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咬文嚼字》:負面影響不能有

點評《咬文嚼字》:負面影響不能有

經典作品質量過硬、久經社會檢驗證明價值大具有很高權威性,是人們學習的典範,當然不該有這樣那樣的錯誤而產生負面影響。

可是,筆者看了2016年第11期《咬文嚼字》雜誌《重讀經典》欄目中的魯迅先生作品《咬文嚼字》(選自《華蓋集》),覺得這篇雜文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是有一定的負面影響的。

還記得,上中學時,有的學生不認可老師的說法且理由十足:“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就是這麼用的。我向偉人學習,哪裡會錯?”

類似的情況曾經多次發生,不過可以理解,對於不瞭解“詞語的時代色彩”的廣大青少年來說,讀以前作家的作品“認錯為對”的現象是免不了要發生的。

就拿這篇《咬文嚼字》雜文(佔該期刊第58、59兩頁)來說吧。第58頁右欄倒數第2行有“臘丁字”,而現代漢語類辭書都不收它,《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收有“拉丁文”(指古代拉丁人即古羅馬人所使用的文字)。第59頁左欄第2行有“商人帳桌”,其中的“帳”用“帳篷”“帳幕”之“帳”而不用“賬本”“賬目”之“賬”,今天看來也是錯誤的。這左欄第2自然段第7行有句:“字面雖然改了,涵義還依舊。”這句中的“涵義”,指字、詞、句所包含的意義。而表示這樣的意思,現在是多用“含義”的。比如:《現漢》《詞表》等辭書都是以“含義”為規範詞形的。《現規》“涵義”詞條注為:現在一般寫作“含義”。由此可見,“涵義”是不宜再用了,因它不規範。

諸如此類的情況,是不是魯迅先生用錯了呢?當然不是。魯迅先生生活的時代,漢語正是由古代漢語向現代漢語過渡的時期,當時還沒有語言文字規範化標準,他這樣寫都不算錯。而時過境遷,到了國家已經有一系列語言文字規範化標準的今天,有些字詞還按魯迅先生當年的寫法寫,顯然不行了!得遵照國家的語言文字規範化標準,這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規定(用普通話和規範漢字)嘛。

道理很明顯,語言文字是一直在發展變化著的。時代不同了,語言文字自然會有所變化,我們再不能用老眼光看新事物,必得“與時俱進”!

經典作品權威性高,被人仿效的可能性大,所以,必得采取措施消除經典作品在今天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其實,消除負面影響並不難,只消在今天看來不規範的字詞後加上括注如“臘(拉)”“帳(賬)”“涵義(含義)”即可。

經典作品只該有正面影響而絕對不可有負面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