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來咬文嚼字

也來咬文嚼字

文字,相信我們再熟悉也不過了。小時候,父母就常常叨嘮要多練字、多看書。從上小學第一天起,直到現在,讀書看報、寫材料、甚至看電視、玩手機,基本上每天都不大可能離開文字。文字有很多種,思來想去,其實自己這個層次的,也就接觸了漢語、英語兩種,英語二十六個字母,遣詞造句,反覆組合而已,意思表達相對比較直觀,並無什麼實質的延伸想象空間。而漢字在造字和使用上意蘊就極為豐富了,遠非英語等文字所能比擬。

說起漢字的構造和使用,記述遠可追溯至甲骨文,年代十分久遠,當然其中的學問也更大,提起來就很惶恐。也就知道點皮毛,對個別字詞有所興趣,也來咬文嚼字,那就更惶恐不安了。老子《道德經》曰:“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一知半解就是一知半解,算是有些許自知之明吧。

漢字造字使用有象形、會意、形聲、轉註、指事、假借六種。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法,轉註、假借指的是衍生發展的文字使用方式。遠在商朝時,漢字就發展的已經有系統了。大約周代到漢代時,人們把漢字分析歸納出來“六書”系統。許慎《說文解字∙敘》:“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二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三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四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五曰轉註,轉註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漢字浩瀚如海,記述文獻很多,《說文解字》、《康熙大字典》、《現代大字典》等大部頭一提起,應該都會有所印象,有的甚至還相當熟悉。至於漢字的使用,豐富的更是超乎了想象。

不少字、詞有多種意思和解釋,必須放到具體的語境中加以領悟,否則,就會多生歧義,有時甚至由於說話不注意,本出於好心,至少無心,但由於用詞+場景不當,而詞不達意,一言僨事。

書中自有黃金屋。語言文字等知識的學習,有興趣的自會多加思索,只要持之以恆,定會有所獲,有所得,有所成,雖不中,也不遠矣。至於自己,還比較知趣,就掩其不善,著其善,嚼嚼說說粗淺的、狹隘的可能還有點不夠準確恰當。但終歸是起心動念,也與愛學習溜邊了。

也來咬文嚼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