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被拜耳辭退,再被限期離境的跑步女,給父母上了一堂“自由”課

前兩天,網上看到“一位澳籍回京女子因要出去跑步大喊被騷擾”視頻流傳網絡,我第一反應是“謠言”吧?不會是像上個月老奶奶帶著孫女超市乞討的視頻一樣,是賺流量的?

先被拜耳辭退,再被限期離境的跑步女,給父母上了一堂“自由”課

可是,當天晚上就在網上看到拜耳公司出具的“辭退聲明”,乾脆利落,我才明白原來是真人真事呀!大千世界,真的是無奇不有!真的會有人視國家的防疫要求於不顧,想要跑步自由。好吧!拜耳滿足你對自由的呼喊開除你,國家滿足你對自由的吶喊限期離境。

先被拜耳辭退,再被限期離境的跑步女,給父母上了一堂“自由”課


前有15歲男孩無視隔離的要求,電梯吐口水,被家長呼籲還是孩子?後又47歲的梁女士,無視防疫隔離的要求,追求跑步自由。梁女士,這是優越感過了頭,還是沒長大的“巨嬰”無視規則?

在強大的互聯網中,梁某的背景也被網友扒出。1992年考入華南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的她,先後入職羅氏、阿斯利康、輝瑞等知名外資藥企。2019.9,她成為德國名企拜耳公司高管,年薪上百萬。

90年代的985高校畢業生,可謂是學霸無疑,而職業經歷也可以看出,職場精英也不為過。可就是這樣一個學霸+社會精英,卻在“隔離14天”的防疫要求中,不但不配合防疫人員,還態度惡劣,蠻橫無理地說自己被騷擾,也給自己的未來埋上了一個“炸彈”。

而梁女士的經歷,也讓我們做父母的知道:養育孩子,不僅僅是知識技能的學習,更有社會公德心的教育,規則的教育。

一、沒有絕對的自由,只有相對的自由,而規則則為我們建立了道德規範

世上沒有絕對的自由,只有相對的自由,否則世界就亂套了。規則雖然在一定基礎上限制了我們的部分行為,但卻會讓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公平公正的社會中。假如沒有社會規則,人們就失去了敬畏心和道德感,就會為所欲為,而我們的安全和保證就無從談起。

在一個人人都遵守的法治社會中,我們是規則的受益者,也就有義務來遵守規則,保證每一個人的權利。

縱然梁女士是歸國的澳籍華僑,可是回到中國,就要遵守“隔離14天”的防疫要求,這是規則,也是對她的保護和防範,更是對社會大眾的保護。否則,稍有不慎,就會成為下一個“毒王”如黎女士,讓更多人被感染。

先被拜耳辭退,再被限期離境的跑步女,給父母上了一堂“自由”課


規則也會從人性的根基上為孩子建立道德規範,讓孩子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從而生活在和諧的社會中茁壯成長。

在孩子小時候,我們對孩子的“自由”盲目推崇,不願意給孩子樹立規則,害怕規則會束縛孩子的天性,壓抑孩子的成長的活力。那麼,在成長的過程中,對規則無視的惡果就會慢慢開花結果,成為公眾場合的“熊孩子”,校園中的小霸王,如15歲超電梯吐口水的15歲男孩,或者如同47歲的梁女士,無視規則,追求個人的“跑步”自由。

那麼,在生活中,我們如何幫助孩子認識規則呢?

二、遵循孩子身心發展特點的規則,幫助孩子奠定道德感

美國心理學家格林斯凱講道:父母對孩子的愛,就是手把手教給他們規則和要求。

對於孩子而言,我們教他們規則,會讓他們有是非觀,懂得安全的邊界,在保護自己安全的前提下,不傷害他人和公共環境,奠定他們的道德觀。

在孩子小時候,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吃飯的規則,睡覺的規則,玩具歸類的原則……從而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

先被拜耳辭退,再被限期離境的跑步女,給父母上了一堂“自由”課

在孩子會爬、會走後,我們教孩子規則,可以讓孩子知道公共場所的規則,知道遊樂場的規則,知道超市的規則,在滿足自己需要的基礎上,不傷害別人和公共環境。

新聞上屢禁不止的遊樂場事故中,大多是因為父母不遵守規則,打著為孩子出頭的旗幟在遊樂場打其他孩子,傷害他人。

先被拜耳辭退,再被限期離境的跑步女,給父母上了一堂“自由”課

所以,在我們帶孩子去遊樂場前,先告訴孩子游樂場的規則,不能搶別人的玩具,公共的玩具需要等別人不玩了才能拿,想要別人手中的玩具需要徵求別人的意見等等,讓孩子知道規則,就會慢慢遵守規則。

而幼兒園的規則,則會幫助孩子適應小學的生活,逐漸適應社會規則,發展成社會人,為以後踏入社會做準備。

我們教孩子規則,會讓孩子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學會換位思考,認同社會規則,逐漸成為一個具有社會道德規範的人。在孩子長大後,他們內心就會認同規則,去遵守社會的規則和要求,主動去維護社會的規則和要求。

三、規則不是權威和威懾,而是教孩子規則背後的原因和要求

  • “坐在椅子上不懂就是好孩子。”
  • “再不睡覺,媽媽就不要你了。”
  • “不給別人分享,就是自私的孩子。”

許多家長會覺得我們給孩子制定了很多規則,如上所示,可是孩子不遵守,不聽話呀,怎麼辦?其實,孩子從出生後就具有內在的秩序感,只是在我們大人的保護中,不知不覺被破壞了。

比如,在我家孩子兩歲時候,經常會要求我們坐在固定的座位上吃飯。有幾次,我和老公不注意坐錯了,就會被女兒哭著說這是媽媽的座位,爸爸不能坐。爸爸有時候拿我的手機打電話,女兒就會搶過來,說是媽媽的手機,爸爸不能拿。這就是孩子內在的秩序!

先被拜耳辭退,再被限期離境的跑步女,給父母上了一堂“自由”課

我們不能因為孩子的內在秩序而覺得孩子無理取鬧,責怪孩子就會破壞孩子的內在秩序。而我們能做的就是保護孩子的內在秩序感,遵從孩子的秩序感。

而且,我們教孩子規則,並不是簡單地告訴孩子規則就完事了,而是要告訴孩子規則背後的要求和原因,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不遵守規則的後果和危害,從而讓孩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成為有道德規範的社會人。

當孩子明白為什麼要遵守這個規則,為什麼不能做那個行為時,就會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自覺遵守規則。

所以,我們教孩子規則,不能只是單純地告訴孩子規則,強迫孩子遵守,而是告訴孩子規則背後的原因,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成為一個有擔當、有責任心的人。

寫在最後


自由是建立在規則之上的自由,規則則為自由提供了防護罩,讓孩子可以在自由的環境中安全地探索,滿足自己心智的發展,實現自我的渴望。

而我們為人父母最大的使命,就是培養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而適應社會的能力則需要規則做支撐,幫助孩子適應環境的變化,在面對挫折和挑戰時,突破生命之牆向陽而生。

當然,對於孩子而言,幫助他們建立規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我們日積月累的教養和引導,才能讓孩子在規則中開出生命之花。否則,如果我們小時候不教孩子規則,那麼長大後,遲早要付出代價。


我是Daisy,一個陪娃成長的全職媽媽,奉行終身成長的理念,一直堅持在科學育兒的道路上。

關注 ,關注育兒,持續分享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