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什麼要“天子守國門”?


明朝為什麼要“天子守國門”?

在我國曆史上,有一個朝代,當之無愧地被譽為最有骨氣的朝代,這個朝代就是明朝。明朝歷代君王都遵守著“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祖訓。

明代學者黃宗羲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昔日之都燕,則身守夫門庭也。”而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定都北京,就像是皇帝親自看守門庭一樣。”由於北京城迫近邊境,時刻都面臨著北方遊牧民族與東北方漁獵民族的威脅。天子不得不親自坐鎮,統御明朝北方的防禦,真可謂天子守國門。截至明朝滅亡,蠻族騎兵曾三次兵臨北京,其中蒙古兩次,後金一次。每一次兵臨北京,都給大明王朝帶來了巨大震撼。然而我們要問了,明朝“天子守國門”的窘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洪武遺患

明朝為什麼要“天子守國門”?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腐朽的大元王朝。隨後,朱元璋與帳下諸將追亡逐北,橫掃元朝的殘餘勢力,基本恢復了漢唐舊土,蒙古勢力全面退回了草原。雖然蒙元勢力已然式微,但朱元璋對其從來沒有掉以輕心,仍時刻防備著他們的反攻倒算。

1371年,洪武五年,朱元璋發兵清除草原內的蒙元勢力但敗北,結束了明軍對蒙元的常勝歷史。由此,朱元璋停止了針對蒙古的戰略進攻,並轉而實行積極防禦戰略。為了應對敵人的騷擾,朱元璋制訂了“搜剿、清野”政策。除此之外,朱元璋還對延邊諸郡實行了“遷民”政策。也就是將邊民遷往內地,以此來擺脫蒙古人的騷擾,同時也讓蒙古人寇掠的經濟目的無法實現。然而“遷民”政策也不是沒有副作用的,這使得邊境失去了百姓的支撐,為明朝後來的“棄地”埋下了伏筆。

明朝為什麼要“天子守國門”?

1387年,明軍發動捕魚兒海之戰,此戰中,明朝徹底摧毀了北元勢力。朱元璋認為天下已定,應著手於內政,遂開始著手營建他心目中的北方防線,他先後加封秦、晉、燕、谷、寧等十位國王於邊境,史稱“塞下十王”,形成了藩王防線。這些藩王都擁有自己的領地和軍隊,朱元璋期望他們能夠成為皇室的屏障。從地理分佈上來看,明朝的藩國主要以遼東、大寧、開平、大同一線為準,將後來的九邊,乃至於北方重鎮北平蔭庇於其後。

明朝為什麼要“天子守國門”?

明軍以塞下諸王與長城以北的軍鎮為基礎,時常派兵數萬,對蒙古人進行“清沙漠”和“搜剿”,並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以燕王朱棣的表現最為突出。從此蒙古勢力遠遁,近邊再無敵騎。

二、靖難之役

封國制度是有效的,但是其副作用也是極大的。與皇帝同姓,並擁有軍隊和領地的藩王,永遠是中央政權的大敵。在歷史上,西漢和西晉都曾爆發過大規模藩王造反的事件。但朱元璋認為,只要皇帝知“敦睦九族隆親親之恩”,諸王知“夾輔王室以盡君臣之義”,封國制度就是最好的制度。然而歷史的發展證明,朱元璋實在太高估血統和親情的作用。在至尊的權力面前,無論多麼親近的血緣,到最後都只是兒戲。用倫理道德而不是制度,去制約人類自私而貪婪的本能,最終總是要碰壁的。

明朝為什麼要“天子守國門”?

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即位,他在一些文臣的攛掇下,開始對國內諸王進行“削藩”政策。在形勢的逼迫下,更在自身野心的驅使下,燕王朱棣悍然造反,以清君側為名,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

為了加強自身力量,朱棣儘量將延邊備胡的邊兵蒐羅入麾下。由於邊兵大多參與內戰,明朝北方的國防實力受到了極大削弱。其中,以大寧鎮的極度衰弱最為典型。1399年,朱棣將寧王朱權連同他屬下軍民,一併遷入內地,而由朱權鎮守的大寧也因此成了空城。大寧的存在,對蒙古封建主們具有極大的震懾作用。然而在靖難之役後,大寧因為缺乏兵民而被遷入內地。而大寧故地,也為兀良哈三衛所佔據。

明朝為什麼要“天子守國門”?

在靖難之戰中,河套的重鎮東勝衛也被放棄。河套地區依山傍河,便於防守。控制河套還能有效控制高闕,能夠隨時對北方遊牧民族進行反擊。佔據河套,就像往遊牧民族的心窩裡插了一把尖刀。明初,朱元璋在唐朝受降城附近建立了東勝衛,成為明朝西北地區邊防體系中的重點。然而東勝衛偏遠,經濟相對落後,需要後方的大力供應。隨著靖難之役的爆發,東勝衛失去了後方的支援,遂變得逐漸衰落。1403年,也就是永樂元年,東勝衛被迫內遷。河套的丟失,最終給大明朝帶來了嚴重後果。

明朝為什麼要“天子守國門”?

朱棣登基後,明朝北方諸王逐步被遷入內地。與此同時,失去藩國依託的衛所也大量遷入境內。在朱棣的時代,明朝的國境線已經開始南移,其原本的大本營北平也因此失去了屏障。

北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在明代前曾是遼金元等遊牧王朝的首都。該地處於華北平原、蒙古高原以及遼東半島的交界處,是農耕民族與北方遊牧、東北漁獵民族重點爭奪地區。北平對於諸蠻族來說,是其奪取中原的重點地區。依託北平的資源和地利,蠻族騎兵可以橫行於華北平原,而中原政權只能選擇退入水網密佈的江淮進行防守。所以從國防的角度看,北平的得失關係到明朝的生死存亡,必須重點防守。

此時擺在朱棣面前有兩個選擇:一、將北平交由最得力的將領進行防守;二、遷都北平,天子守國門。第一種方案之所以不可行,是因為很難保證北平守將就一定不會造反,畢竟有安史之亂殷鑑在前。所以,

明朝別無選擇,只能選擇遷都北平,親自保衛國家的安全。

明朝為什麼要“天子守國門”?

明朝雖然遷都北京,但是朱棣知道這並不保險。為了一勞永逸地清除蒙古勢力,朱棣親自發動了五次大規模討伐,史稱“五出三犁”。這幾次征伐雖聲勢浩大,但是戰果並不算太明顯。明軍將蒙古勢力驅逐出漠南地區,但是並沒有大量消滅蒙古人的有生力量。此外,

蒙古的韃靼勢力被打擊過重,導致其競爭者——瓦剌勢力坐大。瓦剌藉著永樂的東風,逐步統一了蒙古帝國,為二十多年後的土木堡之變埋下了伏筆。

三、嘉靖之變

永樂之後,明朝因實力削弱,而進一步實行退縮政策。其中在宣德年間,明朝疆土縮水變得尤為嚴重。在東北方向,明朝放棄了奴兒干都司;在南方,明朝放棄了安南;在北方,開平衛內遷至獨石堡。同時,明朝還大體上放棄了對蒙古勢力的進攻政策,開始實行消極防禦的政策。

明朝為什麼要“天子守國門”?

1449年,瓦剌大舉入侵明朝,明英宗不顧群臣反對,盡起京師精銳御駕親征。由於指揮失誤,明軍幾乎全軍覆沒,明英宗被敵軍擒獲,史稱土木之變。此戰後,瓦剌軍隊趁勢進攻北京城。明軍在於謙的領導下,才艱難地擊退了敵人的進攻。雖然大明王朝保住了,但是明軍精銳盡失,很長時間得不到恢復。更可怕的是,明軍徹底失去了主動“掃平沙漠”的銳氣。

明軍的消極防禦政策,被蒙古人認為是軟弱可欺。於是蒙古諸封建主,由漠北漸漸遷徙入漠南地區,並對明朝邊境掠奪不止。而在此時,明朝丟失河套地區的危害,也終於開始顯現。天順六年(1462年),韃靼毛裡孩、阿羅出等封建主開始出沒於河套地區,但是出沒無常,然而即便如此,韃靼蒙古人仍讓宣大、延綏、寧夏等地烽煙不息。為了解決河套蒙古問題,王越嚮明憲宗建議,應該啟用“搜套”戰略。1473年,王越率領輕騎入套,殺死了三百名蒙古人,河套寇患才稍稍得到平息。

但是明朝並沒有因此而收復河套,恢復明初的舊疆。

明朝為什麼要“天子守國門”?

僅僅十數年後,小王子達延汗在草原中崛起,並且率兵重新進入河套地區。他們在秋高馬肥之際進入河套,在春季以入貢為名在明朝邊郡大肆搶掠,搶到心滿意足後才返回沙漠。對於蒙古人的入寇,明朝毫無辦法。

到了嘉靖年間,韃靼的俺答汗長期進駐河套,變為歷史上著名的套寇。俺答汗以河套為基地,向南騷擾明朝邊境,向西強行越過寧夏、甘肅,攻略青海和西藏,包抄明朝的側翼。

明朝為什麼要“天子守國門”?

為了應對俺答汗的威脅,明朝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已經到了應該收復河套的時候了。於是熟悉邊事的曾銑制定了一份詳細的“復套”計劃,並且向嘉靖帝上書。在計劃中,曾銑歷數蒙古人佔據河套給明朝邊境帶來的危害,以及河套對於明朝有多麼重要。

曾銑認為,他只需指揮六萬銳卒加上兩千火槍手,便可完成計劃。

明朝為什麼要“天子守國門”?

對於曾銑的計劃,平生最恨胡人的嘉靖帝表示十分欣賞,並且把這個計劃交給其他閣臣商議。對此,內閣首輔夏言表示十分贊同。然而,以嚴嵩為首的其他閣臣卻對這個計劃表示反對。雖然在史書中,嚴嵩是個大奸大惡的佞臣。但是他反對“復套”的理由也未嘗不充分,那就是計劃雖好,但是卻沒有有能力實施的將領和軍人。

在嘉靖的時代,明朝邊軍早已失去了進攻能力。即使計劃再好,沒能力執行也是白搭。

因為群臣的反對,嘉靖帝的心願得不到實現,使這位喜歡玩弄帝王心術的皇帝大失顏面,在盛怒之下,嘉靖帝竟找個理由將主張“復套”的夏言和曾銑給處死了。

明朝為什麼要“天子守國門”?

明朝遲遲不收復河套,而蒙古人卻在此地茁壯地生長了起來。由此,蒙古人對明朝邊境的進攻也變得越來越猛烈。1550年,也就是嘉靖二十七年,此時距離曾銑被處死已經有兩年。俺答汗以河套為基地,率軍長驅直入,竟一路打到北京城下,而明軍根本無法與之對敵。

明朝為什麼要“天子守國門”?


在此情況下,奸臣嚴嵩竟毫不在乎地說,“寇飽自颺去”,主張不對俺答汗進行抵抗。於是俺答汗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在北京郊區大肆燒殺,搶掠人畜達兩百萬,釀成了震驚海內的“庚戌之變”。其後,明朝為了解決俺答汗問題,不得不同意他的互市要求,實際上這就如同簽下了城下之盟。由此,蔓延近兩百年的明蒙戰爭,在戰敗的恥辱中,才得到最終平息。

明朝為什麼要“天子守國門”?

明蒙戰爭結束,但是明朝的退縮政策還沒有結束。萬曆初年,明朝在遼東開拓寬甸等六堡,擴張了近800裡。然而明朝以此地孤懸難守為理由,將此地放棄,早已安家立業的六萬名百姓,被明軍以武力強行遷入內地。而開拓的土地呢?最終被努爾哈赤消納,最終增強了後金的實力。

黃仁宇曾說:“明朝是一個內向,非競爭性的王朝”。在其建政之初,就表現出極大的保守型。只有遇到困難,就會將前人用血汗打下的土地輕易放棄。而這些土地,最終都被敵人利用起來,成為進攻明朝的基地。明朝的教訓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任何困難,都絕不能放棄寸土。因為每一塊丟棄的土地,都有可能成為敵人進攻我國的橋頭堡。

明朝為什麼要“天子守國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