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對頭”變“一家親”,uber、滴滴為何合併?


有些傳言,傳多了就成了真。比如滴滴和Uber的合併:

“死對頭”變“一家親”,uber、滴滴為何合併?


此前,圍繞uber、滴滴兩大打車軟件在中國市場究竟是“戰”是“和”,就已頻頻爆出不少猜測,更有各種自稱知情人士紛紛在博客爆料合併傳聞。

這似乎聽上去有點出人意料,但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死對頭”結成“一家親”的案例卻也屢見不鮮,比如之前的美團與大眾點評合併、滴滴與快的合併等等。

而今日中午,一反往日的雙方矢口否認,騰訊科技率先證實,滴滴與優步合併的消息屬實。

“死對頭”變“一家親”,uber、滴滴為何合併?


消息稱,滴滴與優步中國合併後的打車公司估值為350億美元。Uber在中國的子公司UberChina的投資者將獲得合併後公司20%的股權,Uber將繼續運營在華軟件。

顯然,我們可以認為Uber與滴滴雙方在經過一番瘋狂的燒錢比拼之後,終究也還是認識到,這樣無法得到利益。據悉Uber在2015年的燒錢補貼高達20億美元,而滴滴打車據悉每週的補貼就高達7000至8000萬美元,按照這樣計算,滴滴打車每年的補貼幾乎要達到40億美元。

“死對頭”變“一家親”,uber、滴滴為何合併?


兩大公司當然不是傻子,燒錢的目的旨在搶佔中國龐大的市場份額。據數據顯示,滴滴自從合併掉快的打車以後,佔領的市場份額高達80%以上,穩坐專車市場第一的寶座,而第二名的Uber僅佔11%出頭,遠低於排行“老大”的滴滴。

“死對頭”變“一家親”,uber、滴滴為何合併?


因此,我們或許也可以從市場各方面信息,推敲出滴滴此次收購uber,兩家合併的原因:

一:專車在國內的業務用戶拓展或已觸頂

經過幾年的持續高補貼,國內的乘客和司機幾乎都已經體驗過一把“專車模式”。而在逐漸減少補貼後,無論是滴滴還是Uber,每日的訂單量應該也已趨近於平穩值。未來繼續用燒錢來吸引新用戶的效果已經不大。

而站在滴滴或優步的投資人角度來看,專車模式的商業模型或回報率已經進入可預估階段,在未來很長時間內,專車市場很可能並不會因為投資的加大而獲得更多的商業回報。

因此,此時選擇兩家合併,是減少和撤出一些補貼資金的良好時間節點。

“死對頭”變“一家親”,uber、滴滴為何合併?


二:監管方向逐漸明朗,野蠻生長期已結束

從2015年開始,專車監管的呼聲就不絕於耳。15年10月,交通部會同多部門起草的《關於深化改革進一步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和《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並面向社會徵求意見。

伴隨專車監管政策的明朗及出臺,專車運營將走出此前“野蠻生長”階段進入理性發展階段,平臺想要安安靜靜只做一個平臺的想法幾乎不可能,而加強對於專車司機的資質審核以及管理,必然帶來運營成本的上升。

此外,很多司機同時在多個平臺註冊接單,使得實際從事專車運營的車輛規模未來也有很大的“擠壓或縮水”空間。

因此,在明確的監管政策出臺前,部分股東也可能抱有想要推出變現的可能性。

“死對頭”變“一家親”,uber、滴滴為何合併?


三:滴滴、快的合併已有先例

要知道,合併並不是破天荒頭一遭,早前滴滴、快的在國內的“燒錢戰”勢同水火,然而最後在投資人的推動下,還是進行了合併。可見資本市場,資本是最大的驅動力。

況且,與之前的滴滴、快的合併不同的是:滴滴與Uber合併,幾乎能夠壟斷整個專車市場,慢慢逐漸地減少補貼,甚至可能更快地走上盈利化的道路。從這個角度來講,兩家握手言和,似乎是順理成章。


話雖如此,不過合併之後極有可能帶來的補貼減少等相應措施,還是讓本寶寶著實不高興了一把。以後打車又得多花錢了嘛?寶寶表示不服啊!

“死對頭”變“一家親”,uber、滴滴為何合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