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只有金錢會向窮人開放,而權力則將永遠不會

多一個人讀懂哈耶克,自由就多一分保證。

哈耶克的祖國:自由

1899年5月8日,哈耶克出生在維也納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92年3月23日,92歲的哈耶克與世長辭。神父在他的葬禮上致辭:當人類面臨重大危機,很多偉人去到美國,繼續思考政治和經濟——哈耶克就是其中的一員。他用盡一生向人們證明:人類的繁榮、幸福和尊嚴,來自個人自由,而不是集體主義……

哈耶克:只有金錢會向窮人開放,而權力則將永遠不會

他就是歷史

哈耶克的一生跌宕而幸運。他親眼見證電器工業化的起飛,親身參與世界大戰;他還見證了蘇維埃的幻滅——事實上,他本身就是烏托邦的掘墓人。

哈耶克:只有金錢會向窮人開放,而權力則將永遠不會

極權主義的興起

哈耶克的青年時期,恰逢世界的劇烈變化,一戰使歐洲的舊秩序土崩瓦解;新技術使人類越發狂妄,信奉烏托邦的精英們痛斥資本主義,幻想著“以科學主義建立人間天堂”;大蕭條使人們對蘇聯的集權神話趨之若鶩……

哈耶克:只有金錢會向窮人開放,而權力則將永遠不會

與大師為伴

一戰後,哈耶克考入維也納大學。他本是一名“溫和的社會主義者”,幸運的是,他遇到了“奧地利學派院長”米塞斯。讀完《社會主義》,哈耶克被米塞斯徹底征服,思想發生重大轉折,他開始反思:那些美好的計劃和許諾,真的能實現嗎?

哈耶克:只有金錢會向窮人開放,而權力則將永遠不會

初戰成名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因計劃體制的“成功”,凱恩斯主義大受追捧。

凱恩斯認為,經濟蕭條的根源在於社會總需求不足,導致週期性的就業低迷。因此主張超前消費、擴大赤字,以貨幣和財政刺激經濟。

哈耶克則針鋒相對:以貨幣、財政刺激經濟,無異於飲鴆止渴——扭曲了真實的消費需求,誤導資本向上遊聚集,當急速擴增的虛假消費耗盡儲蓄,只得繼續降息印鈔,最終,惡性循環的通貨膨脹引發大蕭條。

哈耶克發起論戰,卻被譏諷為“胡言亂語”。但他從未放棄過信念,他的思考超越經濟學,拓展至政治哲學:人們為何總是願意接受錯誤的觀念?

至於亞當·斯密發現了勞動分工,哈耶克認為:計劃體制是不可持續性的,勞動分工的本質就是知識分工。千萬年來,每個人都在自發地運用零散的、獨有的、不可言說的知識,以價格為唯一信號進行分工交易,並促成人類的進步與繁榮。

任何個人、團體都不可能掌握市場運轉所需的所有知識,因此計劃體制必然造成巨大浪費、滅殺知識分工,最終導致真理終結、經濟崩潰、道德淪喪……

哈耶克:只有金錢會向窮人開放,而權力則將永遠不會

1944年,哈耶克出版《通往奴役之路》,他預言,烏托邦永遠不可能實現,計劃體制踐踏私產、無視基本人性,只會帶來匱乏、混亂和奴役,最終自我毀滅。多年來,這本書喚醒了無數烏托邦患者,鼓舞著每一個熱愛自由的人。

1947年,哈耶克與米塞斯發起朝聖山學社,成為反烏托邦最堅定的力量。他的鉅著《自由憲章》洋洋灑灑,數十萬言,對自由主義理論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闡述,回答了有關自由主義的基本問題。自由的含義是什麼?自由的價值何在?怎樣保障個人自由?

哈耶克:只有金錢會向窮人開放,而權力則將永遠不會

1974年,自由主義學者哈耶克“非常意外地”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與他同時獲獎的社會主義者繆達爾質疑:如此默默無聞的“反對派”,有資格與我並列?瑞典國王對哈耶克致敬:自亞當私密以來,在經濟學界最受人尊敬的道德哲學家和政治經濟學家。

哈耶克:只有金錢會向窮人開放,而權力則將永遠不會

觀念的競爭

他堅信:只有自由市場才能充分利用稀缺的知識,使社會保持基本運轉;只有觀念才能戰勝觀念,學者的使命是糾正錯誤觀念。

1978年,哈耶克在巴黎擺下擂臺,希望計劃體制的擁護者與他公開辯論。遺憾的是無人應戰。

哈耶克:只有金錢會向窮人開放,而權力則將永遠不會

致命的自負

歷史終究站在了哈耶克一邊。曾經“繁榮強盛”的計劃體制漸次衰亡,蘇維埃帝國走向覆滅,無數反人類罪行暴露在陽光下。——而這一切,哈耶克在數十年前就已經預言過。

雖然,伴隨著哈耶克預言的實現——計劃經濟和極權體制在全球的普遍性失敗——哈耶克早已進入先知的殿堂。然而,對通往奴役之路的警覺,不過是哈耶克思想的一支火苗,而原非全部。如果我們把哈耶克僅僅理解為“自由主義的旗手”時,人類距離真正的自由就還很遙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