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張大千、林散之臨終前的最後一幅作品,您見過嗎?

“絕筆”之所以重要,在於它的返璞歸真和無拘無束。隨著生命最後對藝術和人生的理解更趨完滿,大師們的絕筆之作常會達到出神入化、渾然天成的境界。在生命最後,無論是書畫對象還是技巧,抑或是作品的位置經營統統都被放下。總而言之,絕筆之作是藝術家臨終前發出的最真實的心靈告白。


1王國維

齊白石,張大千、林散之臨終前的最後一幅作品,您見過嗎?


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考古學等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大師。1927年6月2日,他縱身一躍,殞命昆明湖。人生天地,來去匆匆,只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的遺書。


齊白石,張大千、林散之臨終前的最後一幅作品,您見過嗎?

王國維遺書


釋文: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我死後,當草草棺斂,即行藳葬於清華塋地。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於城內居住。汝兄亦不必犇葬,固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門故也。書籍可託陳、吳二先生處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歸。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苟謹慎勤儉,亦必不至餓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王國維遺書,現藏北京國家圖書館。他的字不乏晉韻唐法,作品中所蘊含的中和之境與儒雅之概,頗具學者風範,無疑與他的為人性格、讀書品質都有相似之處,此遺書法度謹嚴、氣清質樸、平靜泰然。


2李叔同


齊白石,張大千、林散之臨終前的最後一幅作品,您見過嗎?


1942年10月13日(農曆九月初四日)晚8時,弘一大師(李叔同)在福建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安詳圓寂。臨終前3天,他寫下“悲欣交集”四字交給侍者妙蓮法師,為其最後絕筆。


齊白石,張大千、林散之臨終前的最後一幅作品,您見過嗎?


觀其筆墨,“悲欣交集 見觀經”七個字的墨色,由潤而枯,一氣寫就,而“見觀經”三字全是皴擦的渴筆,行筆慢。筆枯而後蘸墨,在下面畫了一個墨色飽滿的圓圈。接著用小字署寫日期,墨色豐滿。按書寫的常規,日期本當寫在左下角,因為逼仄,移寫到右上方,佈局得到平衡。


這件絕筆手跡,幅面小,渴筆多,未鈐印,與弘一法師以往安排妥帖的書件大不一樣。但“悲欣交集”又和盤托出悲憫眾生沉淪生死之苦、欣喜自己往生而離苦得樂的心境,因而這紙告別之跡別具一種撼人心靈的力量。


3

齊白石


齊白石,張大千、林散之臨終前的最後一幅作品,您見過嗎?


1957年9月16日,齊白石在北京醫院去世,留下了一幅幅珍貴的畫作,供後人欣賞。


齊白石,張大千、林散之臨終前的最後一幅作品,您見過嗎?

齊白石《葫蘆》


齊白石的這幅《葫蘆》,也被稱為是齊白石的絕筆,據說當時齊白石為了畫這幅畫,一天早晨起來,沒有人攙扶,他自己從臥室踉踉蹌蹌地走進畫室,站在桌前,畫下了這一幅畫。


據畫家李可染回憶,當時的齊白石已經是老糊塗了,“九”字不知道該怎麼寫,到了“歲”就直接寫錯了,只能夠憑自己的直覺畫畫,即便是畫了一輩子的畫,但是到最後由於體力和腦力的不支,實在是畫不出來了。齊白石一開始用黃墨去畫葫蘆,畫下正確的一筆,一大一小,一前一後,一上一下。但當他接著去畫葉子的時候出錯了,把葉子順即也化成了葫蘆,且葫蘆留白處冒出兩筆淡墨,就好像葫蘆被打了兩個洞。當畫藤蔓時,又恍惚了,畫著畫著又成葫蘆了。


齊白石老人在作這幅畫時已經是精力透支了,能畫出樣子來實屬不易了,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其實齊老畫的這幅畫是別有一番風韻在的,比如說他畫的藤蔓,這藤蔓真是絕了,能夠在不知不覺中畫出葫蘆的成熟,滄桑,把經過風吹雨打後形成的那種彎曲,表現得淋漓盡致。


4

鄧散木


齊白石,張大千、林散之臨終前的最後一幅作品,您見過嗎?


鄧散木(1898-1963),字純鐵,齋名廁簡樓。在藝壇上有“北齊(白石)南鄧”之譽。擅書法篆刻,真、行、草、篆、隸各體皆精。


齊白石,張大千、林散之臨終前的最後一幅作品,您見過嗎?

鄧散木絕筆

釋文: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此楷書取法歐體,將歐體的險絕勁峭表現得淋漓盡致,含而不露,流露出碑刻本身的金石氣息,極為可貴。


5

潘天壽


齊白石,張大千、林散之臨終前的最後一幅作品,您見過嗎?


潘天壽(1897—1971),字大頤。受教於經亨頤、李叔同等。寫意花鳥初學吳昌碩,後取法石濤、八大山人。中國現代書畫家、教育家。


齊白石,張大千、林散之臨終前的最後一幅作品,您見過嗎?

潘天壽絕筆詩稿


釋文:千山復萬山,山山峰巒好。一別四十年,人老山未老。莫以幽房窄,心隨天地寬。倘能免羅織,自古有沉冤。不因羅罪深,逃名痛未遐。知應得回乎,痛下砭針時。


此作品在非常條件下倉促寫就,已無須細論筆墨,看淡生死,才能如此鎮定。前人說,詩言志,用在此處至當不過。


6

張大千


齊白石,張大千、林散之臨終前的最後一幅作品,您見過嗎?


1981年7月,83歲的張大千應日本橫濱著名僑領李海天之請為其旅館大廳繪製《廬山圖》,張大千雖然遊蹤遍及中國,廬山卻是從未親履之地,故選擇此題材是對他藝術事業的一種自我挑戰。


齊白石,張大千、林散之臨終前的最後一幅作品,您見過嗎?

張大千 《廬山圖》


大千先生作此畫時,身體狀況很差,常住醫院治療,時畫時輟,而且由於畫面太大,還得整個人被抬上畫桌趴著畫,極為吃力。甚至有時心臟不適,吃藥休息後,仍繼續搏命作畫。


齊白石,張大千、林散之臨終前的最後一幅作品,您見過嗎?

張大千 《廬山圖》(局部)


後來由於博物館要求在1983年將此畫及其近作聯合展出,於是大千先生作了最後一次趕工,只題了兩首詩而沒有署款。博物館展畢歸還之後,大千原擬在身體狀況許可下,作進一步的潤色修飾。可惜他在1983年3月8日進醫院,於4月2日去世,終究沒能完成和落款。


7

王蘧常


齊白石,張大千、林散之臨終前的最後一幅作品,您見過嗎?


王蘧常(1900—1989),字瑗仲,號明兩,別號滌如、甪里翁、玉樹堂主、欣欣老人。早年曾從師沈曾植治學,晚年致力於書法,精心研究漢簡,欲化漢簡、漢帛、漢陶於一冶,拓展了章草之領域。其書法作品在日本享譽極高,人稱“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


齊白石,張大千、林散之臨終前的最後一幅作品,您見過嗎?

王蘧常的絕筆


釋文:十八日書悉。屢欲我書十八帖,何敢續右軍之貂?但以足下情辭懇款,又不忍拒。此書首有十八日字,置之卷前,即謂之十八帖,可乎?一笑。其庸弟。兄蘧。


《十八帖》是王蘧常的絕筆,此處選為《十八日帖》。王蘧常留下了大量手札,回顧其一生,以章草為主,書風老辣,個性強烈。


8

林散之


齊白石,張大千、林散之臨終前的最後一幅作品,您見過嗎?


據林散之兒子林昌庚回憶:“父親喝了點人參汁,閉目養神了半個多小時,用有氣無力的筆在宣紙上寫了‘生天成佛’四個字,寫好後,我在他指定的位置蓋了印章。


齊白石,張大千、林散之臨終前的最後一幅作品,您見過嗎?


他閉目端坐,顯得那樣安詳、超脫。他彷彿在告訴我們,他即將走到這個世界的終點,邁向另一個世界。”1989年12月6日,享年92歲的林散之去世。


9

啟功


齊白石,張大千、林散之臨終前的最後一幅作品,您見過嗎?


2005年初,有人請啟功先生為即將開館的建川博物館題字時,啟功先生住進北大醫院已經有好幾個月了,身體極度虛弱。但病床上的他仍一手撫眉,苦撐著寫下“成都建川博物館”幾個字。不久,啟功先生病情加重,進入了長達數月的深度昏迷狀態,直至離開人間。


齊白石,張大千、林散之臨終前的最後一幅作品,您見過嗎?


93歲高齡的啟功先生,最後題字“成都建川博物館”。至此,中國最後一位古典意義的書法大師辭世。這位可愛而慈祥的老頭兒,離我們而去。


10

吳冠中


齊白石,張大千、林散之臨終前的最後一幅作品,您見過嗎?


2010年6月25日,吳冠中先生在京病逝,享年91歲。他曾寫下:“想我,就去看我的畫吧!”《幻影》《巢》《夢醒》及《休閒》是他去世前所作的四幅絕筆之作,看了這幾幅畫,是否能感到無盡的意味?


齊白石,張大千、林散之臨終前的最後一幅作品,您見過嗎?

吳冠中 《幻影》


齊白石,張大千、林散之臨終前的最後一幅作品,您見過嗎?

吳冠中 《巢》


齊白石,張大千、林散之臨終前的最後一幅作品,您見過嗎?

吳冠中 《夢醒》


齊白石,張大千、林散之臨終前的最後一幅作品,您見過嗎?

吳冠中 《休閒》


以上各家的絕筆,

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每一種絕筆,

都是一種人生,

都是來自他們內心最真實的心靈告白!


【浦君藝術專注名人字畫15年,帶您從作者手中取畫,讓您的字畫藏品放心傳世!歡迎私信留下您的微信號,更多撿漏作品盡在浦君藝術官方網站】

浦君藝術董事長鬍桂忠與當代藝術家合影

齊白石,張大千、林散之臨終前的最後一幅作品,您見過嗎?

浦君國際藝術中心15年專注名人字畫,逾100位一線大家,

帶您直接從作者手中取畫,讓您的投資藏品放心傳世!

· 國畫家:

何家英、史國良、範 曾、黃永玉、劉文西、王成喜、

馮大中、範揚、賈廣健、苗再新、林容生、南海巖、

範迪安、王明明、馮遠、尼瑪澤仁、陳佩秋、程振國、

張復興、唐勇力、田黎明等等。

· 油畫家:

靳尚誼、楊飛雲、冷軍、陳丹青、王沂東、詹建俊、

肖峰、許江、徐裡等等。

· 書法家:

歐陽中石、沈鵬、張海、蘇士澍、王鏞、李鐸、韓天衡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