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創辦人郝銘鑑去世 多年和讀者並肩“捍衛語言的純潔”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4月2日,封面新聞記者從上海文藝出版社獲悉,語言學家、《咬文嚼字》創辦人、原主編郝銘鑑於當天上午10時病逝,享年76歲。

《咬文嚼字》创办人郝铭鉴去世 多年和读者并肩“捍卫语言的纯洁”

郝銘鑑

郝銘鑑1995年1月創辦《咬文嚼字》。這本雜誌32開本,體量小但力量不小,有“語林啄木鳥”之稱。它也是中國出版界第一份糾正社會語言運用的刊物,它以專門“咬”文字差錯而聞名,從“咬”報紙,“咬”廣告,“咬”電視節目,《咬文嚼字》並不僅限於糾正錯別字,而且還糾正出版物中各種歷史文化知識和百科知識方面的錯誤。

《咬文嚼字》创办人郝铭鉴去世 多年和读者并肩“捍卫语言的纯洁”

《咬文嚼字》持續舉辦年度“十大流行語”“十大語文差錯”評選,郝銘鑑生前曾表示,評選“十大流行語”是為了肯定語言生活當中的那種創造性的成果,“我們的語言生活非常活躍,語言的創造力很強,每年都有一批新詞語出現,這些新詞新語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寶庫,推動漢語的發展。”而評選“十大語文差錯”那是從另外一面看,“在我們語言生活中存在負面的東西,不規範、不正確、不健康的東西,你要對它及時地制止。哪怕一個小刊物力量有限,但要有人發出聲音。”

關於語言,郝銘鑑有不少“金句”流傳:“讀者才是真正的挑錯人。” “這是語言最活躍的時代,也是語言最脆弱的時代。我們正處於語言混亂時期,但幸運的是在這場文化博弈中,至少有20萬讀者和《咬文嚼字》站在了一起,大家一起在捍衛語言文字的純潔。”“語言是一條流動的河。這條河必須是在河床當中流動的,它的兩邊還有堤岸。因此語言應用要有一定之規,它是社會公器,需要大家約定俗成形成共識,彼此的交流才會有效。”

郝銘鑑,1966年畢業於上海師範學院中文系,1968年分配到上海人民出版社歷史編輯室,後借調至市文教辦公室工作,1978年調上海文藝出版社文藝理論編輯室,先後任上海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上海文藝出版總社副社長、上海文化出版社總編輯。

郝銘鑑去世消息傳來,出版圈一片悼念和惋惜聲。“師長遠行。難過。”上海資深出版人謝錦追憶:“當年第一次走進上海文藝出版社的小樓,第一個見到的正是郝銘鑑老師,還考問了我半天現代文學的問題。這一生,很榮幸有機會在郝老師這樣的出版人的言傳身教下開始學習做一個真正的編輯。一字不苟,一絲不苟。”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資深編輯許靜援引弘一法師臨終有詩“花枝春滿,天心月圓”送別前輩——寒冬已盡,郝老師走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