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越來越不值錢,買房養老還靠譜嗎?

房子越來越不值錢,買房養老還靠譜嗎?

隨著大家的養老焦慮程度越來越高,再加上社保基金2035年要耗盡等傳聞,以及現在政府對房地產的嚴格調控政策,大家就開始對過去的判斷產生懷疑了:以房養老到底還靠不靠譜?
  為了把這個問題進一步闡釋清楚,我們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養老。
  養老就是在我們年輕,有勞動能力的時候,用勞動換資產;在我們老了,沒有勞動能力的時候,再用資產換勞動的過程。
  這個過程的本質是在後半程,我能否在恰當的時候,把我的資產兌換成我所需要的服務和勞動。
  當然,前半程也很重要。前半程就看我在有勞動能力時凝結的資產,能不能在我將來需要勞動的時候,趕上勞動力價格的成長。
  我們從這個角度再來分析一下房地產。今天房價還是比較貴的,什麼原因?因為中國在過往三、四十年都處於人口紅利期。
  年輕人開始工作,大量地進城,要努力改善生活,所以他們對住房的需求會越來越高。但城市裡原來沒那麼多住宅,一下來了那麼多年輕人,所以我們在這一階段會感覺勞動力特別便宜,而資產價格漲幅越來越大。
  尤其在中心城市,大家感覺工作三、四十年,甚至一百年都買不起一套房。這就是勞動力價格較低,而資產價格有泡沫所造成的。


  但隨著時間推移,大家都開始討論未來人口紅利必將消失的大趨勢。也就是說,未來,年輕人會越來越少,越來越少人進城,城裡居住的都是老人家。
  這時你就會發現,你所需要的服務和勞動會越來越貴。比如,在我們退休的時候,我們需要年輕的、當打之年的醫生。我們不可能找一個和自己一樣七老八十的醫生來為自己服務。
  但由於年輕人少、醫生培養週期本身又長,而且大家也知道,現在越來越少人想當醫生,所以屆時醫生的診療成本肯定會很高。可是到時,因為城裡年輕人少了,我的房子相對而言就不值錢了。
  年輕的時候把勞動凝結成資產,老了再用資產換取勞動,從這一過程來看,以房養老的觀念絕對是過時了。
  那麼,以房養老的觀念就不能升級嗎?並不是。我們還回到剛才的觀點來剖析。未來,我們需要的是,把資產換成我們所需的服務、勞動和產品,來匹配我們的退休生活。
  那我們老了以後需要什麼服務和產品呢?首先應該考慮的當然是優質醫療資源、看護資源,以及相應的優質老年娛樂資源,比如老年大學。
  要集中這些資源是很難的,因為不可能每個人都在三甲醫院旁邊買房。所以現在有這麼一種模式:把原先對房子的擁有權換成使用權,再將使用權兌換稱大型養老社區的租用權。

  這種大型養老社區會配套老年大學,有一鍵就可直達護士的看護按鈕、匹配不同身體狀況的各式房型,還有三甲醫院主任醫師隨時在小區提供上門問診服務。
  以上資源都是我們養老所需求的,但我們沒有必要去擁有這些資產,因為在未來的老齡化社會,這些資源是稀缺的,應該在整個老年人群中流動起來。
  養老社區就是這種概念,我們不再擁有養老社區中的某一套房子,而是擁有養老社區的入住權。當我們離開了,或是不願意再住了,還可以讓其他老人入住,這樣就能盤活整個養老資源。
  因為現在的房地產貴,而未來勞動貴,所以我建議大家,不妨把自己現在一部分固定資產轉變為未來對養老社區的使用權,即把對資產的擁有權變成對服務的使用權,這才是先進的養老概念。
  這也正是多家保險公司都在推一些特定計劃的原因。在這些計劃中,你只要支付足夠多保費,就能確保未來養老社區的入住權。
  雖然這筆保費的返還金,未必夠(或者說一定不夠)你將來入住養老社區的租金,因為它等於是你前期通過保險的方式,集中大家的保費資源,一起興建大型的養老社區,而一個大型社區動輒是幾億、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投入,可以把各種資源籠絡進來。

  而我們自己哪怕積累一輩子養老金,也不可能在自家小區門口修個醫院,但大家積沙成塔,就可以擁有這樣的社區環境了。
  我們不用指望保險的返還就夠付租金,如果有公司這樣宣傳,那它一定是騙子公司。試想,一個商業機構收取你的保費,再把保費變成養老社區和配套服務,將來再通過出租社區盈利。如果租金都不夠支付保費利息,那這家機構一定會賠錢,不可能再有多餘的錢給你請高端的醫生護士或興建老年大學了。
  所以我們用現在一部分資產的所有權,兌換成這樣的保單,擁有養老社區的入住權,從而確保自己可以使用社區內的優質產品。
  這時,保單本身的收益能填撥一部分租金,剩餘部分你在恰當的時候把大部分固定資產全部變現,就可以真正地把對房產的擁有權換成對養老服務的使用權,還可以讓全社會的資源流動起來。
  目前來看,這種從宏觀角度進行的養老規劃,是對中國未來老齡化社會最科學、合理的策略性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