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的才能和周瑜比如何?

張於戈G


毫無疑問,陸遜很牛,一代儒將,白衣飄飄。於襄樊之戰中腹黑崛起,一封密信,弄死了老將軍關羽。而後夷陵之戰,正式上線,一把火又燒掉了劉備大半條命。此後陸遜在東吳出將入相數十年,為江東之中流砥柱。

這樣的人才,這樣的戰績,遍觀三國也找不出來幾個。

但周瑜更牛,這個人就是完美之人,論長相、論才華、論家世、論謀略、論武功,你無法從他身上找到缺點,除了命短。三國的謀臣帥將之中,唯有周公瑾可稱之為“全才”也。

陸遜是一位“治世之才”,卻不是一位“創世之才”,而周瑜肯定是。

所謂“治世之才”,一定要心懷“治世之謀”。

陸遜不僅軍事能力出眾,而且將吳國的經濟、政治、民生管理的井井有條,足見陸遜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治世之才。

陸遜的確是一位合格、稱職的丞相,但他卻無法被稱之為吳國的“肱骨之臣”,因為陸遜從未有過幫助孫權一統江山的打算。

陸遜出身於東吳四大豪族的陸家,陸遜入朝為官的目的非常明確,一是穩固四大豪族在江東的地位,二是守護江東不被外部勢力所侵略,從而保護四大豪族的安全。

在陸遜的心中,只要東吳的土地不被曹操、劉備所霸佔,只要江東四大豪族的地位不會受到動搖,他便心滿意足了。至於幫助孫權打天下這種事情,陸遜壓根沒興趣。

為什麼這樣說呢?

陸遜所指揮的戰役中,最著名的當屬“夷陵之戰”。

苦大仇深的劉備率領數萬蜀軍討伐孫權,孫權除了赤壁之戰以外根本沒有打過什麼硬仗,面對劉備率領的數十萬水陸大軍,渣權當時就慌了。

這個時候,陸遜站了出來,陸遜率領吳國軍隊大勝劉備。

“夷陵大戰”之後,陸遜又在石亭之戰中大敗曹休,陸遜的軍事才華可謂不下於周瑜。

但陸遜打的都是“國土防禦戰”,從未像周瑜、呂蒙時時刻刻計劃著為東吳謀取地盤,換言之,陸遜只會保衛國土,不會開拓國土。

周瑜則不同,周瑜從始至終都是孫家政權的鐵桿支持者,周瑜的眼中沒有“家族”、沒有“利益”只有孫家。

孫策創業之初,周瑜出錢出兵,近乎傾盡全力支持孫策打天下。

孫策死後,周瑜極力扶持孫權上位之後,又和張昭共同執掌吳國的軍政大事,在發展江東的同時,周瑜團結內部勢力,威壓江東四大豪族,橫掃江東地區反抗孫家政權的軍閥勢力。當然,周瑜和孫權有矛盾,但大問題上還是比較統一。

赤壁之戰就不用多言了吧?

《三國志》中赤壁之戰的主要指揮官是周瑜而不是諸葛亮,火燒連船、挑撥離間的計謀都是周瑜一手策劃的,倘若不是羅貫中先生在《三國演義》中無下限的黑周瑜,周瑜的民間聲譽未必會那麼差。

赤壁之戰後,周瑜迅速的將槍口對準了劉備。周瑜奪南郡、戰江陵,計劃搶在劉備的前面入侵川蜀,從而將劉備包圍在長江下游,然後消滅劉備集團,實現自己“二分天下、劃江而治”的政治設想,只可惜周郎突然暴斃,“二分天下”的政治設想成為“絕筆”。

通過分析周瑜和陸遜的生平事蹟和內心想法,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問題。

陸遜只具備守土一方的才華,卻不具備開疆拓土的能力。

而周瑜則不同,周瑜即能保衛東吳的領土完整,又能替孫權謀劃開疆擴土的戰略,倘若周瑜在世的話,東吳不可能會成為三國時期“最沒有存在感”的國家,周瑜會輔佐孫權北伐或者南征,而不是像陸遜一樣作一個“守土之臣”。

周瑜是一位退可守的“治世之才”也是一位進可攻“創世之才”,而陸遜只能治國安邦卻無法開疆擴土,所以周瑜之才高於陸遜。


白話歷史君


周瑜比陸遜較強!!!! 

周瑜的代表作是赤壁之戰,陸遜是火燒連營七百里,。

第一, 比較敵人軍力方面, 周瑜所面對的是曹操的大軍, 雖然說是孫劉聯軍, 但實際上其實只是以周瑜一方之力對抗曹操(劉備當時是廢的).....周瑜的軍力比起曹操少得可憐!!!!!但周瑜仍能戰勝, 勁!!!!! 陸遜的敵人是劉備, 劉備雖然一開始勢如破竹, 但其時蜀吳的軍力其實相若, 陸遜要守住和反勝其實不難.。

第二, 比較敵人主帥方面. 曹操的軍事才能比起劉備優勝勁多倍是眾所周知的, 但是聰明如曹操, 亦中了周瑜的苦肉計,反間計,連環計,最後火燒赤壁, 這場精彩的赤壁之戰是陸遜所不能比擬的.這可以見到周瑜極高的智力和統率力!! 可是, 陸遜雖然大破劉備, 挽救吳國危機, 但是他用的計謀只是一味拖字訣, 等到夏天才用火攻, 未免比不上週瑜的計謀了.更何況劉備當時怒髮衝冠, 智力比平時大降, 中了這計亦不足為奇. 所以, 周瑜比陸遜較強。

大家認為呢!



老劉侃三國


陸遜的能力相當出眾,既是三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將領,也是孫吳政權的社稷之臣,戎馬四十餘載,謀荊州、戰夷陵、智脫襄陽,最後官拜丞相,絕對是一個人才。

陸遜的成名戰就是荊州之戰,當時防備關羽的是呂蒙,然後呂蒙就給孫權提出以病退養,讓陸遜頂上去,讓大意的關羽有所鬆懈。當時的陸遜還剛剛出道,一直都是在東吳內剿滅山越叛民,對外還不顯山不露水的。

等到關羽北上節節勝利,打得曹操想要逃跑的時候,陸遜一道書信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知道此時的關羽唯一的問題就是兵不夠,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調動留守後方的部隊,可是這樣一來他又會對東吳有所顧慮。所以陸遜就寫信稱關羽“小舉大克”,韓信破趙不過如此。又提醒關羽切莫輕敵,最後說自己是淺薄書生,能和如此有威德的將軍為鄰,不勝榮耀。

關羽看了信,不禁喜上眉梢,他擔心的就是東吳的牽制,現在一個小娃娃坐鎮,看來是不足為據,於是關羽便撤走了荊州守軍,結果讓陸遜鑽了空子。


其實這個計劃雖然呂蒙打了草稿,但是真正接下去執行的人就是陸遜,所以說陸遜的戰略眼光還是挺毒辣的,著實陰了關羽一道。

後來劉備稱帝,緊接著就不顧阻攔非要攻打東吳,由此引發的夷陵之戰。在這場戰爭中,劉備的兵力佔了優勢,所以指揮官陸遜放長線釣大魚,誘敵深入,最後拖得蜀軍供給線拉長,疲憊不堪。之後陸遜再火燒連營,將劉備打得落荒而逃,一口氣跑到白帝城就過去了。

史料形容蜀軍是這麼說的:

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

陸遜認為戰爭的勝負不只是武力的較量,更關鍵在於民心民力。他就表示:“國以民為本,實力決定於民,財政依賴於民。沒有聽說百姓殷富而國力孱弱,民生凋敝而國事鼎盛的。故國家的統治者必須時時記取得民則治,失民則亂。”


可惜的是,公元244年,陸遜任相不足一年,就因為王儲廢立的問題遭到孫權嫌棄和忌恨,最終鬱憤而死。當然周瑜也是才智出眾,他們畢竟不是同時代的人,再怎麼比較也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邯鄲醉


陸遜和周瑜本來是沒有可比性的,因為他們並不是同一個時期的人。這裡所說的同一時期,不是指東漢末年、三國時期。而是周瑜死後多年,陸遜才開始展露頭角。從這一點上來講,周瑜和陸遜確實沒什麼可以比較的。但是二人都為東吳效力,而且兩人的職業相同,都是東吳的統帥、頂樑柱。綜上所述,我想從二人在東吳的一些經歷、建樹上來比較一下。

一、輔佐二主、鼎立江東

這裡先說周瑜,周瑜,字公瑾。周瑜出身大族,自小與孫策交好。孫策脫離袁術後周瑜領兵來歸,並與孫策一起平定江東。孫策與周瑜分別迎娶當時江東兩位美女,喬公的兩位女兒大喬、小喬成為當時的一段佳話。

孫策被刺客暗殺,臨終前把軍國大事交託給孫權。當時,孫權不到二十歲,而且江東之地尚不太安寧。周瑜與張昭一起共同輔助孫權,這樣江東才漸漸穩定下來。所以說,周瑜對於孫氏政權最初的建立與穩定是有重大貢獻的。

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天,曹操在平定北方後開始率軍南侵,並且順利佔領荊州,曹操開始向孫權進逼。在這種生死攸關的緊急情況下,孫權把全部的希望寄託在了周瑜身上。周瑜支持孫權聯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的進犯,並且指揮大軍初戰告捷。面對曹操的數十萬大軍,周瑜想到了火攻,並在諸葛亮、魯肅、黃蓋、龐統等人的幫助下在赤壁擊潰曹軍,打碎了曹操南下江南的夢想,順利的保住了江東基業。也正是周瑜在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才能形成後面的三分天下。

二、出將入相、兩代忠烈

陸遜、字伯言,他的家族在江東是大族。孫策死後,孫權招聘賢才,陸遜因為少有賢名而被招為幕僚。他在安定民心和征討山越中表現極為突出而被孫權引為近臣,並把孫策的女兒許配給他。在呂蒙為大都督時,陸遜開始展露頭角,並且獲得呂蒙的認可與欽佩。在他的協助下,呂蒙成功從關羽手中奪回荊州。

劉備東征孫權時,陸遜臨危受命為全軍大都督,率軍抵抗劉備。陸遜雖然年紀不大,但是老謀深算,在他的指揮下,吳軍誘敵深入,讓劉備軍苦不堪言。陸遜看時機一到,立馬布置軍隊反擊,一把大火燒得和赤壁一樣壯烈。此一役,陸遜奠定了其在東吳的位置,成為孫權的社稷之臣。

曹丕時代,吳鄱陽太守周魴設計引誘揚州牧曹休,在周魴的引誘下,曹休親率大軍伐吳。但因為陸遜事前埋伏,結果曹休大敗,損失慘重。曹休雖然逃走了,但不久便因氣憤發病而死。陸遜漸漸的開始位高權重,朝廷上他出將入相,孫權讓他輔佐東宮。陸遜為人正直,敢於直言不諱,而且為人機智,所言之事無有不中。

陸遜死後,其子陸抗不僅繼承了他的爵位,而且才能不亞於其父。陸抗在東吳中後期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三、後人評價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周瑜、陸遜。

陸機曾評價:”周瑜、陸公、魯肅、呂蒙之疇入為腹心,出作股肱。”孫權評價周瑜:周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②(呂蒙)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③孤非周公瑾,不帝矣。④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⑤孤念公瑾,豈有已乎?⑥此天以君授孤也。
孫權評價陸遜:①此誠長者之事,顧人不能為耳。②孤與君分義特異,榮戚實同,來表雲不敢隨眾容身苟免,此實甘心所望於君也。③伯言常長於計校,恐此一事小短也。④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⑤昔伊尹隆湯,呂尚翼周,內外之任,君實兼之。

說到這裡,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杆秤。陸遜和周瑜的才能到底誰更勝一籌,大家也都心裡有自己的一個答案。


關注我,為您帶來更多歷史故事。


周郎顧天下覆


周瑜和陸遜,都曾做過三國時期東吳的大都督,陸遜要周瑜小上8歲,兩人同為東吳的著名軍事家,政治家,都是戰功卓著,聲名在外。

一提到周瑜,大家首先想到了就是“即生瑜,何生亮”,在《三國演義》裡,被諸葛三氣周瑜,最後落得個吐血身亡的悲狀結局,給大家的印象周瑜就是個雖然滿腹將才,卻心胸狹隘的自負之人,孰不知,不看《三國演義》的編寫 ,歷史上的周瑜,才情出眾,江東一帶流行的“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就是對他精通韻律的讚譽,而且周瑜少有將才,自21歲起便隨孫策一起平定江東,為江東吳氏打下了大好江山,和孫策的關係一直非常好,若不是孫策遇刺身亡,軟弱多疑的孫權繼位,周瑜的下場也不會如此,三國鼎立的態勢也有可能改寫。周瑜生前一直推行兩分天下,而不被孫權認可,孫權對周瑜一直懷有戒心,即使是父親的知交,也不能完全信任。

陸遜,字伯言,他最著名的功績當屬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最後一戰,夷陵之戰大敗劉備蜀漢大軍,直接促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這種平衡狀態維持了數十年之久。這場戰爭讓陸遜一戰成名,走上了出將入相的光明仕途,陸遜一生謹小慎微,在政治態度上屬於保守防禦的一派,和鷹派主戰的周瑜是兩個派系,他在政務治理上面非常具有實幹能力,但是在國家戰略層面上,不如周瑜的眼光長遠和深刻,剛開始時,非常受孫權的器重,一直能獨善其身,但在晚年不幸捲入了東吳的立嗣之爭,被孫權排斥責罰,一代良相,內心憂憤,不久便鬱郁寡終。

周瑜彈琴

周瑜,字公瑾,三國時期東吳的大都督,在赤壁之戰中聯合劉備大軍大敗曹魏,是個極具個人魅力的歷史人物,關於他的典故常見於後世的詩詞中。

在老版的《三國演義》中,能看到很多次周瑜彈古箏的畫面,對於周瑜精通韻律,工於作曲,這在歷史上是不爭的事實,有很多史書都有記載,而周瑜彈琴當然也是可能的,一個精通韻律的人怎麼會不會彈琴呢,就像一個美食家光會吃不會做,哪有這樣的道理。

對於周瑜精通音律,在當時的江東流傳這樣一句話“曲有誤,周郎顧”,這充分說明了周瑜的音樂造詣是有多高,外表英俊瀟灑,風流倜儻的周瑜獲得了周郎這個稱號,可見當時的人們對他是多麼推崇,在三國時期,歷經西漢東漢四百年的漢朝文化薰陶,當時的人們已經形成了崇尚忠義,講究禮樂的傳統漢文化,只要讀過書受過教育的都會點音律,彈幾曲古箏,而做為官宦人家出生的周瑜,自小受到教育比一般家庭的同年小孩,要更全面更周到了,他年少成名,氣質不凡,而且還精通音律,果真是人中龍鳳。

在周瑜二十五歲時,他遇見了小喬,並終其一身只娶小喬一人為妻,對待愛情的專一,讓這個外表風流的大將之才更添傳奇,自古都說英雄配美人,周瑜和小喬這樣一對郎才女貌,名副其實,在《三國演義》裡有這榜的畫面,周瑜正在凝神彈琴,而小喬在旁邊靜心聆聽,兩人相知相惜,實在是後世夫妻相處的典範。

周瑜外號

周瑜,字公瑾,生於公元175年,是東漢末年東吳的著名將領,著名戰例就是威震天下的赤壁之戰,他的外號是和他的外貌有關係的,歷史有記載周瑜,風流倜儻,謀略過人,而且還精通韻律,當時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的美談,周郎就是當時人們對這樣一個內外兼修,氣宇軒昂的周瑜起的外號。

在古代的詩詞中都能看到周郎這個別稱,郎在古代是對青年男子的美稱,還有丈夫之意,而周郎這個外號就是對周瑜最好的形容,他自從21歲時便跟隨東吳的孫策東征西討,立下赫赫戰功,名副其實的青年才俊,而且他和三國的著名美女小喬的愛情故事,也是對郎才女貌最好的體現。周瑜還有好兒郎的英雄氣概,為人重義重義,謙虛有度,他和孫策同年,聽聞孫策尚義,和他結拜並輔助孫策建立了東吳政權,是東吳的柱國之石,而且他還積極推薦有才之人為東吳效力,魯肅,程普等人就是周瑜推薦的。

孫策遇刺後,周瑜悲痛萬分,憑周瑜的實力和能力 ,他完全可以自立一派,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因為周瑜是一個忠義之人,連孫權都感慨,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如果不是器量大,是不會久為人下的!可見周瑜的氣度非凡,可惜就是這樣一個內外完美的人,英年早逝,在《三國演義》的誤導下,被世人誤解是心胸狹隘,氣急攻心而亡,歷史的真相卻不是如此這般簡單明瞭,後人研究,從周瑜的遺書來看,可能他的死是東吳內部政權鬥爭的一個陰謀。周瑜妹妹

根據現今的歷史文獻可以考證,周瑜並沒有妹妹這樣的親人,至多有一個堂兄弟,名為周暉,曾做過洛陽令。現在能考據的周瑜家譜中,並沒有女性親人,也許是歷史選擇的原因,或者真是沒有妹妹,畢竟,年代久遠,有用的信息已經很少了,而能讓歷史銘記的信息就更少了。

周瑜,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將領,生年公元175年,卒年公元210年,東吳開國君主孫策的同窗好友,在孫策遇刺身亡後,輔助孫策的弟弟孫權,歷任東吳的大都督,外貌英俊瀟灑,身形偉岸,精通音律,後世流傳很多關於周瑜的典故。

周瑜為廬江舒縣人,高祖父周榮,官至尚書令,曾祖父周興,官至尚書郎,他的堂祖父周景,堂叔父周忠,都曾官至太尉,而他的父親周異,當時也是官至洛陽令,可以說周瑜是官宦世家子弟,出身優渥,從小就深受官場聲色薰陶,他自己後來也官至偏將軍,南郡太守,東吳最高軍事指揮大都督之職,可以說時非常了不起,而他有一個親兄弟,歷史上卻沒有這個親兄弟的丁點信息,名不詳,經歷也不詳,他的父親周異應該只有這兩孩子,對於女兒一說,並沒有現有的歷史文獻可以證明,但是也不能完全否任,畢竟,有記載的周瑜有兄弟一人,卻再沒有其他有關這個兄弟的信息息,所以,就算周瑜真有一妹妹,若無顯要的重要歷史事件牽涉,後世的史學家也有可能隻言片語都不會記載。

周瑜官職

周瑜,世家出身,父親是洛陽縣令,祖輩多人官職太尉。

公元195年,周瑜幫助孫策趕走劉繇,周瑜一無所求回到丹陽,不久丹陽太守就被袁術的堂弟取代,周瑜跟隨父親到壽春,袁術聽說周瑜很有才能,就派人來請他去做大將,周瑜看出袁術的狂妄和無能,又不好拒絕,只答應做居巢縣長。所以周瑜的第一個官職是居巢縣長,他一生為孫策和孫權效力,但是第一個官職不是他們封的。

公元198年,周瑜回到吳郡,孫策親自出來迎接,授予他建威中郎,還賞給他士兵兩千、戰馬五十,賜予府邸和樂隊。之後孫策派他駐守牛渚,因受百姓和當地士兵信服,兼任春谷長。後來,孫策發兵攻打荊州,封他中護軍,兼任江夏太守。戰爭結束後,周瑜駐守巴丘。

公元200年,孫策意外身亡,把軍國大事交給孫權,周瑜從巴丘趕回吳郡,孫權任命他為中護軍,孫權非常信任他,他和張昭一起掌握軍事大權。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周瑜採用火攻之計,火燒曹營,曹操慘敗,奠定三分天下的局面。之後他和淩統、甘寧等將領一同打敗曹仁的軍隊。孫權封他為偏將軍,同時是南郡太守。

公元210年,孫權準備攻打益州,周瑜的軍隊在江陵,他回到江陵,在出徵的路上生了病死巴丘。

周瑜最後一個官銜、最大的官銜就是偏將軍,這基本上是孫氏政權裡最高的軍銜。

周瑜成語

大家一提起三國的周瑜,首先腦海裡想到的就是那句著名的“既生瑜,何生亮”了,但是,除了這句經過《三國演義》藝術加工的名句外,還有很多有關周瑜的成語,比如周郎顧曲,安營紮寨,不習水土,周瑜打黃蓋等等,周瑜這樣一個充滿人格魅力的歷史人物,身上有太多的典故,在後代的詩詞中經常能見到。

周郎顧曲這個成語,原本是從當時江東一帶的民諺“曲有誤,周郎顧”裡提煉的,本意是指,周瑜的音樂造詣十分了得,精通音律,能聽音辨曲,哪個曲調音節不對,他都能聽出來,後來就用指對音樂十分精通的人,是個很有故事背景的成語。

安營紮寨,不習水土,都兩個成語都是來自周瑜在領導赤壁之戰中,遇到的實際情況,用語言精煉出來的,是來自於實戰經驗的語言理論化,安營紮寨,用來形容軍隊原地休整,建造營房,進行長期戰鬥的準備,而不習水土,是指在赤壁之戰中,曹操率領的北方將士,相比東吳的士兵,不善水戰,就是不習水土,後世多指異鄉人不習慣本地的風土習俗,這兩個成語的使用率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高,非常實用。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是當時周瑜給曹操使的苦肉計,讓黃蓋詐降,打入曹操內部,和周瑜裡應外合,非常出名的一個計策,後世多用來形容兩相情願的情景,對於成語的背景苦肉計到沒有涉及。也是一個非常實用的成語。

周瑜和魯肅

周瑜和魯肅都是東吳孫氏集團裡極為重要的兩個人。周瑜幫過孫堅,後來又幫助孫策奪天下,受到孫策的重視,孫策死後,繼續輔助孫權,一生官至偏將軍,掌握軍隊大權。魯肅性格豪爽,仗義疏財,當年周瑜受袁術之命,任居巢長,因缺少糧食,周瑜向魯肅借糧食,魯肅把一倉糧食全部借給周瑜,二人成為好朋友。

天下混亂,魯肅帶著鄉親到曲阿,本想投靠鄭寶,周瑜勸他去投靠孫權,專門寫推薦信,魯肅初到孫權那裡,就提出三分天下的言論,這種能看透事情本質的能力是無人能及的,孫權因此對他刮目相看,委以重任。

公元202年,曹操官渡之戰大敗袁紹,曹操勢力非常大,魯肅建議孫權把兒子送到曹操那裡當人質,以求得平安。周瑜堅決不同意,認為送人質之後,只能受制於人。孫權聽從周瑜,沒有送人質去曹營。這其實是魯肅想聯合劉備,對孫權採用的激將法。魯肅得到孫權的同意,親自勸說劉備,陳述其中厲害關係,使得孫、劉能夠聯合,還和諸葛亮等人成為朋友,共同商討打敗曹軍的策略,最終贏得赤壁之戰。

戰後,周瑜勸說孫權軟禁劉備,魯肅堅決不同意軟禁劉備,反而同意借荊州給他,實現三國鼎立的局面。事實也證明,沒有劉氏,單靠孫氏,根本抵擋不住北方大軍。周瑜死的時候,臨死還向孫權推薦魯肅,他一直都認定只有魯肅才能幫孫權穩定局勢。

周瑜怕關羽

周瑜是世間難得的奇才,精通音律,“曲有誤,周郎顧”說的是他酒醉還能分辨曲子;有調兵遣將之能,早年幫助孫策戰勝劉繇,取得江東,後來輔助孫權,主持軍中大事,多次幫孫氏穩定地方政權,最大的功勞就是指揮赤壁之戰打敗曹操,三分天下的局勢由此奠定。遺憾的是,去世的時候非常年輕,可謂天妒英才。

關羽是劉備的結義二哥,也是劉備的大將,有萬人不當之勇。隨劉備打過很多次戰役,赤壁之戰後,關羽受劉備的委託,鎮守情況最為複雜的荊州。公元219年,曹操命令曹仁和魏將龐德來搶荊州,關羽先是防守,後來主動出擊,率領士兵,圍住樊城,大敗曹仁,之後曹操派出于禁增援,關羽採用水淹之計,打敗於禁,斬殺龐德。後來曹操派徐晃、張遼等人增援,加上東吳呂蒙前來偷襲,關羽腹背受敵,退到麥城,逃到臨沮,遇伏被殺。

周瑜和關羽的正面交鋒只有一次,周瑜以和孫權妹妹成婚為由,騙劉備到東吳,打算將其軟禁或者殺掉,後來劉備帶孫權妹妹一起逃跑,周瑜親自來追劉備,眼看就要追到的時候,突然關羽從山間跳出來,手持大刀,十分嚇人,周瑜連忙拉轉馬頭,向相反的反向跑去。世人都以為這是周瑜害怕關羽的表現,其實不是怕關羽,而是知道了劉備有埋伏,有防備之心。劉備有防備,周瑜當然不會追,肯定是往回走。


茬叔


周瑜與陸遜的才能可以說是伯仲之間,都是國之棟樑。三國時代最重要的三場大戰,即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與夷陵之戰,東吳獨勝其二,而這二場勝仗,就是周瑜與陸遜贏得的。我對周、陸二人之景仰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實在難分出高下。不過,就功業而論,周瑜似乎略在陸遜之上。

第一,陸遜是從基層幹起,一步步崛起為東吳重要將領

與陸遜相比,周瑜的仕途是比較順的,因為周瑜與孫策是年輕時的好友。後來孫策幹革命,周瑜前去投奔,一開始就擔任比較重要的職位,從這點看,周瑜是佔了點便宜的。


陸遜奮鬥的經過,比周瑜要難點,但比起呂蒙這樣的草根還是順了些。他出身江東大族,二十一歲入孫權幕府,後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兼縣長。當時在會稽山有一夥以潘臨為首的強人,孫權多次派兵進剿都沒能打垮。陸遜招兵買馬,深入險境,剿滅潘臨,自己的隊伍也擴大到兩千多人。後來在剿滅鄱陽盜賊尤突的戰爭中,陸遜再建奇功,被提拔為定威校尉。後來,陸遜任帳下右都督,負責清剿山寇。盤踞于丹楊的山寇費棧鼓動山越人造反。陸遜巧施疑兵之計,正面佯攻,暗地裡遣主力夜出山谷,大破賊兵,體現出高超的用兵之道。

從陸遜早年的軍事生涯看,主要是剿匪,這應該說是一個次要戰場,所以他的軍事天才還是沒被世人所認識。

第二,在荊州問題上,陸遜與周瑜一樣有深謀遠慮

陸遜第一次光芒四射的表現,是在荊州之戰。

在荊州問題上,陸遜與周瑜一樣是強硬派。周瑜曾經多次向孫權表明,劉備乃是心腹之患,他甚至多次想解決掉劉備。可惜的是,周瑜英年早逝,在他去世後,魯肅的政策是聯劉抗曹,為了拉攏劉備,甚至把荊州的南郡也借給劉備。

陸遜軍事生涯的轉折點,是向呂蒙提出奇襲荊州、幹掉關羽的計劃。陸遜的深謀遠慮與卓越的戰略眼光,引起呂蒙的關注。後來,呂蒙向孫權建議,由陸遜接替自己職位。這樣,陸遜被提拔為右都督,坐鎮陸口。陸遜走馬上任後,給關羽寫了一封拍馬屁的信,讓關羽放鬆了警戒心。在後來的奇襲荊州之戰中,陸遜戰功顯赫,斬俘蜀軍數萬人,功勞僅次於呂蒙。

第三,夷陵之戰與赤壁之戰的對比

要把陸遜與周瑜的才能做個對比,就不能不比較夷陵之戰與赤壁之戰。

夷陵之戰與赤壁之戰,都是在兵力弱於對方的情況下,打的一場漂亮的反擊戰。相比之下,周瑜取得的勝利更為不易。

周瑜的偉大之處,在於敵強我弱之形勢下,敢於挑戰強敵,這點非常了不起。要知道當時曹操大兵壓境,兵力超過二十萬,東吳的一幫臣子都想舉旗投降,認為根本不可能擋住曹操。而周瑜則力排眾議,分析可擊破曹操的四點理由。而此時,孫權能撥給周瑜的部隊只有三萬人,大約只有曹操的七分之一,而對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天才之一的曹操。這種戰,誰敢打?除了周郎還有誰?

到了夷陵之戰時,從蜀、吳兩國的力量來看,東吳並不在蜀國之下。但是,由於劉備傾巢而出,故而在局部戰場上是有壓倒性的優勢。當時陸遜統率的吳軍五萬人,而劉備則十餘萬人,兩倍於陸遜。這個兵力對比雖然懸殊,但與赤壁之戰相比,還算是好的。再從對方統帥的水平看,劉備的用兵水平,比起曹操顯然還是有差距的。因此,夷陵之戰,陸遜局面雖然不利,但遠遠不及赤壁之戰的兇險。

儘管夷陵之戰與赤壁之戰,一為陸戰,一為水戰,但陸遜與周瑜採取的戰術是出奇的相似。兩人都是覷準敵方佈陣上的缺點,大膽採用火攻戰術。周瑜以火燒曹操的戰船,陸遜以火燒劉備的連營,最終大獲全勝。

在如何製造進攻的機會上,周瑜與陸遜的做法都非常巧妙,無懈可擊。周瑜以黃蓋詐降之連環計,得到突襲曹營的機會;而陸遜則是採取堅壁清野之戰術,耐心地與劉備對峙,直至機會出現。可以說,火攻是取勝之關鍵,但何時、何地、以何處方式發動火攻,才是一位統帥才智的表現。從這點看,陸、周兩人難分高下。

從才能上說,我認為陸遜與周瑜都是頂級名將。不過,從功業上說,周瑜還是要略勝一籌。赤壁之戰關係東吳的生死存亡,而兵力之懸殊又遠過於夷陵之戰,故而周瑜身上壓力之大,要遠遠大過陸遜。這也是為什麼後世歌頌周瑜的詩歌多,而歌頌陸遜的詩歌要少得多的原因。


君山話史


陸遜在《三國演義》裡出場非常晚,在三國的那些大英雄中,陸遜也只能算是一個晚輩。然而陸遜一出場,便星光四射,吸粉無數。正是他導演了一出“白衣渡江”的好戲,不但讓孫權得到荊州,也讓關羽走了麥城,丟了性命,去了東吳一個心頭之患。

第七十五回,關羽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孫權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便召見呂蒙,讓其趁關羽圍樊城、後方空虛之機,襲取荊州。但關羽顯然對他是防了一手的,“沿江上下,或二十里,或三十里,高阜處各有烽火臺”,而且“荊州軍馬整肅,預有準備”。呂蒙一下子沒有了主張,便“託病不出”。此時,陸遜恰到好處地登場,為呂蒙送去了一個藥方:“將軍乘此機會,託疾辭職,以陸口之任讓之他人,使他人卑辭讚美關公,以驕其心,彼必盡撤荊州之兵,以向樊城。”把荊州的兵都抽到樊城前線,拿下荊州自然不在話下了。

呂蒙立刻採用了陸遜之計,並向孫權舉薦陸遜,代自己守陸口。而陸遜一到任,便開始了對關羽的忽悠。正象他所預料的那樣,關羽很快上當。

雖然孫權說“今子明設計定謀,立取荊州,勝子敬、周郎多矣。”但我認為,這一仗的頭功,應該記在陸遜的身上。試想,沒有陸遜的陸口提醒,沒有他對關羽的忽悠,哪有後來呂蒙的“白衣渡江”?後劉備藉口為關羽報仇,御駕親征討伐孫權。孫權則力排眾議,讓陸遜書生拜將,正式擔任了大都督一職。

讀過《三國志》的人都知道,陳壽把周瑜、魯肅、呂蒙三個“大都督”寫在一個傳裡面,而陸遜卻是單獨有傳的。作為一個嚴謹的史學家,陳壽如此偏愛陸遜是有道理的。

第八十三回,劉備殺潘璋、糜芳、傅士仁,敗孫桓、韓當、周泰,“江南之人,盡皆膽裂,日夜號哭”。甚至嚇得孫權囚還之前殺了張飛的範疆、張達二人,並上表求和。因此,陸遜被築壇拜將,也算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劉備傾巢而出,士氣正旺,此時和蜀軍硬碰硬,顯然不是上策,吳軍先鋒孫桓,正是敗在了他的年輕氣盛上。陸遜吸取了前軍失敗的經驗教訓,穩守不戰,並且在將領們的質疑聲中,一下子後退數百里,把一片崇山峻嶺讓給了劉備。

陸遜後退,劉備勢必要跟進,因此,戰線一下子就拉長了,“連營七百里”,首尾呼應則變得困難,戰鬥力就會下降。曹丕在得知劉備擺出這樣的陣勢後,笑了:“劉備將敗,豈有連營七百里而可以拒敵乎?”同時,夷陵戰場基本上都是山地,無論是紮營、行軍,還是打仗都非常艱難。加上陸遜鐵了心堅守不戰,縱使“辱罵百端”,陸遜也是“令塞耳休聽”,劉備毫無辦法,被陸遜耗得非常難受。這樣一拖就是幾個月,蜀軍的鬥志越來越低落,士氣越來越渙散。此時,天氣也越來越熱了,不得已,“先主屯兵於林木陰密處避暑”。

陸遜一看,高興了,立即“修箋遣使奏聞孫權,言指日可以破蜀”。陸遜要等待的正是這樣的機會,他對一直對其戰術持懷疑態度的將士們說:“備乃世之梟雄,更多智謀。其兵始集,法度精專。今守之久矣,不得我便,兵疲意阻。取之正在今日。”

然而即便勝機在握,陸遜也沒有貿然進攻,而是先派一支部隊試探一下劉備的虛實後,方言“破蜀之計,吾以定矣”。陸遜的破蜀之計,同周瑜的破曹之計一樣,用火攻。

陸遜的這把火,燒得劉備猝不及防,狼狽不堪,蜀軍也“死屍重疊,塞江而下”。如果說周瑜當年火燒赤壁後,三國鼎立得以初步形成的話,那麼,陸遜火燒連營後,則進一步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魏、蜀、吳三國形勢基本確定,三國也進入了長達幾十年的相持階段。

劉備敗逃白帝城,陸遜卻沒有乘勝追擊,因為他已經料到,如果自己一路追趕下去,曹丕“必乘虛來襲”,而自己身在蜀境,到時則“急難退矣”。果然,未及二日,就有人來報,“魏兵曹仁出濡須,曹休出洞口,曹真出南郡。三路兵馬數十萬,星夜至境。”而陸遜笑著說:“不出吾之所料,吾已令兵拒之矣。”陸遜雖是一介書生,但頗具大獎風範,而在我看來,陸遜應該比周瑜更加能稱為“儒將”。

對不起,此時我的腦子裡竟然出現了一個人,王陽明……。

對蜀作戰“兩連勝”的陸遜,在石亭對魏一戰中,同樣體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第九十六回,吳將周魴詐降,引魏兵進入吳境。陸遜被封為輔國大將軍、平北都元帥,統御林大兵,攝行王事,文武百官,皆聽約束,而且,“權親自與遜執鞭”,可見,陸遜的地位和影響,孫權對他的倚重,已非當日可比。

戰爭打響前,陸遜便準確地判斷出曹休的行軍路線,並在石亭以逸待勞,伏擊魏軍。並否決了左都督朱桓在夾石、掛車出口設伏的方案。朱桓的方案,大約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類似,陸遜則同諸葛亮一樣,也不願意冒險。而戰爭發展的進程同陸遜預料的一樣。最終陸遜在石亭三路並進,大敗曹休,共斬殺魏軍一萬餘人,繳獲軍械、車仗、牛馬無數,曹休雖得賈逵相救,得以生回,但不久就憤懣發病而亡。

石亭的勝利,加上前面在荊州和夷陵戰場的勝利,是吳國分別對魏、蜀兩國連續取得的較大規模的勝利,魏、蜀、吳三國的力量,也再一次得到平衡,陸遜為吳國爭取了幾十年的將養生息和發展生產的機會。為褒獎陸遜的功勞,孫權“令左右以御蓋覆遜,入出殿門。凡所賜遜,皆御物上珍,於時莫與為比”(《三國志·陸遜傳》)。陸遜一時風光無限,榮寵之極。

但在《三國演義》裡,陸遜之後再也沒有出場,羅貫中只是在第一百八回,為他發了一個“訃告”:此時陸遜、諸葛瑾皆亡,一應大小事務,皆歸於諸葛恪。

如果說陸遜之前的周瑜、魯肅、呂蒙都各有所長的話,那麼,陸遜則是一個全才。呂蒙對他的評價是:“意思深長,才堪重任,觀其規慮,終可大任”,應該是非常準確的。甚至連孫權也說他是“昔伊尹隆湯,呂尚翼周,內外之任,君實兼之。”(《三國志》)這既是孫權對他的讚賞,也是孫權對他客觀的評價。

然而陸遜卻是一如既往的低調和務實,他認為,雖然吳國打了幾次勝仗,但在雙方勢力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之前,仍然要堅持“限江自保”的策略。同時,他力勸孫權輕徭薄賦,發展經濟,增強國力,表現了他作為一個政治家的卓越眼光。由於孫權對遼東公孫淵政策的失誤,導致自己的使臣被殺。為挽回顏面,孫權準備親征遼東,被陸遜及時勸止。陸遜認為:“圖四海者,匪懷細以害大。強寇在境,荒服未庭,陛下乘桴遠征,必致窺闟,戚至而憂,悔之無及。”(《三國志》),也體現了陸遜在政治上的高瞻遠矚。

無論是對蜀的夷陵之勝,還是對魏的石亭之勝,陸遜都沒有乘勝追擊,我認為這是和諸葛亮在華容道放走曹操的原因,如出一轍。因為在時機和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任何一方輕舉妄動,可能都會打破既有的平衡,造成更加複雜的局面。在孫權、陸遜死後,諸葛恪掌權,因為在東興戰役獲得勝利,“遂有輕敵之心”,不顧眾人反對,“大發州郡二十萬眾”伐魏,結果大敗,致使東吳國力遭受巨大的損失。諸葛恪的失敗,是一個反面教材,恰能證明陸遜“限江自保”、發展經濟、增強國力政策的正確。

顧雍死後,陸遜接替了丞相一職,真正做到了“出將入相”,“總司三事,以訓群寮”,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軍職之外,再兼任丞相,三國時期,恐怕只有諸葛亮才做到了這一點。孫權作為一代雄略之主,能夠委以陸遜如此重任,可見陸遜對孫權、對東吳來說,是何等的重要。

因為晚年的孫權突然變得多疑而暴戾,並實行特務統治,使得其與以陸遜為首的江東世族之間的矛盾日益激烈,最後在“南魯黨爭”一事上徹底暴發,陸遜也因此悲憤交加,鬱悶而死。陸遜的去世,意味著他在江東推行“仁”政的理想也宣告破滅,從此,江東世族和孫氏集團徹底決裂,孫權,或者陸遜所希望的孫吳政權“江東化”,終究沒能實現。

“逆其上者,真亦罪焉”(《榮枯鑑》)。王夫之《續通鑑論》中說:“數十年無屠掠之慘,抑無苛繁之政,生養休息,唯江東也獨”,給當時的江東帶來難得富庶和寧靜的人,正是陸遜。陸遜由一介書生,最後“出將入相”,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並對孫吳政權的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清人金聖嘆更是認為陸遜是“三國第一人”。

然而,陸遜的結局卻非常的可悲。表面上看,他是捲入了黨爭,維護太子,以盡其為“國士”的責任。實質上,他作為江東世族的代表,有極高的威望和民望,同時,他又貴為丞相,位高權重。對這樣一個能力如此之強,影響如此巨大的人,介入到立儲之爭,不由得不讓孫權感到畏忌。

在《三國演義》裡,陸遜的筆墨雖然不多,但已然撐起了他的高大形象。而且,隨著我們對他更進一步的認識,陸遜一定會放射出更加燦爛奪目的光芒。


雨聽秦淮


陸遜肯定比周瑜厲害,周瑜是個能征善戰之人,而陸遜是一個善於算計之人,陸遜能分別打敗關羽,又打敗劉備,完全是利用了這兩人的弱點,也證明,離了諸葛亮,劉關張根本不可能成事。後來孫權莫名其妙地殺了陸遜,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推測,是孫權的韜光養晦之計,陸遜不死,諸葛亮必伐東吳,東吳比曹魏好打的多,取了東吳,北伐成功的機率要高許多。孫權殺了陸遜,暫避鋒芒,把戰禍引向了曹魏。


朵朵佬爺


周瑜與陸遜都是三國時期東吳傑出的將領,倆人都取得過以少勝多的輝煌戰績。一個以火燒赤壁而名揚天下,一個以火燒連營而史冊留名。若論個人才能,應該是周瑜略站上風。

赤壁之戰,名義上是孫劉聯軍共破曹操20萬大軍,實則是東吳的單打獨鬥,劉備集團充其量就是起個錦上添花的作用。當時,東吳投降派佔了上風,是周瑜力挽狂瀾,讓孫權最終下定與曹操殊死一搏的決心,就這一點而言,周瑜的魄力要壓過陸遜。論兵力,曹操是周瑜的四倍,論謀略,兩個劉備也抵不上一個曹操。論手下的將領的能力大小,曹操方面顯然優於周瑜手下。可以這麼說,赤壁之戰,就是周瑜與曹操的一次智慧較量,周瑜能夠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足見他傑出的指揮才能。如果周瑜不是英年早逝,估計三國的歷史就要改寫。



夷陵之戰,是東吳與劉備之間的一次生死較量。按照史學家推論,劉備出川攻打東吳,所帶兵力不會超過八萬。陸遜所率人馬略遜於劉備,至少在五六萬左右。而東吳這時候也沒有像赤壁之戰前出現任何投降言論,這至少說明在東吳人心目中,劉備的遠不及曹操那樣令人生畏。在看看陸遜這邊有甘寧、韓當等能征慣戰的老將,而劉備這邊只有黃忠一員大將可以和東吳老將相提並論,其餘的將領都是名不見經傳。所以說,陸遜能取得火燒連營的勝利,一半是他個人能力略勝於劉備,一半是東吳的兵強馬壯,以及劉備陣營人才的青黃不接。



如果說赤壁之戰是周瑜的輕量級打敗曹操的重量級,那麼夷陵之戰就近乎於旗鼓相當的對決,劉備的實力只是略勝一點陸遜方面。從戰爭結果來看,赤壁之戰無論是在當時,還是以後,他的影響力要遠遠大於夷陵之戰。從兩場戰役最高指揮者的來看,曹操的個人能力要遠高於劉備。因此說,周瑜的才能要勝於陸遜的。


洛水清風



東吳四英都是曠世之才,周公瑾萬人之英,魯子敬肱骨之才,呂子明智勇雙全,陸伯言國之棟樑。這四人裡,魯肅先獻榻上策,後結孫劉盟,但軍功上不及其他三人;呂蒙從陷陣猛將成長為三軍統帥,但沒有為東吳提供更好的戰略規劃;所以四英之中,又尤以周瑜陸遜二人的才能更為突出。可惜的是周瑜英年早逝,我們沒能看到他將才能發揮到極致。

首先,陳壽並非草草將周瑜魯肅呂蒙三人合為一傳。周瑜英年早逝,魯肅沒有太多軍事成就,呂蒙鋒將時期多為從攻,後期接任都督後奪回荊州不久病逝,這三人的事蹟記載也就是十餘年的時間;而陸遜從孫權初掌權勢一直到二宮之爭,前後近三十年,加上他本身的才華,事蹟比其他三人多也就並不為奇了。

要對比周瑜和陸遜,讓我們先從兩人的揚名之戰開始。題主所說的

相比周瑜破曹操 陸遜破劉備明顯難度更大

我認為是不準確的。雖然赤壁、夷陵和官渡並稱三國三大戰役,但依個人拙見,赤壁之戰勝利的分量是要大於夷陵之戰的。

赤壁之戰是真正關乎孫吳國運的一場戰爭:

從孫吳內部來看,當時已經有以張昭為首的主和派了,張昭自孫策時代開始就是孫吳肱骨、士民所向,又是託孤重臣,他為主和派之首,可想而知有多少人是想要向曹操稱臣的。如果不是周瑜魯肅極力主戰,歷史上也就沒有三國鼎力了。

從當時大勢所看,劉表新死,曹操率大軍南下,又收編了荊州水軍,雖然的確有遠征疲憊,水土不服等隱患,但對於孫吳而言,這依然是非常艱難的一戰。而且曹操不顧曹衝大病、不聽賈詡勸告,一意要南下決戰,可見老闆一戰統天下的決心有多麼強烈。最終周瑜以卓越的戰略眼光以及個人魅力,黃蓋的計策,加上吳軍出色的戰鬥執行力,率領吳軍打贏了這場奠定三國鼎立的戰役。

夷陵之戰固然也是對吳國非常重要的戰役,陸遜先是避季漢鋒芒,後堅守不出,又在關鍵時刻火攻反擊,表現出其出眾的軍事能力。但其實仔細思考這場戰役就會覺得其中有些蹊蹺:

首先,整場戰鬥從221年8月一直持續到222年10月,從益州發軍到荊州,距離很長,補給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而整場戰役持續了一年之久,這對於季漢無疑是非常不利的。而以劉備的軍事才能,是不可能不考慮這一點的;

第二,劉備並沒有選擇水陸並進的作戰方法,而是捨棄水軍,僅靠陸軍攻入吳國境內,這明顯並不足以對吳國造成致命的打擊;即便劉備真的將荊州攻下,也不可能一路打到建業,不會傷及東吳國運;

第三,就算劉備真的攻下荊州,等劉備退兵益州,孫權肯定會反攻,而關羽已死,季漢再沒有誰可以守住荊州。劉備不可能不懂這個道理;

綜上三點,夷陵之戰並不是一場足以影響孫吳國運的戰爭,而且劉備很可能本身並沒有計劃真正的奪回荊州。而其真正的目的,我認為吳易大神的回答很有道理,這裡給出鏈接供參考:

劉備為什麼會伐吳?難道真的是為了報仇嗎?會不會是為了搶回荊州? - 知乎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僅對吳國國運而言,周瑜的貢獻是大於陸遜的,畢竟沒有赤壁之戰就不會有整個孫吳。而渣權也在稱帝后厚顏無恥的說了一句: 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雖然真他媽不要臉,但是也說明了周瑜從極力主戰到赤壁大勝對孫吳的重要性。

接下來我們再分別看一下週瑜和陸遜其他的作為。

周瑜作為孫策的異姓兄弟,在孫策起兵時出錢出兵,更多的像是孫策集團的合夥人;之後跟隨孫策南下,駐守豫章、巴丘;

孫策死後,周瑜將兵赴喪,帶頭向孫權行君臣之禮,穩定集團內部;又和張昭共掌眾事,發展江東;赤壁之戰前面已經說過,這裡不再贅言。

赤壁之後,轉戰江陵,鏖戰曹魏第一將,奪回南郡;後向孫權獻上二分天下、劃江而治的戰略宏圖,以龐統、甘寧為匙,以孫瑜保持軍隊正統,計劃入蜀。

然後暴斃(自此答主萬年吳粉渣權黑)。

陸遜作為吳郡四姓,大族之後,在孫策大肆屠殺當地士大夫後,陸遜選擇低調,在孫權掌事後入仕,以賊養軍,以戰養戰,組建起自己的部曲;

之後與呂蒙配合,示弱關羽,讓其對東吳大意,呂蒙白衣渡江,重奪荊州,並在荊州施以仁政,穩定人心;

呂蒙死後接任大都督,夷陵之戰火燒連營;之後假節,重新建立孫劉聯盟;

石亭之戰大敗曹休,粉碎曹丕南下之夢;後封上將軍,總掌荊州、揚州軍國大事;又被孫權安排教導太子孫登;

襄陽之戰,處變不驚,運籌帷幄,安然撤退,是其對戰場形勢、敵人內心的強大閱讀能力再一次體現;

顧雍死後,出任丞相,和諸葛武侯一樣,是三國唯二真正做到了出將入相(當然如果把曹老闆算上,就是三個..;

然後二宮之爭,陸遜站在太子一邊,被渣權變相害死。

綜上而言,撇除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周瑜和陸遜在軍事能力上可以說是相當的;但由於周瑜多為向外擴張,而且拿下荊州這塊咽喉之地(荊州在長江上游,對於古代沒有發動機的戰爭,佔據上游,順流而下對下游的打擊是致命的,參考杜預滅吳),而陸遜更多的是守成之戰,考慮到東吳部曲制度,守城戰鬥力強於進攻戰鬥力,所以我認為周瑜的軍功方面是要超過陸遜的。

在主持內政、發展領土內農業及經濟方面,因為周瑜英年早逝,更多的在外征戰,並沒有太多的政務成績記載,這裡毫無疑問是陸遜更為出色,加上陸遜時代孫吳的領土比周瑜時代要大很多,繼任丞相之後更是主持三公事務,就更加突顯出陸遜政治方面的才華。

結論:周瑜和陸遜的軍事能力旗鼓相當,周瑜的軍功方面略強於陸遜,而陸遜的政治才能要強過周瑜,但對東吳的國運而言,周瑜起到了更加關鍵的作用。而且,周瑜長得帥啊!

至於孫權為何要害死周瑜,指責魯肅,羞辱張昭,逼死陸遜。我只想問孫權死後,有何顏面去見自己開疆擴土的哥哥,無故早夭的弟弟,秀外慧中的皇后,還有心繫吳國的兒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