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仲父”张昭两度落选相位 孙权两次动杀机


吴国“仲父”张昭两度落选相位 孙权两次动杀机

张昭,《三国志》中位列东吴大臣列传第一,孙策将张昭与自己的关系比着管仲与齐桓公,“一则仲父,二则仲父”,从此“吴中称谓之仲父”。

孙策和吴夫人临死时,张昭都是顾命重臣,受遗辅佐,对孙权有拥立之功,孙权对群臣多呼其字,对张昭则敬呼“张公”,曾说“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又说“入宫则拜孤(孙权),出宫则拜君(张昭)”。

孙权对张昭“待遇尤重”,但两次选相,都力排众议,将张昭踢出相位人选。

如此德高望重之人,却“既不处宰相,又不登师保”,位不及三司,只是“养老而已”(陈寿原文),其中必然大有故事。

陈寿认为,张昭不被重用是因为“以严见惮,以高见外”,同时也说明“(孙)权之不及(孙)策”。

其实孙权不用张昭,原因有五。

吴国“仲父”张昭两度落选相位 孙权两次动杀机


一、张昭是孙策旧臣

孙策孙权兄弟关系并不好,主要是说孙权对孙策心怀嫉恨。

大家都知道孙吴是孙坚奠基、孙策打江山,孙权不过是坐享其成,守成而已。孙权初始的地盘和臣僚都是孙策留下来的,孙权称帝后追谥父兄,孙策没有帝位,只是长沙桓王,历来受人讥笑。

孙权对孙策是羡慕嫉妒恨,即便孙策死后,他对这位兄长也很忌惮,毕竟自觉低人一头,但又必须树立威信。对孙策旧人,如张昭、太史慈都没有重要。

周瑜也是孙策旧人,孙策与他和张昭都有升堂拜母的情分,为何孙权对周瑜尤重?

首先是吴夫人的作用,孙策周瑜如同亲兄弟,吴夫人也把周瑜当干儿子,孙策死后,老夫人便让孙权把周瑜当兄长。

其次是孙权为将军时,诸将宾客见了孙权礼节都很简单,只有周瑜对孙权尤为敬重,率先执臣子大礼。

再次是赤壁之战,周瑜鲁肃主战,力排众议,一战定东吴,孙权才有称帝的资本。

孙权初置丞相,众议以为非张昭莫属,孙权选了孙邵,孙邵死后,百官再次推举张昭,孙权却选了顾雍。

孙邵的事迹缺失,史书无传,可以知道的是孙权统事后,他曾数陈良策。而选择顾雍,还不是因为孙权和顾雍也有升堂拜母的交情。

孙权的托词说得很漂亮,丞相事烦劳累,不是什么美差,不选张公是爱护他。掌权者日理万机,夙夜操劳,为何人们趋之若鹜?权力的诱惑,人们永远不会嫌弃位高权重的劳累。

吴国“仲父”张昭两度落选相位 孙权两次动杀机


二、张昭的首选继承人不是孙权

孙策死时,孙权还沉浸在悲伤中,是张昭亲自将他扶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张昭虽然有辅立之功,但孙权并不是他首选的继承人。

张昭属意的是孙策和孙权的弟弟孙翊,《三国志》称孙翊是孙家兄弟中最像孙策的一人,“骁悍果烈,有兄策风”。《典略》也记载:“(孙)翊名俨,性似(孙)策。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而策呼(孙)权,佩以印绶。”

如果不是孙策临死时还有一口气交代后事,如果孙策只有一句“公等善相吾弟”,而没能亲手将印绶交给孙权,张昭还会辅佐孙权吗?

张昭可是说过将兵交给更像孙策的另一个弟弟,这让孙权如何放心?如何不耿耿于怀?

三、孙策遗言让孙权耿耿于怀

据《三国志》记载,孙策临终时曾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对这句话没有什么好说的,历来以为公允。但孙权心胸狭隘,一生似乎都在“与天下争衡”,不甘心做一个只能“保江东”一方的守成之主。以他对孙策的嫉妒,能否听进这“卿不如我”之言,为未可知。

而孙策对张昭交待的另外一句,对孙权而言就非同小可了。据《吴历》记载,孙策还对张昭说过:“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这句话和刘备的遗言差不多,不知道真假。孙权不比阿斗,孙策不应该说出这种话,如果确有这类话,也不过是一种权谋,千古以来,临终时的君王们大抵都是用这种手段套牢了顾命大臣。

“如果孙权不堪大任,你就取而代之便是;如果江东保不住,投降曹操也无所谓。”孙权如果听说了这样的遗言,他对孙策和张昭得有多大的怨恨?曹操率领“八十万”大军南下时,张昭掂量着江东有覆灭的危险,跳出来主降,是否也因为孙策曾经有这句遗言?

吴国“仲父”张昭两度落选相位 孙权两次动杀机


四、赤壁之战前张昭主降曹操

张昭是主和(就是投降派)领袖,其实也是为了保全江东,以免生灵涂炭,和蜀汉谯周类似,如果孙权真是举江东而降,张昭个人也会优宠曹魏,天下一统会更快实现。裴松之还因此认为张昭也属于有心汉室的汉臣,虽然不能因此说张昭是大汉忠臣,但当时有心匡扶汉室的士人确实不少,就像曹营的荀彧之辈,东吴的张纮、太史慈等,其实都还是希望能重新收拾汉家河山。

在赤壁之战中,张昭确实是没看清形势,站错了队,孙权对他失望至极,第一次动了杀机。

《江表传》称,孙权拔刀砍在身前奏案上,狠狠地说:“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操者,与此案同!”

朝会之后,孙权又对主战的周瑜说,“子布(张昭)、文表(秦松)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秦松,也是“并与(张)纮见待于孙策,参与谋谟”的前朝旧人,同样不受孙权见待。

赤壁大胜,到孙权称帝时,张昭“上还官位及所统领”,被退休了。

《三国志》上明面说以老病告退,《江表传》则详细记载了孙权称帝时如何羞辱张昭。先不说记载是否可信,但确实符合君臣二人的不睦关系。

《江表传》曰:(孙)权既即尊位,请会百官,归功周瑜。(张)昭举笏欲褒赞功德,未及言,权曰:“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昭大惭,伏地流汗。

称帝朝贺,孙权归功于周瑜,这不是打主降派领袖张昭的脸吗?又当着文武百官说,“如果当初采纳了您张公的计谋,我们现在都在曹操帐下乞食吧。”孙权是彻底拉下脸羞辱了一回“仲父”。

赤壁主降,确实是张昭一辈子的污点,就连后生小子诸葛恪都曾拿此事讥笑诘难张老爷子。诸葛恪曾一语双关地说,“今军旅之事,将军在后,酒食之事,将军在先,何谓不养老也?”军旅劳累不烦老将军,咱们年轻人顶上,吃肉喝酒就请老将军先动筷子,表面听来是尊老敬老养老,还有一层意思则是,当年打仗你就躲在后边扯后腿,降敌乞食你倒是跑得比谁快,这种德行不如退休养老得了。

吴国“仲父”张昭两度落选相位 孙权两次动杀机


五、张昭性格直言刚烈不讨喜

张昭没能做成丞相,除了以上原因,还有一点是他的性格使然。

张昭性格刚烈,直言不讳。《三国志》载:“(张)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於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

孙权喜欢打猎,张昭觉得猛兽危险,又有孙策前鉴,每次不免疾言厉色谏争,孙权开始可能还觉得自惭自愧,久而久之只是笑而不答。

公孙渊称藩,在是否派人去辽东册封安抚一事上,孙权和张昭意见相反,矛盾激化。如果是换了顾雍,与孙权意见不合,他就沉默不语,不再进谏,孙权自然也懂,就会再三考虑。如果换了诸葛瑾,与孙权意见不合,就会转移话题,不再谈论此事,然后借题发挥,绕到类似的事情上来做一番比拟,孙权自然就释怀了。

但张昭和大帝争论时却越争越带劲,意志越来越坚决,言辞越来越激烈,让大帝十分难堪。孙权狠狠按住刀柄,暴怒不已,“吴国士人入宫就拜我,出了宫就拜你,我对你算是敬重至极了,你却每次让我当众难堪,我怕控制不住自己做出什么意外之事。”

“孤尝恐失计”,孙权自己也怕忍不住杀了这老顽固。这是孙权对张昭第二次动了杀心。

张昭却又搬出太后遗诏、孙策顾命之言,一时涕泣横流,“权掷刀致地,与昭对泣”。但他们互相忿恨还是没完,孙权依然我行我素,张昭谏言不被采纳,就称病不上朝,硬刚,孙权更加恨他,就用泥土从外面封了张家大门。张昭毅然选择继续刚,自己从里面再用泥土把门封一层,你不见我,我还不想见你,看谁求谁开门。

后来公孙渊杀吴使团,孙权低头认错,数次抚慰张昭,又假意路过张府,呼张昭出门。皇帝都曲尊降贵了,张昭却又使倔脾气,托词病重就是不开门。孙权一怒,烧了张府大门,张昭依然是硬刚,竟关门闭户,孙权只得叫人灭火,在大门外老实干等,张昭终才吩咐儿子们将自己扶出。

孙权不让张昭任丞相,给出的理由是,丞相一职太过辛劳,不是什么美差,“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他的意见没被采用,就会怨忿不已。这虽是孙权的托词,也点出了张昭的性格缺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