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氣五味”真難!中醫藥疑惑,有沒有人能深入淺入講一講“四氣五味”?

歸元說


中醫文化,講的是知機度變!

四時症候!人體春放,夏散,秋斂,冬藏!藥有四時用法!

病有四時象症,脈與四時度變。

當生值生,當克人度克!

生扶制化,辨症施治!

舉疫症,值春交節,宜閏,散發中不傷元氣,不使愈後四肢無力,飲食無慾。


藍先生易學研究


我一直有一個觀點,就是把假的學成真的,很難

四氣五味,就是我這個論點最好的註腳。

四氣五味,是指中藥的性質和滋味。四氣是指藥物的“寒熱溫涼”,又叫四性;五味是指酸苦甘辛鹹五種藥味。

四氣五味這種原始的藥物屬性劃分方法,既落後,又不符合實際藥物的屬性。

而且,“寒熱溫涼”之間,沒有邊界界限,不能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區別。一切全靠個人把握。這樣的藥物理論,跟作假沒有什麼區別。

化學元素週期表上的一百多種物質,用“寒熱溫涼”如何劃分?它們屬於五味中的哪一味?

這兩個問題,足以把中藥四氣五味和五味理論擊倒在地。任憑啥國醫大師、工程院士、中醫泰斗都得在這兩個問題面前啞火閉嘴掉鏈子!

中藥理論,就是偽理論。把它記住,不難,把它理解了,也不難。但從心裡把這種假的理論“認為”成科學理論,難上加難。

除非,你也變成一個把說謊當成家常便飯的中醫院士。但那就超過我們討論中藥理論話題的範疇了。

總之一句話,把假的當成真的認真學習,很難!很痛苦!


三月森林


古代醫學理論認為,“氣生於天,味成於地”,於是總結出了藥材食物的四氣五味(四性五味),升降浮沉。

四氣:溫、熱、涼、寒。雖然還有平性,但實際上平性是偏涼的。四氣對應四季,即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這些應該是不講也懂的東西。

五味:酸、苦、甘、辛、鹹。不同的味道,有不同的功效。

——這裡就暫且簡化一下,把四氣五味合在一起來說。因為如果分來細說,恐怕有些人腦子反應不過來。

很多人一味鑽進“五味對應五臟”的牛角尖,有人把《素問·生氣通天論》裡的“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昧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奉為不變的金科玉律,這就是問題所在。

酸收、甘緩、鹹軟、苦堅、辛開苦降,只是五味性能的一個方面而已。所以,很多人錯就錯在把它當成了“全部”。

事實上,《素問·藏氣法時論》裡還有“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溼,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洩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又說:“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瀉之”。此即後世所謂“五臟苦欲補瀉”理論。

曾介紹過,某味入某髒,“入”只是它對臟器的影響表現得“最快”,但並非“最大”。

比如你去考試,卷子發下來10分鐘你就交卷了,這就是“入”。但是你能拿多少分呢?交卷快,不等於一定拿高分。在這裡,“拿高分”就是“苦欲補瀉”。

——臨證用藥,就如同有的時候需要你快點交卷,有的時候需要你拿高分。不同的需求,要應用不同的理論,不能從頭到尾死盯著五味入五臟,否則是發揮不出藥效的。

因此,你所認為的矛盾,是因為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此外,五味所入,也不是機械套用的。你連“升降浮沉”都不懂,當然會覺得四氣五味與藥性有衝突。

比如說,你認為溫熱屬火,對應五臟為心,或用苦味,這就是機械套用。

火者有二,君火、相火,浮為君,降為相,所以實際上這也是五味所入這半條理論所體現不出的,用火,亦可寒水相火化合則成溫暖之木氣,動而上升,上達君火。

由於人體情況是動態的,臨證用藥要結合動態,不可一成不變。用藥中需知變化,只知加減,不知乘除,生硬去套用固定的理論,不知舉一反三,又怎麼能真正理解四氣五味呢。


純鈞LHGR


你所說的四氣五味,是指中醫在用藥方面的基礎知識。四氣五味,中藥的性質和滋味。中藥藥性理論的基本內容之一。藥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性與味是藥物性能的一個方面。自古以來,各種中藥書籍都在每論述一藥物時首先標明其性味,這對於認識各種藥物的共性和個性,以及臨床用藥都有實際意義。藥性是根據實際療效反覆驗證然後歸納起來的,是從性質上對藥物多種醫療作用的高度概括。至於藥味的確定,是由口嘗而得,從而發現各種藥物所具不同滋味與醫療作用之間的若干規律性的聯繫。因此,味的概念,不僅表示味覺感知的真實滋味,同時也反映藥物的實際性能。

我們常說的四氣:指藥物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這是我們所說的四性;五味指藥物有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藥味。每味中藥的四氣五味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療作用。四氣五味理論最早載於《神農本草經》,是告訴我們中醫大夫將來在使用藥物治療疾病的時候,根據其四氣五味,來針對已經辯證的病體進行入藥。

黃帝內經又告訴了我們:“五味所入,酸入肝、辣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甜入脾是為五入。


饒通州


四氣,就是四季,比如診脈,春懸,夏洪,秋浮,冬沉,是也。此為平脈,代表無病。五味,就不用解說了吧!


泥水勞人1


"四氣五味":四氣:一,升氣,向上。二,降氣,下行。三,浮氣,化氣。四,沉,穩氣。

五味是指,酸,甜,甘,苦,辛,鹹共六種,因為甜味和甘味兩種味相差不大,所以後人才把六味改成了五味。


水幕華


首先我想請大家給我一個贊或者 回覆一下也是可以滴 我謝謝您八輩祖宗了哈 所謂的四氣五味 是指人體的 小說四氣吧 代表著四季 是保持人體陰陽平衡的一旦失去平衡就會有病 五味更好理解 就是辛甘酸苦鹹 可以來判斷身體機能是不是缺乏維生素 比如你吃東西沒味道 說明你身體缺乏維生素b6了等等 同學明白了嗎?


亳州子軒


藥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自古以來,各種中藥書籍都在每論述一藥物時首先標明其性味,這對於認識各種藥物的共性和個性,以及臨床用藥,都有實際意義。藥性是根據實際療效反覆驗證然後歸納起來的,是從性質上對藥物多種醫療作用的高度概括。因此,味的概念,不僅表示味覺感知的真實滋味,同時也反映藥物的實際性能。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古時也稱四氣。其中溫熱與寒涼屬於兩類不同性質。而溫與熱,寒與涼則分別具有共同性;溫次於熱,涼次於寒,即在共同性質中又有程度上的差異。五味,就是辛.甘.酸.苦.鹹五種味。有些藥物具有淡味或澀味。至於陰陽屬性,則辛甘淡屬陽,酸苦鹹屬陰。辛可發散行氣行血作用;甘有補益和中緩急作用;酸有收斂固澀作用澀與酸味的作用相似;苦有洩和燥的作用.鹹有軟堅散結瀉下的作用;淡有滲溼利尿作用…


相理衡真X


四氣“寒,熱,溫,添”五味“酸,苦,甘,辛,鹹”五味入五臟,四氣有五味之歸而入臟腑,共二十個組合,描述為“酸寒,酸溫,酸涼,酸熱”


無為一生2


四氣五味就是中藥中的性味兩項。要論述可能很多,我只說下性味判定的原則吧:

四氣作用於皮,引起皮膚中的經絡不同變化,因此凡藥物進入經絡可引起經絡有相應變化者,都有相應之性。

五味作用於舌,可引起舌中經絡有不同變化,因此凡藥物進入經絡可引起經絡有相應變化者,都有相應之味。藥之味大多數與人品嚐的味道是一致的,但也有特殊的,其藥味與我們品嚐到的味道是有差別的,這一點須要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