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佛印與蘇軾的故事哪些是真的?

企業文化交流


歷史流傳倆人的趣聞故事很多。自古土匪聚一塊都商量怎麼打家劫舍。文人名士在一起喝茶聊天,討論詩詞、琴棋書畫多些,這就是古話說的“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個人認為這二則故事是真的。

佛印(1032~1098)宋朝雲門宗僧,是蘇軾的知己朋友。法號了元,字覺老。俗姓林,饒州浮樑(江西景德鎮市)人。史料記載自幼學儒家經典,三歲能誦論語、諸家經,五歲能誦詩三千首,再大點精通五經,當時人稱神童。後禮寶積寺日用為師,學習禪法。十九歲師從雲門四世延慶子榮,在此地一住四十餘年。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四川眉山)人,在當代和現代老幼婦儒皆知的大文豪,萬人敬仰。

有一次蘇軾和佛印開玩笑。蘇軾說:“古代詩將‘僧’與‘鳥’在詩中相對。打比方說:“時聞啄木鳥,疑是僧敲門。”還有:“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我最佩服古人以‘僧’對‘鳥’的聰明才智”。佛印微微一笑說:“這就是我為什麼經常對坐的原因。”蘇軾聽了哈哈大笑。

還有一次蘇軾約弟弟和佛印。三人結伴同遊,佛印即興出句:無山得似巫山好。關鍵‘無’‘巫’諧音。蘇軾對上:何葉能如荷葉圓。蘇轍聽了對哥哥說:以“何荷”對“無巫”的諧音也不錯,但改成這樣是否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蘇軾與佛印聽了,表示贊同,以‘水’對‘山’更好,勝在工整。

蘇軾、蘇轍兄弟倆是唐宋八大家,博聞廣記。佛印從小讀儒家經典,後又學禪法,是個得道高僧。他們在一起說詩詞、書畫、禪學一類的也符合歷史。


武集的歲月


蘇東坡與佛印和尚的故事很多,剛才看大家的幾個回答很接近,我這裡說幾個出自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的故事,應該正史一點,就不是民間傳說了。

裡面的兩個故事其實都蠻有哲理的。

一,求人不如求己。蘇東坡和佛印去一座寺院遊玩。在前殿,他們看見兩個面貌猙獰可怕的巨大金剛像——一般認為能伏怪降魔,放在門口當然是把守大門的。

蘇東坡問:“這兩尊佛,哪一個重要?”

佛印回答:“當然是拳頭大的那個。”

到了內殿,他倆看見觀音像,手持一串念珠。

蘇東坡問:“觀音自己是佛,還數手裡那些念珠何用?”

佛印回答:“呃,她也是像普通人一樣禱告求佛呀。”

蘇東坡又問:“她向誰禱告?”

“向她自己禱告。”

東坡又問:“這是何故?她是觀音菩薩,為什麼向自己禱告?”

佛印說:“你知道,求人難,求人不如求己呀!”

所以,大家要知道,這個觀音菩薩 求人不如求己的故事,應該是出自蘇東坡與佛印的對話。

接下來的一段,是用來說明蘇東坡先生的慈悲胸懷的。

他倆又看見佛桌上有一本禱告用的佛經。蘇東坡看見有一條禱告文句:“咒咀諸毒藥,願借觀音力。存心害人者,自己遭毒斃。”

蘇東坡說:“這荒唐!佛心慈悲,怎肯移害某甲之心去害某乙,若真如此,佛便不慈悲了。”

他請準改正此一禱告文句,提筆刪改如下:“咒咀諸毒藥,願借觀音力。害人與對方,兩家都無事。”

二,僧對鳥。

“鳥”這個字有一個意思,在中國俚語中頗為不雅。蘇東坡想用此一字開佛印的玩笑。蘇東坡說:“古代詩人常將‘僧’與‘鳥’在詩中相對。舉例說吧:‘時聞啄木鳥,疑是叩門僧。’還有:‘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我佩服古人以‘僧’對‘鳥’的聰明。”

佛印說:“這就是我為何以‘僧’的身份與汝相對而坐的理由了。”二人遂相視而笑。


在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裡,佛印鬥智總是勝過了蘇東坡,其實有點可疑,因為蘇東坡這麼聰明,除非這些故事是佛印他自己編的。


話說,佛印出家和蘇東坡有關聯,因為佛印家裡很富有,他也沒有打算出家為僧的。在宋朝皇帝對佛教徒賜予接見的時候,蘇東坡把佛印推薦上去,而佛印在皇帝面前就說自己對佛教有多麼多麼虔誠的信仰。皇帝看好佛印,就說佛印若肯出家為僧,就賜他一個度牒。佛印當時進退兩難,只好答應出家。其實,他的生活與和尚出家苦修的生活相去甚遠,比如在黃州,他乘騾出行,後面有一隊僕從侍候。


翻倍小螞蟻


有一次,佛印禪師和蘇軾在打坐,結果坐著坐著,蘇軾就問,他說你看看我這個樣子像什麼?佛印禪師一看就說,我看你這個樣子很莊嚴,就像一尊佛一樣。蘇軾聽了就很高興。結果過了一會兒,佛印禪師就故意問蘇東坡,他說你看看我這個樣子像什麼?蘇軾一看,佛印笑嘻嘻的,袈裟還婆娑在地,於是他很不客氣地說,我看你這個樣子,簡直就像一堆牛糞。這個禪師聽了之後,也微笑了一下,沒有作聲。

結果經歷了這件事之後,蘇東坡特別高興,歡天喜地、迫不及待地回到家裡,和他的妹妹蘇小妹分享。他說,妳看平時我和禪師在一起都說不過他,都讓他佔便宜,但是今天我贏了,我佔了便宜。蘇小妹就問,她說佛印禪師那麼有智慧,你佔了什麼便宜,說出來我聽聽。蘇東坡就說,妳看我們倆今天打坐,我問他我像什麼,他告訴我,我很莊嚴,簡直就像一尊佛;而他問我他像什麼,我告訴他,簡直就像一堆牛糞。這不是我莊嚴,而他不莊嚴嗎?蘇小妹聽了之後就笑了,她說,哥哥,哥哥,你這一次又輸了。為什麼輸了?因為佛印禪師他的心地清淨、慈悲,他的心中有佛,他看誰都是一尊佛;而你呢?你的心地骯髒,把那麼慈悲、清淨的禪師都看成是一堆牛糞了,這恰恰說明了你的心地太骯髒了。蘇東坡聽了之後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境界還是差得太遠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看別人的行為,都是以自己的有色眼鏡去看的。當我們戴上了一個黃色的鏡片,我們看這個世界的人、事、物都是黃色的;我們戴上一個黑色的墨鏡,我們看這個世界的人、事、物全都是黑色的。所以關鍵就在於我們自己這個心,是不是刻薄,還是很平和。

這個小故事講的是境界問題,佛印從佛學角度講,出發點就佔了優勢,東坡詼諧落了下層。你眼中有罪惡,說明你關注罪惡。你眼中有美好,說明你關注美好。發現別人的缺點,只能說明那個缺點在你身上產生過影響,或曾經屬於你,或你被那個缺點傷害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