,比如江南一些地區水網縱橫,必須以船代步,那就另當別論。

為什麼會這樣?

古代傳統認為女人上船不吉利,容易導致翻船。

所以,鄭和船隊帶著婦女似乎有些奇怪。

其實,這並沒有什麼了不起。

因為,鄭和船隊的少數婦女,均是垂老的老太太。

她們為什麼跟船,只是因為沒有男人能夠取代他們。

這些老太太的職業是繡工以及接生婆。

鄭和船隊規模宏大,二百四十多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

為了弘揚大明國威,船隊中的官員一律穿著高級官服。這些官服制作細緻,上面繡著各種圖案。

然而,海上的生活比較艱苦,這些官服存在破壞的可能。

然而當時中國的刺繡,只有中國的婦女繡工才會。想要補好這些衣服,保持官員的易容,就必須隨船帶著繡工。

其實,大明的繡工大部分是中青年婦女。

然而,船上都是男人,一旦有中青年婦女難免不會發生淫亂事件。所以,鄭和只允許老太太上船,以杜絕這些隱患。

另外的婦女,就是接生婆了。

當時大明的接生技術在今天看來非常落後,然而在當時世界上也算是比較先進的。

鄭和船隊的主要任務是,在東南亞和印度洋進行親善訪問。

這些地方的接生技術非常爛,帶著大明的接生婆可以幫助本地婦女生育,大大提高船隊和當地人民的親密度。

其實這些老太太接生婆的工作,也就類似於當天援助非洲的婦產科女醫生。


薩沙


鄭和於公元1405年到公元1433年,先後7次下西洋。不過有件很奇怪的事,鄭和下西洋船上的女性大多是老婦,為什麼不要年輕女性呢?按理來說隨船人員也需要女性來滿足生理需求,其實這裡面還有很大說道。

第一,年輕女性生理問題是航行的忌諱與難題。

隨船出行按理來說只有男性也可以,但是由於出行時間長,出行官員的衣服是個問題,所以需要帶一些女性,在船上紡織,當然也包括洗衣做飯。

年輕女性有個問題,年輕女子每個月都會來幾天月事,月事來紅,在古代認為是不吉利的,航船遠行,為了吉利,當然不願意這樣。

此外在女性的那幾天裡,往往會身體不適,什麼也幹不了,這樣的時間一個月大概有四分之一。

老婦女有個好處,大多沒有月事的困擾了,她們既可以做女人的生活,又不會有那麼多事情,所以隨船出行,帶著老婦女似乎比年輕女子更加方便。

第二,和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關。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一直是有爭議的,第一個目的肯定是為了炫耀明朝的富裕,讓其他地方的國家來朝賀。第二個目的就有爭議了,有人說是為了尋找在靖難之變中失蹤的建文帝朱允文。

既然是為了炫耀國力,那麼女性就派上用場了。在當時很多沿線國家生產力低下,紡織業更是不發達。

這些老婦女可以教當地人民紡織,教她們做一些女人的針線活,而且在她們為很多地方的女性合理接生,這也可以展現當時明朝的先進。

第三,隨行官員似乎也不需要年輕女性。

鄭和下西洋並不是去受罪的,而是去炫富的,所以在出發前皇帝給了他不少金銀財寶。

鄭和他們每到一處都是當時人眼中的鉅富之人,當地的女子更是十分崇拜。所以隨船中也不需要有年輕女性來伺候年輕官員,滿足生理需求。只要他們願意花錢,在當地找個女子還是很容易的。

鄭和下西洋不帶少女,卻帶老婦人,其實是很正常的,比較年輕女性漂泊在海上,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


斯幽說歷史


公元1405年到公元1433年間,鄭和七下西洋,從劉家港出發,穿越馬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到過爪哇、蘇門答臘島、天方、古裡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以宣揚明朝國威,拓展朝貢貿易,傳遞和平的目的,影響深遠。


歷史記載,在鄭和七下西洋時,有官校、旗軍、火工、醫生水手等共計27550人,其中還有一群老婦人跟著。古代的人們信奉陰陽學說,即女人為陰,男人為陽,所以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下,女人需迴避。在航海出行上,古人云:“有女同性,航海不利”,所以鄭和的船上沒有年輕女子,而是一群老婦。

這群跟隨航船的老婦人中,一種是裁縫、一種是穩婆,也就是接生婆。她們經驗豐富,專門為隨行官兵縫補衣服,因為航海一出行就是幾年,那時候的衣服、鞋子、襪子都是布的,而且不那麼牢固,容易壞,而且製作衣服也是費時間的事,所以這些老人就專做縫補製作的活。


而穩婆,隨船是肩負使命的,因為古代接生醫術不成熟,產婦因生育而喪命的案例太多,所以帶上穩婆,就是向海外醫術落後的國家傳播先進的中國醫術,救死扶傷,也因此受到各國歡迎。


狂熱歷史


鄭和首次下西洋是在永樂三年(1405年),然後七次下西洋。從史書記載,確實是只帶了一群上了年齡的婦女跟隨。至於為什麼只帶這個年齡的女性跟隨,應該是有以下幾方面的考慮。

首先是鄭和帶領的船隊非常大,足有兩萬多人,這樣多的人,有各種分工的人員。全都是要幹體力活的,長期在海上生活,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需求,生理需求就是一部分。為了管理好這些人,不影響正常航行,只有不帶年輕女性。古代攻伐其他國家或部落,男性可以都殺害,女性可以留下。

另一個就是,年輕女性能做的,除了生育和生理需求外,一般男性都能做到,加上經常是做的是粗活,重活,年輕女性就不能勝任。加上年輕女性的生理期也是一個問題。

還有就是沿途各國,很多都是信仰伊斯蘭教,都是穆斯林,在他們的世界裡,女性,特別是年輕的女性,都是不能拋頭露臉,一般都是呆在家裡,外出也會戴上面巾。所以一般不會帶年輕女性。

鄭和本人就是一個穆斯林,所以他很清楚沿途國家的風俗習慣。至於只帶年齡大的女性,只要是給大家洗衣、做飯、縫補破衣服、擦地板、打掃衛生等一些日常家務活。上了年齡的女性,都沒有了年輕女性的生理期,又可以做以上這些細鎖的活。

鑑於以上的種種情況考慮,也許就是鄭和歷次下西洋只帶年齡大的女性的原因吧。





百粵天話史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上確實不讓帶年輕的女子,倒不是因為鄭和是太監用不上女人,而是有其他幾個方面的原因。至於鄭和的船隊裡有一群年老的婦女,這也是有原因的,她們是帶著特殊的使命隨同出航的。

鄭和曾先後7次下西洋,其中永樂年間去了6次,宣德年間去了1次。以鄭和第四次下西洋為例,這次遠航船隻在百舟以上,隨行人員更是多達兩萬七千多人,這個數據恐怕會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我們再來看下這兩萬七千多人都是些什麼人。

各級官員近900人,這其中包括太監若干人;指揮使、百戶這類軍官五百多人;醫官近兩百人;書寫手、翻譯官等等。而隨行的兵員更是多達26800人。

當然還有一些幹粗活下人粗人,煮飯的伙伕,水手等。此外還有一群老婦人,原因下文會講到。

鄭和船隊不帶年輕女性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船隊長時間在海上航行,海上風大溼氣也重,不適合女人隨行。而且年輕女子還有生理期等問題,隨行出航很不方便。

當時船隊上共有兩萬多名男性,如果帶上一群年輕的女子長期隨行,那將可能發生一些不可意料的事情。輕則爭風吃醋,重則可能引起暴動,事關船隊的存亡。

那麼為什麼又要帶上一群老婦人呢?

老婦人一方面可以避免年輕女人帶來的那些問題;另一方面這些老婦人懂得刺繡和接生,在航行期間可以為船隊上的人縫補衣服等等,到了沿途各國還能傳播刺繡、接生等技術。


歷史守望者


鄭和下西洋,是我國古代航海史的一次壯舉,鄭和也是明朝永樂皇帝身邊的大紅人,他年輕時在燕王朱棣身邊,本姓馬,是燕王府的太監,他因“靖難之役”有軍功,賜姓為鄭,他代表大明王朝七次下西洋,最後客死異鄉。

咱們言歸正傳,為什麼鄭和的船隊中沒有年輕女子,卻帶了一群大媽呢?

作為船隊的最高領導鄭和,他沒有這種生理需求。(玩笑話不要當真)

第一、

古代出海有禁忌,古代人迷信,認為帶女人出海是不吉利的,當然這種說法也是以訛傳訛,其實這也是有科學依據的。

年輕女人每個月都有

“血光之災”,在這段日子中肩不能扛,手不能提,還要注意保暖,在這段時間的女人是需要照顧的,所以帶著年輕女人上船,短期還可以,比如近海打漁;在古代,如果是遠洋,帶上女人是非常不方便的,無論是從女人的角度考慮還是從船員的角度考慮,都是如此。

第二、

鄭和的船隊有很多身體健全的兵士,年輕力壯火力旺,帶上妙齡女子會使得一群大老爺們心猿意馬,尤其是這種遠洋船隊,初次出海,可以感受大海的廣闊,欣賞美景,可時間一場,人都會憋瘋,如果有女人在船上,難免會有動歪心眼的人,所以,帶上女人會導致爭鬥。

第三、

帶上大媽們出海就好理解了,鄭和下西洋是為了揚我大明國威,體現我天朝上國實力的舉動,我們要給落後的地方帶去文化、知識、理念、科學技術、醫學技術,要讓他們萬邦來朝,來承認朱棣天子的地位。

所以說,大媽們意義也頗為重要,我們中國婦女自古以來都非常勤勞,尤其是古代的婦女都會針線活,成年女性都是紡織老手,更有一些懂得接生技術的女人,這些鄭和所帶的婦女很多都是這兩類人,古代產婦死亡率很高,尤其是一些偏遠的國家,他們的技術很不成熟,甚至有的地方都沒有這種技術,我們的接生婆團隊一到,就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出生率,以及產婦存活率,這在古代等於是為他們延續生命,他們定會將我大明王朝奉若神明,包括一些會針線活的婦女也為他們帶來了紡織技術,同時在船上也可以為船員們和官兵們縫縫補補,畢竟船上的資源有限。

總結:

鄭和下西洋不帶年輕女性,偏偏帶上老年婦女,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舉措。



鴻涵先生


沒有明確說沒有年輕女子,但是的確有五十多歲婦人

所有的事情只要冠上“有人說”這幾個字就顯得很離奇,我去查了一下資料,官方的記載式鄭和下西洋帥總2.7萬人,其中宮女有一寶船。

其實並沒有明確的記載說鄭和下西洋的船上沒有年輕女子,只是明確說了有一船宮女!其中有很多歲數大的,五十多歲!那麼為何帶了這麼一群50多歲的宮女?其實原因也很好理解。

首先看航海目的

要知道鄭和下西洋此行不是旅遊的,目的是宣揚國威,順便促進貿易。那就是他完全不需要帶一群宮女吃喝玩樂,白日宣淫對吧?

鄭和下西洋的時候,他要給各國帶去強盛的科學技術。而這些宮裡面的老宮女一個個都是人精,手裡的絕活多的是,比如接生。這項絕活年輕宮女還真的不會,只有老的穩婆才能掌握。所以這一批老宮女獨自在一個船上被帶出去,也很好理解,對吧?

其次,旅途漫漫,年輕女子很不方便。

大海是難以預測的,哪怕從今天看來也是深不可測,人類怎敢妄圖瞭解大海?以前古代每次出海都要祭拜天神,為什麼?因為怕大海吞噬了船隻,所以才會有“吃魚不翻”這些說法。帶老宮女,一來是旅途漫漫履帶年輕女子很容易出事,而已經見過世面的老宮女,沒有青春這麼一說,也更耐得住寂寞,所以還不如帶老婦人,你遠洋出海肯定是以實用為主,漂亮不能當飯吃啊!二來是年輕女子的經血會被誤認為給旅途帶來不好的影響!

所以大家知道為何帶老婦女出海了把?!

我是明清筆記,更多歷史可以關注我哦!

明清筆記


【知史以明鑑,查古以至今!我是老泰迪】

導語:

鄭和帶著萬人浩浩蕩蕩下西洋,為何帶著一群年過半百老婦隨行?漂亮女子跟隨著不行嗎?

老泰迪告訴你們,鄭和在帶人隨行這方面可以說是非常聰明!

彰顯國威,儀表怎能不華麗?

首先啊,鄭和下西洋和馬可波羅來中國的目的是不一樣的,馬可波羅來中國是為了旅行和經商;而鄭和下西洋確實帶著目的性的,一來彰顯大國風範,二來沿途播撒財物,讓別人知道明朝有多麼的強盛,當然這也屬於變相的“自我吹噓”。

這彰顯大國風範就要注重儀表,假如說鄭和帶的隊伍穿的破破爛爛,髒兮兮的,沿途國家都會以此看不起他們,鄭和作為一代“傳播”大使哪能允許這種事發生?但是古代大男人哪會做這種“縫縫補補,洗衣服”的細活?

哪個少女不懷春?

鄭和由此想到了帶“心靈手巧的”女性上船,說帶就帶,可是問題又來了,自己帶的人雖然只是待在船上,但也是個小社會了!假如說帶一群女性上船,這群大男人肯定會因色起意,鬧起來;再者,哪個少女不懷春?船上那麼多血氣方剛的大老爺們,誰能保證沒幾個長相帥氣,身材勻稱的?

思索再三,鄭和決定單獨弄了一個小船,帶了一群五十多歲的老婦,還帶上了幾個接生婆。

帶老婦是因為一來可以為船上的男性縫補衣服,洗衣服;二來這群老婦生活經驗充足,經歷過很多事,可以為這群大老爺們打理生活,而且大老爺們總不會對老婦起意吧!

而帶著接生婆又是為何?這鄭和也是想的周到,沿路很多地方接生並不是很發達,很可能因操作不當造成一屍兩命的情況,而這接生婆能為她們順利地接生,既做了好事,又以此宣揚明朝的醫術,可謂一舉雙得,何樂而不為呢?

結語: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在於彰顯大國風範,所以一來他們需要穿著得體,二來呢,他們需要沿路揚威。因此也就很好解釋為何鄭和不帶年輕女子,反倒帶著一群老婦了!有個點在於鄭和是個“太監”,為何不帶著年輕女子,那麼是否還有其他的原因?歡迎各位看官在下方評論!


老泰迪講歷史


古人航海有很多禁忌,其中有一個禁忌即便是在現在的一些遠洋航行中,仍然存在,那就是船上不能有女人。遠洋航海的過程是不但危險,更枯燥乏味。常言道,“有女同行,航行不利”。

這裡其實不只是古人對女性航海存在傳統認知誤解。更多的原因在於遠航過程中,那是一個缺乏普通社會約束的環境,年輕的女性容易造成男性的內部爭鬥和分裂。1944年太平洋中的安納漢島上,就發生了比嘉和子和32個男人的恐怖事件。整整7年,安納漢島就像一個和世界失去聯繫的密閉環境,什麼匪夷所思的事情都會發生。

但是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的鄭和下西洋,那不是一個封閉的環境,而是一支擁有200多艘鉅艦,近3萬人的小型完整“社會”,而且航線也是人口密集的東南亞到南亞以及非洲沿海地區。

但即便如此,鄭和也沒有允許帶年輕的女性在船上,但卻帶著一群老婦人。這些老婦人的真實身份,不是為了代替年輕隨軍女性,而是她們都是“技術工種”。

因為大明使節帶著軍隊遠航,面子實在是太重要了。27000多官員和士兵的著裝,自然必須日換日新,因為這代表著大明的風貌。而大明最拿得出手的自然是刺繡,常在海上,刺繡很顯然是不適合長期航行穿著的。所以就必須要保持一個穩定的服裝刺繡維護隊伍,隨時保養這些精美的服飾。

而如果在陸地上,從江浙可以聘請很多年輕的織娘。但是在船上,這些年輕的織娘就很不方便。然而50多歲的老婦人們的優勢一下子就凸顯出來了。

她們已經不存在生理期這類不方便的因素了,而且由於年紀大、經驗豐富,刺繡手工技術更熟練,更高超。除了縫縫補補外,甚至還可以根據要求,及時生產刺繡商品。更關鍵年紀大一點的老婦人,生活經驗也更加豐富,可以及時處理一些男人無法處理的事情,比如幫當地的土著接生,等等。正如俗話所講,“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炒米視角


我來談談我淺薄的看法:


一、鄭和下西洋,乃是國家委派公務出行,而不是旅遊,帶年輕女人算怎麼回事?

有人說,帶宮女可以帶年輕的啊,可是在船上這麼個相對小又有封閉的空間,人數是固定的,時間一長官兵難免因為生理需求對年輕宮女伸出磨爪(當然也可能是你情我願),不好管理,我們現在在公司裡還尚且要防著同事之間戀愛,更何況是在遠航充滿風險的海上。

二、帶了年輕女人上船,萬一懷孕生子可咋辦?

還是上面的問題,萬一年輕女人和官兵在一起,懷孕了怎麼辦,船上的條件怕是生也不行,不生也不人道吧。

三、長達數年的遠航,風險難料,搞不好有去無回,如果帶大量年輕女性出去,最後都葬身大海,對國力也是損失,古代人力也是稀缺資源,自然要把有生育能力的年輕女性留在大陸上。

綜上,帶年輕女性有各種不方便,不適合帶大量年輕宮女上船,但是出海又有些瑣碎事務需要做,比如做飯織補,以及傳播中原文化的需要,還是需要帶上一定女人的,那麼年紀稍大的婦女就是最好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