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泉:品讀三國在彼此給路中爭鋒稱霸

張洪泉:品讀三國在彼此給路中爭鋒稱霸

聊城品書會引領的“品讀三國”季即將結束,銘灩給我分享過來幾篇稿子,讓我寫篇讀後感。其實,《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是不一樣的兩本書,從歷史的角度和從演義的角度看,更是不一樣。反觀諸葛亮和司馬懿,有幾個事可以看出各路英雄在彼此給路中,逐步實現爭霸的。

《三國演義》是一本小說,其中有目的地策劃烘托了幾個人,諸葛亮就是一個。火燒新野、火燒赤壁、失空斬、六出祁山等等,無不顯示出諸葛亮的智勇。但是華容道、失空斬、六出祁山都能顯示司馬懿和諸葛亮同樣的智慧,甚至司馬懿的智慧遠遠高於諸葛亮,這也是為什麼三國歸晉的一個原因。

火燒赤壁,曹操兵敗,和一眾兵將逃竄。在各個路口,諸葛亮均安排得力干將阻截,致使曹操每次哈哈嘲笑諸葛亮用兵無謀,都有一高手率軍殺出,讓曹軍丟盔卸甲,潰不成軍。而在最關鍵的華容道,卻安排和曹操素有交情、100%能放生的關羽,最終上演了“捉放曹”。很多人以為諸葛亮沒考慮好,用人出現問題。其實是,當時魏蜀吳尚未三足鼎立,殺掉曹操,孫權勢必回首就幹掉劉備,而就沒了以後的魏蜀吳三國。

司馬懿是個高手,比諸葛亮還要高的高手。第一次和諸葛亮過招,高可以從空城計上看出。馬謖失誤,丟失街亭,諸葛亮無奈實施空城計。據說把司馬懿的大兵給嚇跑了。諸葛亮所在的城很小,即便裡面全是兵,司馬懿的隊伍也能踏平,這個連司馬懿的兒子都能看明白,但司馬懿卻引兵而退。其實,司馬懿當時在魏國那邊,屬於小級別的幹部,明白諸葛亮是個大才,是自己一生的對手。給對手活路等於給自己活路,作為一個英雄,只有保存有級別的對手,才有存在的價值,才能實現自己的宏圖大志。

這一點,在後期的諸葛亮六出祁山上,同樣可以看出司馬懿的這種給路策略。諸葛亮三分天下的佈局,是其一生的追求,一直在實踐,六出祁山是一個實踐。打仗打的什麼?兵力、財力和智力。蜀國出兵每次都是傾盡國力,但每次等打到支撐不了的時候,司馬懿就退兵,保留諸葛亮這個對手,讓自己有存在的價值。在給諸葛亮路的同時,也給自己留下一片光明前景。

三國歸晉,最終歸的是司馬懿,是司馬家族,這是《三國演義》的看點之一。歷史如此,現實亦如此。英雄彼此給路,很多時候看你是不是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