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同情緒狀態下,家長怎麼做


孩子不同情緒狀態下,家長怎麼做

我們都知道,情緒的失控容易導致行為的衝動,甚至會產生一些我們無法承擔的結果。

有這樣一個故事:1965年9月7日,世界檯球冠軍爭奪賽在紐約舉行。路易斯福克思的得分遙遙領先,只要再得幾分就能穩拿冠軍。就在這時他發現一隻蒼蠅落在主球上,他揮揮手趕走了。可是他伏身擊球時蒼蠅又飛回來了,他起身驅趕,但蒼蠅好像在跟他作對,他一回身,蒼蠅就落在主球上,周圍的觀眾發現了這個現象,開始哈哈大笑。

他的情緒惡劣到了極點,終於失去了理智,憤怒地用球杆去擊打蒼蠅,結果碰到了主球,裁判判他擊到了球,於是他失去了一輪機會。他因此方寸大亂,連連失利,而對手約翰·迪瑞越戰越勇,最後獲得了冠軍。第二天人們發現了路易斯的屍體,他投河自殺了。一隻小小的蒼蠅,竟然打垮了大名鼎鼎的世界冠軍。本來可以一笑了之的事情,竟因情緒的失控而導致最後自殺的結局。‍

其實,近期親子之間由於學習或玩手機等事情起衝突,最終情緒失控導致孩子或媽媽自殺的新聞也已經有數起,更多日常上演的雞飛狗跳、心力交瘁的事情更是不計其數。爸爸媽媽和孩子之間本就是最親的人,大家都不想讓對方和自己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有時候面對洶湧的情緒似乎控制不住,總是在爆發之後追悔莫及。

孩子不同情緒狀態下,家長怎麼做

那麼,如何避免情緒衝突,更好的引導孩子呢?搞清楚孩子的情緒發展階段及每個階段爸爸媽媽該如何處理至關重要,因為在孩子不同的情緒階段下,我們做法不同,會導致結果截然相反。

香港學者黃嘉茵將“孩子情緒失控“分為7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對“孩子的行為特徵”和“老師處理原則”做了相關描述。我們覺得,爸爸媽媽也可以借鑑這些處理原則。下面我們來具體看一下每一個階段是怎麼回事,爸爸媽媽適合怎麼做。

第一個階段是平靜期。在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特徵是安靜,他們很合作,遵守規則,會主動及有目標地進行活動,比如寫作業、搭積木等。在這個階段,比較合適給孩子講道理,制定規範,建立互相尊重及信任的關係,給予他們提示和鼓勵。

第二個階段是觸發期

。在這個階段孩子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比如孩子快考試了,他會有一些壓力,一些孩子對遵守規則感到困難,難於安坐或者集中精神。

如果是在教室裡面,孩子有這些行為,老師可以具體描述學生的違規行為,老師可以對孩子進行安慰、鼓勵,並重申良好行為的後果。那對於家長來說,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幫助和指導,你可以問問他功課複習得怎麼樣了,需不需爸爸媽媽幫你做一些什麼。如果我們在這個時候預感到孩子可能會有一些負面情緒,主動的介入,就會讓孩子的情緒消失在萌芽狀態,不會醞釀到很大的負面情緒階段。

第三個階段是不安期。如果在觸發期沒有做很好的調節,甚至一些家長在觸發期去批評孩子不認真或者注意力不集中,那孩子的情緒可能會提前進入到不安期。在這個階段,孩子的表現可能是目光凌厲,會說一些非理性的言語或一些有針對性的話,會惹惱你,雙手有不安的動作,如果是課堂上的話,他還會騷擾別人或喃喃自語。那這個時候適合做什麼呢,適合以溫和而肯定的語調要求合作,表達要求背後的善意及關懷。例如家長可以問他是不是有點累,要不要休息一會,或鼓勵孩子堅持一會,或者孩子對你的要求有誤解,你也可以澄清誤解。

第四個階段是惡化期。這個時候孩子感覺到了他的自尊受損或受威脅,因而他會和你爭辨會不服從、會挑釁你,甚至會哭泣或嚎啕大哭,如果是在課堂上,他甚至拒絕課堂上的工作。那這個時候老師或家長首先要注意自己的情緒有否被學生或孩子觸發,因為我們的情緒受鏡像神經元(文末附關於鏡像神經元的具體解釋)的作用,很容易被孩子感染,而我們如果也很強硬的話,孩子一樣也會受鏡像神經元的影響,從而讓衝突不斷升級。在這個階段,很容易發生家長一定要壓著孩子,或者發生劇烈的親子衝突,比如,我一定要把你的手機給搶回來,或者我一定要罵你,你看我對你做了這麼多,你還不理解,你就是不聽話,說出這些不理性的話等等。

這個時候,作為家長或老師保持平靜非常重要。我們要避免跟孩子對峙,要給自己空間讓自己停下來,想一想:發生了什麼事?我有什麼選擇?如果我跟孩子對著幹,贏了他之後呢,將會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第五個階段是巔峰期,在這個階段孩子可能會出現一些很恐怖的行為,比如尖叫、言語或行動上具有攻擊性、會破壞物件,甚至有的孩子會自虐或拂袖而去。在這個時候,老師或家長需要留意自己及其它學生的安全,同時也要確保這個孩子本身的安全。在這個情況下,家長要鼓勵孩子說出他自己內心的需求,可以問孩子是否要喝水,給他一些支持,注意不要給孩子下最後通牒,例如你再不停下來我就怎麼樣;要給孩子臺階下,或者你可以暫時離開一下。如果是在教室裡面,老師可以用簡短字句請學生安靜,或請求別的老師的支持。這個階段孩子處於失控的狀態,不適合給孩子講道理或跟孩子糾纏,一定要確保雙方安全的情況下,等下孩子平靜下來。

第六個階段是舒緩期,孩子可能哭累了,或者鬧夠了。在這個階段他可能逃避討論問題或者否認、推卸責任,他的精神狀態還有一點點混亂。這個階段老師或家長需要體察或瞭解孩子的生理或心理需要,給予孩子一定的空間,一點時間,給他表達你的關懷和一些簡單的要求,例如你是否可以回到房間休息一下等。

最後一個階段是康復期,這個階段孩子可能仍然存在自我防衛,他可能會逃避檢討或反思。當然,也有部分孩子這個階段完全平靜下來之後,他可能會主動反思或檢討,例如,他可能會主動過來給你說,媽媽我剛才有點激動,做出了一些不恰當的行為。

這個階段家長或老師適合先跟孩子建立關係,等孩子完全平靜下來並和你的關係緩解之後,再邀請孩子一起討論,剛才發生了什麼事?你剛才那麼生氣,是有什麼需要麼,想得到什麼呢?我們適合以什麼方式處理?這樣處理的代價是什麼?會有更好的選擇嗎?

當孩子願意討論的時候,我們再跟孩子講道理,他會比較容易聽得進去。

這個曲線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孩子的極端情緒也不會一直持續下去。因為極端情緒需要很大的能量,所以極端情緒都是短暫的。家長和老師要儘可能地保持自己的理智,等孩子平靜了之後再去跟孩子溝通,不要在孩子情緒狀態不好的情況下著急跟孩子講道理、罵他們或者要求他去做一些他答應過你的事情。往往這樣做不會有好的效果,反而會把孩子推到他們的情緒巔峰期。

當然,也不是說我們要縱容孩子的一些不好行為。而是說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要在事後進行。

孩子不同情緒狀態下,家長怎麼做


科學認識情緒之鏡像神經元——情緒的傳染性和模仿學習

你可以回想一下,你參加一個朋友聚會,當你走近一群正在說笑的朋友時,你自己也很可能滿臉堆笑或笑出聲來,儘管你還並不知道他們在笑什麼;或者當你感到緊張或有壓力的時候,你的孩子也會有這樣的感受;或者當你看到孩子生氣的時候,你也會生氣等。科學家稱這種現象為“情緒感染”。他人的內心狀態,無論是快樂還是悲傷害怕,都直接影響了我們的心理狀態。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我們我們的大腦裡面有一種叫做“鏡像神經元”的東西。鏡像神經元也讓我們能夠反射他人的情緒狀態,從而與他人產生共鳴。

鏡像神經元是我們模仿學習的基礎,比如說剛出生的嬰兒就能夠模仿父母伸舌頭,當你看到別人打呵欠時自己也跟著打呵欠,看見別人喝水也感到口渴。上行下效、潛移默化說的就是鏡像神經元的神奇效果,所以情緒本身不公可以傳染,不當的情緒宣洩方式,如摔東西、大吼大叫、提高聲音指責別人等,也很容易被孩子習得和模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