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經濟”激活“新消費”賦能“新基建”

近期,在助力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方面,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各顯身手,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生鮮電商等行業迅速升溫。從目前已發佈的60多家上市公司一季報業績預告來看,16家公司預喜皆與“宅經濟”相關。與此同時,在各地重大基建項目提速推進的同時,數字產業迎來“重倉”佈局,一批引領性、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蓄勢開啟。

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不斷鞏固和拓展。疫情期間,利用了數字科技、無接觸服務的“宅經濟”在助力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方面表現突出,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報道顯示,阿里健康今年以來在線義診訪問用戶超過280萬;在線教育、數字娛樂回到風口,嗶哩嗶哩預計一季度營收增長118%,喜馬拉雅一季度營收增長32%;生鮮電商需求旺盛,如叮咚買菜春節七天完成400萬單,近期訂單量增長80%;遠程辦公業務迅速成長,華為Welink業務量增長80%,為上海4萬企業和組織提供服務。

可以說,以“宅經濟”為代表的“非接觸式”經濟消費模式,雖非疫情防控期間突然催生的新模式,但受到數字化和信息化發展、人們消費行為習慣改變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醞釀已久,在釋放“新消費”發展活力、加速新興產業佈局、引領新興業態發展潮流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網上問診、在線教育、數字娛樂等新模式,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趨勢,也是優化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我國經濟要實現快速恢復和高質量發展,必須在數字經濟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創新出更多的消費模式,將疫情帶來的“危”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機”。

以在線問診為例,除了可以解決醫療資源短缺的問題,還可以節省患者去醫院排隊等候的時間。通過在線問診,不需要做醫療檢測或住院治療的患者無需再去醫院,這就可以將醫療資源留給更有需要的患者,提高醫療資源的利用率。當然,在線問診發展需要創新醫療平臺,讓醫生和患者的“網上接觸”也能同“現場接觸”一樣,儘量減少誤診等問題。同時,還需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建設,規範網上問診秩序,防止醫療事故等事件的發生。

疫情對政府治理模式也產生了重大影響。疫情發生期間,為了統籌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需要,政府一方面鼓勵企業採取線上辦公、彈性辦公、網絡雲辦公等辦公模式,另一方面,政府自身也改變了以往處理政務的模式,積極通過視頻會議、網上政務等方式,確保疫情期間政府自身防疫與公共服務兩不誤。這種辦公模式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政府運行成本。伴隨著政府過“緊日子”的財政約束要求,為了進一步降低政府運行成本,線上辦公、網上服務廳等“非接觸式”政務處理模式將成為發展趨勢。與線上辦公、雲辦公平臺等有關的產業和服務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宅經濟”的良好發展態勢,促進了消費轉型升級,賦能“新基建”,疫情過後,將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力。目前,各地正在佈局新興產業,可謂準確把握了市場的脈搏,體現出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為。當然,各地政府仍要按照中央的總體規劃,繼續出臺針對性的扶持政策,推進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引導相關企業創新產品和模式,以實現更多場景運用,滿足消費需求,服務經濟發展。(註冊稅務師、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李寧)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啟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