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本可以不用灭亡,却因一个书童的疏忽,结果不得不亡,呜呼哀

明朝本可以不用灭亡,却因一个书童的疏忽,结果不得不亡,呜呼哀!

今天小编给大家说说明朝本不该灭亡之事。站在今天看世界,我们已经看到了明朝已经覆灭,随后就被后金政权给取代。而明朝之所以会灭亡,那是因为早期的时候,统治者没有全身心地把精力投入到政事上。而后把权力分配给了那些权臣以及权宦,而这些人都是自私的主。

明朝本可以不用灭亡,却因一个书童的疏忽,结果不得不亡,呜呼哀

只要考虑到自己的腰包鼓了就好,又怎么能考虑到江山社稷的安危呢?而到了末位皇帝崇祯上位之后,他是有想着为国家做事情的。可是他太过于急功近利,以至于最后得罪了像李自成这样的百姓。加上当时的后金政权又对于虎视眈眈,使得明朝处在了一种内忧外患的境地。

明朝本可以不用灭亡,却因一个书童的疏忽,结果不得不亡,呜呼哀

最后随着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在煤山上吊自杀,标志着明朝的灭亡。其实,明朝本来时可以不用灭亡的,但是因为一个书童的疏忽,结果酿成了可怕结局。当时,崇祯眼看着大明王朝已经到了内忧外患、岌岌可危的地步。而崇祯为了保全国家,就抱着一种“攘内必先安外”的打算。

所以就和兵部尚书陈新甲商量着与清朝议和,并且还派出了一名密使前往沈阳和皇太极进行了谈判。而对于皇太极来说,他之所以兴兵来犯。其实就是想从明朝这里夺取资源,并且打通满汉之间的贸易往来。而且他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关外的一些小政权能够臣服于自己,受自己的统治。

明朝本可以不用灭亡,却因一个书童的疏忽,结果不得不亡,呜呼哀

其实他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一是可以号召这些小政权,一致对抗明朝。二是可以让明朝给他封为一个合法性的藩王,进而让那些小政权臣服于自己。而当使者来到他的地盘之后,皇太极表现出了一种恭迎的姿态,希望他能带来崇祯皇帝给自己封官行赏的公文。

不过此次使者并没有带来崇祯和谈的详细细节,只是让其先退兵,而后再找个时间地点好好和谈。由此,皇太极也看出了崇祯的诚意,所以他盛情款待了使者。并且还写了一封密信给了崇祯,让使者带回去。当使者回到京城之后,就来到了尚书陈新甲的家中。

将这封信给了他,而陈新甲就打开来看了。突然有人宣布说是崇祯要召他,有事相商。陈新甲由于一时疏忽,结果把信扣押到了书案上。而他的书童由于没看到要送出去的《邸报》,就把桌上的一份报纸看成《邸报》。就随手摘抄了一份,而后将它送到朝廷的报社去了。

明朝本可以不用灭亡,却因一个书童的疏忽,结果不得不亡,呜呼哀

而他这一疏忽,结果惹得满朝文武都知道崇祯和满人和谈。因此,那些臣子纷纷认为明朝一向是“天朝上国”,和满人和谈,无异于屈尊于人。到时明朝的尊严何在,所以宁愿和他们开战,也不愿和谈。所以,崇祯看着这件事情已经是瞒不住大家了。就把责任推卸给尚书陈新甲,说他是通敌叛国。

可是陈新甲觉得冤枉,就写了好多辩白的公文,引得朝臣尽知。结果崇祯一气之下,就把陈新甲给杀了。而随着陈新甲一死,就再也没有臣子愿意站出来主张议和了。由此,崇祯的议和政策也破灭了。

明朝本可以不用灭亡,却因一个书童的疏忽,结果不得不亡,呜呼哀

而皇太极在议和时间到来之后,见崇祯没有反应。于是又兵临城下,而李自成干脆一股脑儿地杀进了北京城。就这样,本来可以通过议和而不用灭亡的明朝,因为一个书童的疏忽,结果不得不灭亡,简直呜呼哀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