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領悟神韻為作畫第一要旨

文章摘抄自《張大千談藝錄》

張大千,原名正權,後改名爰、季爰,別號大千居士,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中區城郊安良裡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我國現代著名的國畫大師。

畫藝要領,用九個字即可包括,即:師古人,師造化,求獨創。

畫有三要,曰:瞭解物理,觀察物態,體察物情。

畫有三類,曰亮,曰大,日曲。

作畫筆觸,貴在文而不弱,放而不野,沉著而清潤。

畫,忌整幅平均,須具有賓主、疏密、濃淡、輕重抑揚、遠近、高低之妙。

筆去瑣碎,墨求韻澤。

古人謂“遺貌取神”,故領悟神韻為作畫第一要旨。


張大千:領悟神韻為作畫第一要旨

張大千 1963年作 魚樂圖 立軸 設色紙本

意在筆先,落筆妙造自然,半點不存做作,為作畫第一等功夫。

作畫須多作旅行,漫遊名山大川,博覽奇花異木,詳觀飛禽走獸,即是繪畫資料之源泉。

初學必循規蹈矩,熟練後應不拘成法,發揮個性。

作畫,首先要了解物理,體會物情,觀察物態。無論畫什麼,總不出這三個原則。瞭解這三點後,畫出的畫才能形態逼真,神韻生動而躍然紙上。

對於(自然物象的)取捨,可憑自己的意思加以增刪,總之應突出形態、神韻的美,捨去多餘不美的方面。

張大千:領悟神韻為作畫第一要旨

張大千 高士泛舟圖 設色紙本

至於創作的佈局,不外乎兩個方面:是師古人,從古畫中吸取藝術修養;是師造化,就是要遊歷,從實景中觀察。各地名山大川,景色不同,如峨眉山與黃山就各有特點。通過遊歷來增長見識,充實繪畫資料。只有熟悉了各種山山水水,胸有丘壑,佈局自然有所依據,並從窺探宇宙萬物的全貌來養成廣闊的心胸。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都是提高藝術修養的途徑,不可忽視。

張大千:領悟神韻為作畫第一要旨

張大千 1930年作 金剛山虎頭崖 立軸 設色紙本

要想畫出好畫,貴在刻苦認真。尤其是學習古人的作品,更不可馬虎。我一貫主張,不管畫之大小,或工筆或寫意,都要有筆有墨,有情有趣,這樣才能稱得上是一幅中國畫。繪畫不等於寫生、照相,按原樣複製下來,而要有所取捨,要有意境,要把自己的感情加進去。

張大千:領悟神韻為作畫第一要旨

張大千 仿石濤山水 設色紙本

在寫生時,要對對象遠觀近玩,瞭然於心而後著墨。畫樹,要講四面出枝。畫山,要弄清來龍去脈、陰陽向背。畫人,要懂得解剖、比例和相法,衣服要穿得上脫得下。

一個物體,並非任何一個方向都可以入畫,必須選擇其可以入畫的角度。

必先要體會自然,才能表現自然。

我作畫時,常常隨興之所至,畫到哪裡算到哪裡。這樣子作畫時,心情如冥遊天地,與造化合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