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龍教授:亞洲消除宮頸癌有多遠?

2020年初,一場前所未有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快速肆虐至全國,危急時刻,疫情當前醫護人員不辭辛勞,逆流而上。在這個特殊時期,線下會議幾乎全部延期。為方便大家獲取最新知識,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國際陰道鏡和宮頸病理聯盟(IFCPC)理事隋龍教授為醫務工作者公益講授關於“亞洲消除宮頸癌有多遠?—HPV疫苗用於亞洲女性的相關研究進展”的精品課程。如果您有任何與本次課程相關的問題,可以在本文下方留言提問,直播中有機會和隋龍教授面對面交流哦!

以高尚情操,行仁愛之術。

無愧於天地,無愧於內心。

2003 年,隋龍教授從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轉業至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上海市紅房子醫院)工作,主持宮頸疾病診療中心。在隋龍教授的率領下,紅房子醫院宮頸疾病診療中心的地位在國內外日益攀升,十幾年間,宮頸疾病診療中心的發展有目共睹,2019年陰道鏡檢查超過4.7萬例,激光8000例,LEEP5700例,隋龍教授在國內外下生殖道疾病領域成績斐然,受邀擔任IFCPC理事,是中國在IFCPC歷史上第一位理事。如果說高超的臨床技能是醫生服務患者最基本的要求,那麼責任心和擔當則是醫生的可貴品質。作為學科帶頭人,隋龍教授的精湛技藝自不待言,他強烈的責任心和勇於擔當的精神,更為疑難疾病診療中心的建設插上了翅膀。

曾經有一位患者,分泌物突然持續增多,沒有任何其他症狀,好幾家醫院都認為屬於正常現象。患者輾轉找到隋龍教授,通過耐心仔細的觀察,隋龍教授認為其中可能存在病變,且病變隱蔽,無法通過常規手段獲得直接證據。但非常規手術的可能後果就是誤診誤治,不堪設想。頂著強大的壓力,隋龍教授為患者實施了手術,術後證實所患為一種臨床少見的早期惡性腫瘤。

還有位患者在懷孕中期查出宮頸癌,在外地好幾個醫院看過,都說要引產,切除子宮。隋龍教授立即召集紅房子醫院專家多學科會診後,決定做保守性的宮頸錐切手術。這個手術風險很大,妊娠期宮頸血管充盈,稍微碰一下就會大出血。幸運的是,手術非常成功,切下來的是一個早期的腫瘤,後來胎兒也得以足月分娩。類似的例子在宮頸科還有許多。做這種治療,醫院當然是要承擔風險的。這是成功的案例,萬一大出血呢?但假如醫院不願意承擔這個風險,患者也沒辦法,只能選擇風險小、傷害大的子宮切除。但隋龍教授還是選擇了承擔,因為隋龍教授知道,一旦放棄小孩、切除子宮,絕不僅僅是對身體傷害太大的問題,很可能患者一個家庭就毀了。

手術的風險是每個醫生都必須面對的話題,但手術風險卻不是每個醫生都能承受得了的。作為科室的主心骨,隋龍教授從來都是鼓勵年輕醫生堅定信念,沉著冷靜,勇於擔當。醫者父母心,這種修養,離不開隋龍教授深厚的專業功底、持久的工作熱情和隨時感受他人疾苦的憐憫之心。

不知疲倦嚴於律己

永不停歇行勝於言

隋龍教授嚴於律己、醉心科研的精神讓每一位年輕醫生為之折服。目前隋教授擔任多家核心雜誌的編委,《婦科微創雜誌》 (Gynecology and Minimally Invasive Therapy)、 《婦科腫瘤學》 (Gynecologic Oncology)等期刊的審稿專家,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以及上海市科委、上海市衛生局等科研項目8 項,發表了多篇高影響因子的論文。這些榮譽的光環讓人讚歎,卻少有人知道光環背後所付出的辛勤奮鬥。

隋龍教授的一位研究生說:“曾經嚮導師表示熬夜功力不足,導師卻雲:‘不熬夜是做不出成績的,我這有茶葉與咖啡,你拿點去吧!’”其刻苦科研的精神令人驚歎不已,而隋龍教授漸漸花白的頭髮彷彿也在向我們訴說著他日以繼夜傾情科研的故事。

近年來,隋龍教授一直非常重視科室的科研工作和年輕醫生的培養。他說:“有時,大家看到的都是表面,大家白天干的工作好像都是一樣的。但是要多出成就,就要多用功,很多付出都是幕後的,常人看不到。我深深知道我們這 10多年當中的發展,都是點點滴滴的積累。我們很多醫生都是節假日、晚上在用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擔任科主任的隋龍教授根據每一位年輕醫生的特點制定了發展方向和計劃,不斷指導,為年輕醫生的臨床和科研發展付出了他深深的關愛與幫助。

軍人出身的隋龍教授,行如風,坐如鐘,站如松,有著特別的剛毅氣質。醫療、教學、科研、公益的全面開花,在他看來,都是集體的事業,絕不是個人的功績。對於工匠精神,隋龍教授不僅心嚮往之,也一直行以為之。

以身作則做好宮頸癌診治工作

創建宮腔鏡手術人性化服務模式

“做一件事就要把一件事做到最好”,隋龍教授總是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在他心裡,這句話所蘊含的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是他從醫三十餘年來所踐行的重要原則。他指出宮頸癌的“精確篩查、風險管理”實際上是一個目標、一個未來篩查策略的方向,隋龍教授親自率領團隊每年診療各類宮腔病變患者超過7400例,四級宮腔鏡手術900例以上;其中,70-80%以門診模式診療一次完成。並提供門診宮腔鏡、日間病房宮腔鏡和住院宮腔鏡手術等人性化服務模式,建立了子宮縱隔的診斷和手術矯形的標準及流程。日漸花白的頭髮沒有阻擋隋龍追夢的腳步,他總是不知疲倦地切換著自己的身份標籤:工作日白天,他是臨床醫生;晚上,他是醫學科研工作者和博士生導師;到了週末,他又承擔了國家級陰道鏡、宮腔鏡技術的培訓工作;難得的空隙時間,他還會變身科普達人。“身處一個仍有待發展的專科,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有進步。”隋龍教授常以此和同事共勉。從學科SCI論文零的突破,到獲得國自然、市科委重點項目,他帶領年輕的團隊在國內外學界嶄露頭角,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的下生殖道疾病診治和宮腔鏡技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提高。

多年來,隋龍教授主動去往各地二級醫療機構以及老少邊窮地區提供醫療援助、普及健康知識,助力醫院四級婦幼保健醫療聯合網絡的建設目標。他在《新民晚報》等主流媒體上積極傳播宮頸疾病防治信息,牽頭黨支部發起“緣愛行”空間義診活動,無償為患者提供義診、答疑服務。

專家視角

亞洲宮頸癌疾病負擔沉重,我國宮頸癌新發病例高居亞洲之首。HPV疫苗的出現使宮頸癌成為可預防和治療的癌症之一。值得注意的是,HPV疫苗是預防性疫苗,對未暴露於HPV的人群效力較好,可預防新的HPV感染, 但不能保護所有HPV型別的感染,不能清除已感染的HPV。HPV疫苗接種不能取代常規宮頸癌篩查,也不能取代預防HPV感染和性傳播疾病的其他措施。接種後仍然非常有必要進行宮頸癌篩查HPV疫苗。即HPV疫苗和篩查相結合是宮頸癌防控的最佳策略。

課程亮點

1.亞洲/中國女性宮頸癌疾病負擔

2.亞洲/中國女性HPV感染及型別分佈

3.九價HPV疫苗在亞洲女性中

4.亞洲女性接種HPV疫苗的指南推薦的指南推薦

請識別下圖二維碼觀看本次視頻課程


公益直播 | 隋龍教授:亞洲消除宮頸癌有多遠?

專家簡介


公益直播 | 隋龍教授:亞洲消除宮頸癌有多遠?

隋龍,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宮頸疾病診療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宮頸病理陰道鏡聯盟(IFCPC)理事、國際外陰陰道疾病研究會(ISSVD)委員、中國陰道鏡宮頸病理學會(CSCCP)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婦產科醫師分會陰道鏡與宮頸疾病專業委員會(CCNC)副主任委員、中國非公醫療協會婦產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婦幼保健學會病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專注於女性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診療,尤其在宮頸、陰道、外陰上皮內病變,以及肛門上皮內病變的診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參與多部宮頸病變防治的規範或專家共識,同時制定了上海市激光治療女性下生殖道癌前病變(CIN、VAIN、VIN)的SOP。共同主編有《實用陰道鏡技術》《宮頸癌篩查及臨床處理》等專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