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房企銷售排行榜裡面的貓膩,五種“花式手段”助你上榜

揭秘房企銷售排行榜裡面的貓膩,五種“花式手段”助你上榜


近期各大機構又在公開推介房地品牌排行發佈會,並隨後公佈了房企排行榜,大家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想必已經看膩了。

看榜比較認真的朋友,會發現各家的排行榜,各大房企的排名差異很大,有的房企能排進100強的,在別家的榜單裡,竟然只能排進150名。還有的房企銷售額多年以來並沒有增加,土地市場也沒什麼活躍度,五年前都已經是百強的,現在還是百強,簡直無法理解。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看得雲裡霧裡,不知道看哪家機構的榜單有多少水分。難道說有機構造假,或者說大家都在造假,這樣說其實並不完全正確。

其中的癥結,還要從房企銷售排行的五大統計花式口徑說起。

第一個層次,是大家最容易理解,也是大家熟知的權益銷售金額。通俗來講,就是按股權比例,等比例計算銷售金額。舉個栗子,某房企有50個項目,其中30個是擁有100%股權,還有20個項目是擁有30%股權。那麼該房企就是30個項目的全部銷售金額,加上剩下的20個項目的銷售金額的30%。

第二個層次,合約銷售金額。這裡就涉及一個並表的概念了,有的房企本身資金實力,經營能力有限,但是對於規模又有急切的追求。為了在銷售排行榜有一個不錯的表現,會開展更多的合作項目,寧願放棄操盤權,甚至是房企關鍵的工程、財務、營銷等條線,用以獲取並表權。

在合約金額下面,很躲房企的數據就開始失真了,很多項目嚴格意義上已經不是該房企的項目,但是仍然以並表的條件,納入了銷售額。這點大家可以對比那些中型房企,合約銷售金額和權益銷售金額的巨大差距,就能看出差距了。

第三個層次,不管是不是操盤並表,只要參股的項目,都給你算整個項目的銷售額。比如一個30億的大項目,有五家房企共同合作,那麼這五家房企都可以對外聲稱,這30億都是自己的銷售額。因此大家可以看到,為什麼有那麼多中小房企,拼命找合作機會了,哪怕是商務條件很差。

相對於前面兩種情況,這個做法就有點不靠譜了,水分太大了點。但是做到這個不難的,只要你有需求,機構認可並且給你做,一切都OK的。

正常的銷售數據,需要在網籤備案之後,才能被認可,,但是很多房企,在客戶交了誠意金以後,就算銷售金額,顯得很膨脹。有需要規模排名的,在100強左右的房企,在這個層次的計算口徑上,絕對是重災區。

第四個層次,就更不靠譜了,為了弄規模而弄規模。這個方法就非常多了,可謂是五花八門。

揭秘房企銷售排行榜裡面的貓膩,五種“花式手段”助你上榜

比如說,房企可以把項目的股權轉讓給自己的旗下的基金公司,轉讓行為可以進入銷售額,等到項目開盤銷售,賣給客戶後,又可以再算一次銷售額。再比如說,現在很多房企都有內部員工購房福利的,幾個月之內還可以免費更名,員工購買可以算一次銷售額,更名賣給客戶可以再算一次銷售額。

如果遇到一些客戶要求退房的,退房以後再銷售,也可以再計算一次銷售額。

大家就要說了,這不是憑空造假嗎?非也,每個公司都是有自己的銷售數據系統的,機構來對數據也只看公司自己提供的數據,只要你提供他們就認。銷售系統裡面的數據,還是有一些依據的,不是業內人士,看不出端倪。

第五個層次,如果實在不行,給個安慰獎也是可以的。這就是大家知道的,一些房企的品牌價值排行榜,品質排行榜,運營能力排行榜。如果這樣都不滿足,還可以搞個區域影響力排行榜,或者最具發展潛力排行榜。到最後,參會的每家房企都能上榜的,只要提出需求,就能變著方滿足你。

機構端為了盈利,哪家房企願意掏錢,就可以為他們操作一個,這個動機大家很容易理解。但是房企作為消費方,花了大價錢去拼一個不大現實的排行榜。現在的排行榜江湖的行情價,少則幾十萬,多的三四百萬,甚至更多。當然,這個費用不是直接給的,是以其他形式給出去的,一般是諮詢費,服務費。

房企們不遺餘力這樣做,值嗎?

值得的,非常值得。

排行榜有非常多的好處,簡直不能太多:

1、對於購房者、社會輿論、吃瓜群眾、甚至是求職面試者來說,通過排行榜能夠迅速瞭解一家房企的綜合實力,這是最直觀,最簡單的方式。

2、融資的需求。因為地產排行沒有官方機構的統一數據,只有各大機構的榜單,內地的金融機構也只能以此榜單為依據。房企在日常的融資,發行海外債、企業信用評級,都以這些榜單為依據。

很多金融機構,都有自己的“白名單”,規定只做30強,或者100強。或者對不同排名的房企,進行差異化的融資成本設定。排名不僅決定了房企能不能融到資金,還決定了房企以多高的成本融到資金。

3、品牌宣傳的最大利器。現在很多房企對外尋找合作方,都是要看排行榜的,一般都是同一個數量級的房企合作比較多,排名決定了靠譜程度。

很多房企與政府合作,特別是勾地時,也需要用排行榜來說事。講一大堆PPT,都不如一個排名靠前的榜單更有說服力。政府也是特別看重這個排名,因為這是瞭解房企實力的一個重要端口。

那麼目前有沒有政府機構或者行業協會來監管呢?實際上沒有。監管這個職責,事實上應該由房地產協會來監管,但是房協現在主要的工作就是“收會費”,對於監管,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房企是給了錢的VIP。


揭秘房企銷售排行榜裡面的貓膩,五種“花式手段”助你上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