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五味”真难!中医药疑惑,有没有人能深入浅入讲一讲“四气五味”?

归元说


中医文化,讲的是知机度变!

四时症候!人体春放,夏散,秋敛,冬藏!药有四时用法!

病有四时象症,脉与四时度变。

当生值生,当克人度克!

生扶制化,辨症施治!

举疫症,值春交节,宜闰,散发中不伤元气,不使愈后四肢无力,饮食无欲。


蓝先生易学研究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把假的学成真的,很难

四气五味,就是我这个论点最好的注脚。

四气五味,是指中药的性质和滋味。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又叫四性;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

四气五味这种原始的药物属性划分方法,既落后,又不符合实际药物的属性。

而且,“寒热温凉”之间,没有边界界限,不能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别。一切全靠个人把握。这样的药物理论,跟作假没有什么区别。

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一百多种物质,用“寒热温凉”如何划分?它们属于五味中的哪一味?

这两个问题,足以把中药四气五味和五味理论击倒在地。任凭啥国医大师、工程院士、中医泰斗都得在这两个问题面前哑火闭嘴掉链子!

中药理论,就是伪理论。把它记住,不难,把它理解了,也不难。但从心里把这种假的理论“认为”成科学理论,难上加难。

除非,你也变成一个把说谎当成家常便饭的中医院士。但那就超过我们讨论中药理论话题的范畴了。

总之一句话,把假的当成真的认真学习,很难!很痛苦!


三月森林


古代医学理论认为,“气生于天,味成于地”,于是总结出了药材食物的四气五味(四性五味),升降浮沉。

四气:温、热、凉、寒。虽然还有平性,但实际上平性是偏凉的。四气对应四季,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些应该是不讲也懂的东西。

五味:酸、苦、甘、辛、咸。不同的味道,有不同的功效。

——这里就暂且简化一下,把四气五味合在一起来说。因为如果分来细说,恐怕有些人脑子反应不过来。

很多人一味钻进“五味对应五脏”的牛角尖,有人把《素问·生气通天论》里的“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昧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奉为不变的金科玉律,这就是问题所在。

酸收、甘缓、咸软、苦坚、辛开苦降,只是五味性能的一个方面而已。所以,很多人错就错在把它当成了“全部”。

事实上,《素问·藏气法时论》里还有“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又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此即后世所谓“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曾介绍过,某味入某脏,“入”只是它对脏器的影响表现得“最快”,但并非“最大”。

比如你去考试,卷子发下来10分钟你就交卷了,这就是“入”。但是你能拿多少分呢?交卷快,不等于一定拿高分。在这里,“拿高分”就是“苦欲补泻”。

——临证用药,就如同有的时候需要你快点交卷,有的时候需要你拿高分。不同的需求,要应用不同的理论,不能从头到尾死盯着五味入五脏,否则是发挥不出药效的。

因此,你所认为的矛盾,是因为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此外,五味所入,也不是机械套用的。你连“升降浮沉”都不懂,当然会觉得四气五味与药性有冲突。

比如说,你认为温热属火,对应五脏为心,或用苦味,这就是机械套用。

火者有二,君火、相火,浮为君,降为相,所以实际上这也是五味所入这半条理论所体现不出的,用火,亦可寒水相火化合则成温暖之木气,动而上升,上达君火。

由于人体情况是动态的,临证用药要结合动态,不可一成不变。用药中需知变化,只知加减,不知乘除,生硬去套用固定的理论,不知举一反三,又怎么能真正理解四气五味呢。


纯钧LHGR


你所说的四气五味,是指中医在用药方面的基础知识。四气五味,中药的性质和滋味。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性与味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自古以来,各种中药书籍都在每论述一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至于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因此,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

我们常说的四气: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这是我们所说的四性;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每味中药的四气五味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四气五味理论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是告诉我们中医大夫将来在使用药物治疗疾病的时候,根据其四气五味,来针对已经辩证的病体进行入药。

黄帝内经又告诉了我们:“五味所入,酸入肝、辣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甜入脾是为五入。


饒通州


四气,就是四季,比如诊脉,春悬,夏洪,秋浮,冬沉,是也。此为平脉,代表无病。五味,就不用解说了吧!


泥水劳人1


"四气五味":四气:一,升气,向上。二,降气,下行。三,浮气,化气。四,沉,稳气。

五味是指,酸,甜,甘,苦,辛,咸共六种,因为甜味和甘味两种味相差不大,所以后人才把六味改成了五味。


水幕华


首先我想请大家给我一个赞或者 回复一下也是可以滴 我谢谢您八辈祖宗了哈 所谓的四气五味 是指人体的 小说四气吧 代表着四季 是保持人体阴阳平衡的一旦失去平衡就会有病 五味更好理解 就是辛甘酸苦咸 可以来判断身体机能是不是缺乏维生素 比如你吃东西没味道 说明你身体缺乏维生素b6了等等 同学明白了吗?


亳州子轩


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自古以来,各种中药书籍都在每论述一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因此,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气。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具有共同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至于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辛可发散行气行血作用;甘有补益和中缓急作用;酸有收敛固涩作用涩与酸味的作用相似;苦有泄和燥的作用.咸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淡有渗湿利尿作用…


相理衡真X


四气“寒,热,温,添”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味入五脏,四气有五味之归而入脏腑,共二十个组合,描述为“酸寒,酸温,酸凉,酸热”


无为一生2


四气五味就是中药中的性味两项。要论述可能很多,我只说下性味判定的原则吧:

四气作用于皮,引起皮肤中的经络不同变化,因此凡药物进入经络可引起经络有相应变化者,都有相应之性。

五味作用于舌,可引起舌中经络有不同变化,因此凡药物进入经络可引起经络有相应变化者,都有相应之味。药之味大多数与人品尝的味道是一致的,但也有特殊的,其药味与我们品尝到的味道是有差别的,这一点须要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