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東西在中國被信奉了幾千年,至今還被我們信奉!

做了很多關於中國歷史、中國神話、中國神創論的相關內容,今天我們來聊聊一個貫穿中國歷史數千年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宗法制。理解這套東西,你會對國學、對漢服刷新一個認知水平,至少不會在看到那些嘲諷智商的網文,能有一個自己的判斷和認知。

希望能幫到大家。

這套東西在中國被信奉了幾千年,至今還被我們信奉!

去掉神話不說,我們如今認知的,最早的文化或者說思想制度,叫部落聯盟制度,或者部落軍事首領制度。那麼制度什麼時候發明的,你要確切的歷史時期,我覺得專家也沒法告訴你。

這個制度是確立在中國的第一個朝代,夏朝之前的。有人說還有可能是虞朝,虞朝有沒有不是今天的話題,那個改天再說,這個所謂的部落聯盟制度呢,實際是我們民族的雛形,我們知道形成部落的基礎是血緣,因為物產不豐富,所以大家都要出去勞作,遇到野獸要一起對抗,所以,不存在什麼剝削,你不勞動只動嘴,大家都不會認可你。

這是對內,內部的鬥爭我們理解為打嘴炮救可以了。對外,可能是軍事戰爭,這屬於比較嚴重的情況,一般的情況,大家各自排除自家有名望、有品德、有才幹的人坐在一起開個會,開個會總的有個組織會議的呀,於是就出現了一個名詞“部落聯盟軍事會議首領”,後來,在周代文字盛行之後呢,這些也就成了古人理解的君王,有了禪讓制的美好故事,也有記載說禪讓制都是虛構的,這個會議議長雖然沒多大權力,但是往往也有其特殊性,所以大家還是搶的頭破血流。

後來,隨著物產的豐富,和個人威信的建立,大禹和啟就開始形成了國家的雛形。為了給自己的獨裁找個說法,於是啟就有了“神蹟”這就是君權神授。這個時候呢,君主就是天,像神一樣存在,所以,在山海經裡,啟就是要一個神,它唱著歌,駕著馬車在天空各種飛。

後來,夏朝結束了。商朝建立,商人是個一度非常發達的王朝,據說,正是因為國家非常發達,所以他的版圖也非常大,但是商朝不重視農耕,更像是一個漁獵或者遊牧的政權,遷都也非常頻繁。這個王朝的想法也非常簡單,它是崇拜鬼神的。但君王自己不是鬼神,所以,這個國家信仰是比較奇怪的,一方面國君是神賦予權力,一方面人民又不限制信仰,所以,商就是信仰多神的國家。

商這套思想,明顯有BUG。所以商不僅遷都,還被人奪權了一次。周人打敗了商,取得了統治地位以後,這一套東西在周人的研究下,就開始成熟。


這套東西在中國被信奉了幾千年,至今還被我們信奉!


這套思想就是我們所說的宗法制。


宗法制雖然在歷史變遷中,表現型發生過不同的變化,但是,其基礎卻一直根植於底層勞動人民中間。按照周朝高層的想法,首先,要牢固的樹立君權神授,周王是天下的共主,是神的兒子,被稱為天子。天子就像一個集團公司的董事會主席,當然,這個集團名義上大股東是天的,但天這個大股東不管事兒,所以就由他的嫡長子來負責。

這就是嫡長子制度。天子是天的嫡長子,那麼天的其他兒子,那些庶出的兒子呢?好辦,就是封國的國王,或者國君。他們被各自封到不同的地方,這些地方就是藩國。這也就是分封制。從實際歷史上來分析,這些國家應該是參與了周對商的戰爭,所以周王做出的回饋。

當然其中也有擴張的成分,比如姜子牙的齊國,就是以封國的形式在擴充周的統治外延。藩國是周的外延,但他們只是名義上屬於周,各自的國政、君權、財權,周天子也是不能過問的,有人說這個模式比較像今天的美國,恩,原來老美用的都是咱們幾千年前剩下的東西。

在藩國內部,國君不可能一個人管理人民呀,於是,就產生了一個階層,叫士大夫。藩國給士大夫也封賞土地,士大夫有了封地有了兵有了錢,士大夫的家族也需要有人繼承,誰來繼承呢,嫡長子。只有嫡長子才能有這個權利來繼承家業,其他的公子理論上是不具備這種資格的。

母以子貴。嫡長子一定是妻子的兒子,其他妾的兒子都是庶子。在中國古代,也是一夫一妻制度,一個妻子但是很多妾室,妾的關係更像和孃家的買斷,古人認的舅舅,一般都是主母的哥哥或者弟弟,而不是生母的,當然這個就屬於封建糟粕了。

在國和家之外的,都是平民階層。國人平民又分為四等,士農工商。士一般都是讀書人,他們通過讀書做官,兒子也讀書做官,這些人也有可能做到士大夫,這些人慢慢演變,相對固化,這就是貴族。在中國古代,以農為本,所以看不起商人,認為商人不生產,但是卻有很多利潤,這個屬於不勞而獲,所以歷代古代王朝都不喜歡商人。

士大夫階層在春秋相對固化,因為他們掌握了讀書的權力,所以也把控了文字表達和史書。所以,誕生了我們民族的聖人,孔孟二位大師。他們通過總結,又把這套東西以道德理論的形式加以總結,這就是儒家。我們現在批判儒家,其實也是對封建宗法制度的批判,但是,又不得不說,這是中國人根深蒂固了幾千年的思想,影響著我們的一言一行。此時,國家和天下是有分別的,國家在這個時候,說的就是藩國,而天下,則是整個周朝,這個和後來稍微有點不一樣,因為後來,隨著封建集權,國家和天下將完成從理論到現實的一致性。

百家爭鳴的時代,雖然名家輩出,但他們歸根結底,最基礎的東西,都是這個宗法制度,都是維護天的兒子在人間的統治秩序。打破這種秩序的,是秦國。

這套東西在中國被信奉了幾千年,至今還被我們信奉!

秦國在商鞅變法階段,本著不破不立的思想,廢除了固有的五級貴族,公侯伯子男,依靠軍功封侯,所以激發了底層人民的鬥志,統一了六國,這個從思想層面,是法家的勝利,但這個勝利沒幾天就被漢朝推翻了。漢朝也想恢復周的玩法,搞分封制,但是時過境遷,物質和思想都已經變化了,所以董仲舒就應運而生,他的理論讓儒家成功推倒了道家,將服務天下和服務國家融為一體,雖然天人感應有規勸天子的作用,但本質還是固化階層,控制人民,服務於天子的政治。

而廣泛的儒家因掌握了言論和做官的權力,自身也得到不斷的發展,理論不斷完善,所以,道家和法家儘管多次嘗試對儒家體系進行攻擊,但都由於自身理論建設的不完備性被儒家吊打。而作為儒家理論的實踐產物,宗法制度,也在歷史長河的變遷中,越來越強。

雖然天子變成了皇帝,雖然封國變成了郡縣、變成了州郡、變成了行省,但是儒家將忠君和愛國的無縫鏈接,又通過經典將思想品德固化到孝順和忠君的邏輯框架內,讓儒家文化受到統治階級的吹捧,不火都不行。

而今,我們的歷史已經翻開了嶄新的篇章,但是儒家宗法仍舊是我們的骨子裡的行為規範,雖然我們小的時候家長都曾經說過外國18歲之後就可以不要我們,但是歸根揭底,他們也不會把我們這些好吃懶做的人趕出家門。

儒家宗法,儘管時代變遷,依舊是我們中國人的特質和樸素的傳統思想內核。所以,國學熱、漢服熱的當下,大家復興國學,但是也不妨想想,你應該復興哪些,應該擯棄哪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