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攻下楚国都城后,为何不趁势灭了楚国,反而退兵呢?

吴国攻下楚国都城后,为何不趁势灭了楚国,反而退兵呢?

根据《战国策》、《左传》等史料的记载,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吴王阖闾率领的3万吴国军队深入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一说湖北汉川北)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楚都的远程进攻战。在柏举之战中,吴国大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而取胜。对于伍子胥、孙武来说,也因为柏举之战而成为春秋时期的著名将领。不过,对于吴国来说,虽然攻破了楚国的都城,夺取了楚国的大片疆域,但是,楚国最终还是恢复过来了。那么,问题来了,吴国攻下楚国都城后,为什么不趁势灭了楚国,反而退兵呢?

吴国攻下楚国都城后,为何不趁势灭了楚国,反而退兵呢?

首先,吴军犯有严重的战略失误。吴军打下郢都后,孙武曾经劝说过吴王阖闾,说楚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不是吴国这个后起小国能够一口吞并的,应该早早立一个楚国宗室做傀儡,让这个傀儡政权割让大片土地给吴国,然后徐徐图之,逐渐吞并楚国。但是吴王阖闾和吴军上下,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根本听不进孙武的建议。阖闾还纵容吴军官兵大肆淫掠,据史书记载,"吴军以尊卑班次,处楚王宫室",加深了楚国人对吴国的仇视。

吴国攻下楚国都城后,为何不趁势灭了楚国,反而退兵呢?

吴军占领郢都后,楚军闻风逃散,自信心满满的吴王阖闾并没有乘胜全力进击,只派了一路偏军去追杀楚昭王,而主力留在郢都周围,这给了楚军喘息的机会。楚国国都丢失后,楚昭王逃到随国,召集各地部队,准备反击吴军。楚国的公子申(即子西)也收编了柏举之战后溃败的楚军残余力量,对抗吴军。

吴国攻下楚国都城后,为何不趁势灭了楚国,反而退兵呢?

其次,根据《战国策》、《左传》等史料的记载,在柏举之战中,楚国都城被吴国大军攻破。在此背景下,楚国大臣申包胥来到秦国请求帮助,秦国一开始不答应救援楚国,不过,申包胥便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于感动了秦国君臣,史称"哭秦庭"。秦哀公亲赋《无衣》,发战车五百乘,遣大夫子满、子虎救楚。由此,秦国大军的出击,配合楚国剩余的士兵,形成了一股可以抗衡吴国大军的力量了。对于秦国,在春秋时期和楚国结盟,以此共同对抗强大的晋国。当然,晋国也扶持吴国来牵制楚国。

吴国攻下楚国都城后,为何不趁势灭了楚国,反而退兵呢?

由此,在春秋这一历史阶段,形成了秦国+楚国对抗晋国+吴国的格局。当然,对于晋国来说,还拥有齐国、鲁国、卫国、宋国、郑国、曹国等诸侯国的支持。所以,对于秦国来说,更加不愿意看到吴国消灭楚国的情况出现。正所谓唇亡齿寒,如果吴国真的攻灭了楚国,那么秦国自然是独木难支了。秦国出兵后,与楚军会合于稷(在今河南桐柏东),而后在沂大败夫概,夫概畏罪不敢见阖闾,于是乃亡归,自立为王。另一方面,对于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选择回到吴国自立为王,这也是吴王阖闾选择从楚国撤军的重要原因。

吴国攻下楚国都城后,为何不趁势灭了楚国,反而退兵呢?

总而言之,吴国最终没有能够灭掉楚国,和阖闾不听取孙武的正确建议,骄傲自大、过分自信,没有乘胜全力进击,以及秦国出兵援助楚国有直接关系,加上夫概的意外叛乱、越国的趁机偷袭、吴军的军纪败坏和楚国人抵抗的决心,如此纷繁复杂的局面,即使有孙武的吴国也不能继续强行打下去,只有选择撤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