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人覺得《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才能很一般,你怎麼看?

犀利打工妹


聰明人,但更重要的是有天時地利人和!

從劉備三次去臥龍崗請他的過程來看,恐怕不是。這只是諸葛亮在吊劉備的胃口,其實他早就有想法去平定天下成就自己的一番作為與事業,但是他沒有門路去辦成這件事。劉備請他的時候,他是懷著一種激動的心情的。但他轉念一想,如果直接答應恐怕會受到劉備的輕視,從而他的才能不能發揮出來,於是他就用了這個辦法。後來,劉備招攬了他,果然對他的想法很重視,因此他也得以最好地發揮了自己。

他二十四歲從南陽臥龍崗去幫助劉備,到五十四歲死在了征戰的路上,他的一生不得不說是非常輝煌的。但事實上,我們內心所感受到的他的形象是已經被文學昇華過的一個十分藝術性的形象。

但歷史上真正地諸葛亮的形象遠遠沒有這樣的程度。我們如果從大的角度去看,諸葛亮六次對魏國的打擊,對蜀國的傷害是非常大的,蜀國的人口也因此銳減。而三國演義裡的許多故事其實大都是虛構的。劉備剛從劉璋手裡把益州奪走的時候,蜀國有一百萬戶人口,而到了蜀國末年,人口銳減到幾十萬戶。劉璋在的時候對當地採取的是比較寬厚的策略去治理,但諸葛亮在幫助劉備奪取益州後,他提出要加強對當地的法律強制管理,當地是得到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但是民眾的生活卻也因此受到了打擊,但總的來說,這個政策是非常符合當時的國計民生的。

如果非要把劉備比作劉邦,那麼諸葛亮只能等同於蕭何,而絕對不是張良。事實上,他在用人上是一個極其大的弱點。如果他能知人善任,把馬謖放到適合他的位子上,那麼那場戰爭的勝利的幾率應該是非常大的。如果是這樣,魏國恐怕就會受到重大打擊從此再也起不來了,然後蜀國派大軍北進,天下被一統也並非不可能。

但是錯就錯在,在錯的時間,他把對的人放到了錯的地方,這就不可能不導致悲劇的發生。馬謖擅長做一個軍隊裡的參謀,他絕對不是一個好的去辦事的人,讓他守街亭,這場戰爭的勝敗已經有了分曉。

如果諸葛亮能夠學會更好地用人,他同樣也不會讓自己變得那麼勞累。後來司馬懿打聽到了他每天的飲食量就判斷他時日不多,如果他有幾個得力的助手放在了合適的地方,他就有精力去做更多的謀劃。


阿B的綠豆


《三國演義》是世界名著,諸葛亮是其中的一個耀眼明星,這部書裡如果缺少了諸葛亮,一定不會成為名著。諸葛亮的才能在演義裡描寫成一個神,怎麼可以認為諸葛亮才能一般呢?

一、諸葛亮坐知天下事

古人講: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可是古時候信息並不發達,完全靠書信來傳遞信息,那時交通工具最常用的就是馬。若是千兒八百公里,這馬也得跑上十來天。若是在今天微信分分鐘就能把信息傳達到。想象一下一千多年前要蒐集情報是何等困難,可是諸葛亮也沒有專門的情報機構,那麼他對天下事為什麼那麼清楚?。諸葛亮的情報來源主要來自於他的朋友和他的家族,因為諸葛亮一家都是嫁的或娶得的是名門子女,這些家庭都是當地的厲害角色,自然信息也就傳播得快,諸葛亮也就比旁人更能得到完整的信息。

但信息有了,這只是一堆原材料,梳理工作也是需要大量精力的,怎麼從一大堆紛繁的信息中準確分辨出有用的材料為自己有用,打造出一件象樣的產品,這就要看一個人的分析能力。再通過這些有用的材料把它們組織成一幅隆中對戰略,這個就更需要本身的推斷和決策水平。這都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諸葛亮做到了,隆中對流傳千古,自然有它的內在道理。有人說諸葛亮是抄襲魯肅的,我不贊同這樣的觀點。因為魯肅的對策上沒有提到三分天下,只是對江東的未來出路做了謀劃,所以不能與諸葛亮隆中對相提並論。三國時期群賢比出,為何只有諸葛亮能作出流芳千古的這一戰略構想,不能不說諸葛的才華確實高於許多人。所以他能坐知天下事。

二、諸葛亮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未出山前,諸葛亮一半躬耕,一半讀書。他讀書不是讀死書,而是注重對現實世界的瞭解,對人情事態的掌握。他讀的書並不全是四書五經,而是多方面內容的書,有兵要、有木作機械類、還有天文、地理類,他還注重對實際技能的掌握,使他與其它的讀書人有著本質的不同,諸葛亮發明的風車,以及後來的木牛馬車都說明諸葛亮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在東吳智鬥群儒時,也顯示出他的博學多才。有人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說諸葛亮並沒有打過仗,為何一出山就連打兩個勝仗。這並不是說諸葛亮有多神,其實他的功夫都用在了平時,他每到一地都會先行調查研究一番。在火燒博望坡時,他和劉備騎馬把預設戰場看了一個遍,這才定下作戰方案,可見諸葛亮平時就懂得實際情況的重要性。那麼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平時也一定注重對不同地區實際情況的瞭解,並做到了熟於心,所以用時方能得心應手。否則,難以理解為何一出山就身手不凡,準確無誤。當年林彪打仗就是把地圖看得爛熟於心。

三、諸葛亮天生聰明蓋世

現代醫學認為,人的聰明主要來自於遺傳,後天的學習可以提升技能,諸葛亮天生就有一個好腦袋。他讀書只讀大略,不象大部分人讀書精細,如果沒有聰明的大腦,讀大略就能知道書中的內容,且掌握其要點,這完全是不可能的。諸葛亮所使用的計謀完全沒有先例,都是他根據不同情況創造出來的,為何其它人想不出來,而只有他能想出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大腦裡裝載有大量的信息,然後把它們在關鍵時候調用出來,試想一個大腦不夠聰明的人怎麼可能做到?人與人之間是有先天差距的,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然同樣一件事,同樣的條件,有的人就能做好,有的人就做不好呢?

四、每個人都有失誤的時候

無論是人還是神,都會有考慮不全的時候,一個人僅憑一雙眼,一個大腦瞭解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總是有一定限度的。人同時又是肉體凡胎,有勞累的時候,大腦也是有一定體力的,稱之為腦力,人的腦力不是沒有限度的,不能無休止使用。另外身體的狀況也決定腦力使用的狀況。身累必然腦累,這是不以人意志能強求的。所以,無論什麼人都不可能永遠做到不錯。諸葛亮亦是如此。


金全有


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發明家、書法家,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全才人物之一。

諸葛亮能成為家喻戶曉,口碑非常好的人物和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分不開的。似乎可以這樣說很多人就是通過閱讀《三國演義》知道、瞭解、佩服、敬仰諸葛亮的。

羅貫中寫的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是古典名著小說,該書以大量史實為基礎,有人稱之為“七分真實,三分虛構。”該書釆用“尊劉抑曹”觀點來進行創作,對劉備、諸葛亮釆用讚頌觀點,為諸葛亮增加虛構了“草船借箭”、“空城計”等情節。閱讀此書感覺了諸葛亮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神機妙算,算無遺策的近乎神話的才能。


大白白野


諸葛亮才能一般?不,他很厲害,不過在三國鼎立時期,孔明先生還達不到後世所說的“三國第一人”、“智者的化身“等言語。

三國時期,三家分天下,哪家身邊不是謀士、軍師、武將甚多,像諸葛亮一般能文、能武、有計謀的人用多如牛毛來形容肯定多了,但絕對不算少,諸葛亮在其中厲害嗎?肯定厲害,畢竟劉備能有後來的成就他功不可沒,“隆中對“,防孫權,拒曹操,安蜀漢,才智非凡,忠心耿耿。但曹、孫二人身邊的魯肅、周瑜、郭嘉等人才能不下於諸葛亮,魯肅在建安五年就已經提出過三分天下的想法,不過當時劉備的位置是劉璋,之後又促成赤壁之戰;周瑜在孫策在世之時輔佐孫策,多次立功,在孫策身死,江東大族蠢蠢欲動之際助孫權坐穩江東;至於郭嘉,曹操打敗袁紹,攻克北方,郭嘉貢獻最大,他對人和戰都有著超乎尋常的洞察力,只可惜郭嘉和周瑜一樣,都是英年早逝,但從二人早期的表現可以看出,他們的才能不亞於諸葛亮。

諸葛亮為什麼能有那麼大的名氣,主要是中上的實力、上上的營銷手段和遇到劉備。

三國時期,能力不錯的謀士,首先都會選擇最厲害的主子去跟隨,而且還要主子有前途,因為謀士可是“薄情”得很,郭嘉最先擇主袁紹,但看出袁紹不行,就打算離開,離開之際還想拉兩個人走,還有許攸,在袁紹那受了氣,轉頭投奔了曹操,還把袁紹給賣了,所以諸葛亮當初具有實力,又把自己包裝成世外高人,最開始應該是想選擇曹操,不過

曹操當時手下不缺人,諸葛亮過去了那叫錦上添花,劉備這邊不一樣,劉備是缺人、缺財、缺地盤,尤其是缺人,諸葛亮過去可是雪中送炭,雪中送炭和錦上添花,哪個更值得選擇,自然是不言而喻。到了劉備身邊,劉備自然將他奉為超級座上賓,有了掏心掏肺的主子,就有了足夠的權力和地方去大展手腳,所以才有了後世有“經天緯地之才,鬼神不測之機”的評價。

如果排位,諸葛亮在三國時期的地位應屬於金字塔第二層,第二層人雖說不多,但也絕對超過一手之數,至於頂層是誰,那就看以後我們還能發掘出多少歷史風雲了。


遠慕長生


史說、書說、《劇》說、傳說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有廟為證。我老翁再加兩個皮匠(並非臭的)也難抵孔明先賢也!(本人認識字少,不求爭辯)


遊俠8666


諸葛亮可謂是《三國演義》當中最光輝的人物之一,本著跟歷史上三分真七分假的設定來看,諸葛亮此人可以稱神。而作為一個文學形象,他的形象也可謂是與日月爭輝,幾乎沒有缺點;同時,縱觀他的一生,雖然取得的輝煌無數,但漢室不復,他含恨而死,讓人慨嘆,可見他還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首先,諸葛亮性格中最大的特點是忠誠,三國當中智者可謂數不勝數,但是忠誠如諸葛亮的卻少之又少。對於他來說,劉備的三顧茅廬是屬於有知遇之恩,所以當他出山的時候其實就是貢獻忠誠的。但是他的忠誠度達到最高點應該是託孤事件,劉備當時一番肺腑之言讓他動容,尤其是那句,“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書中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當然有很多人對劉備此舉有其他說法,有說他是為了試探諸葛,也有說他只是在死前想為兒子爭取最大的忠誠收買人心。但無論他的用意是否單純,諸葛亮此時的忠誠已經達到了極致,終其一生不曾食言,這就是“鞠躬盡瘁”。其次,諸葛亮是一個極其智慧的人,作為軍師,歷史上的他已經是非常值得稱道,而《三國演義》其書更是進一步神化了他的形象。空城計、草船借箭等事件、製造木牛流馬等,尤其在空城計這一事件當中,不僅體現了他的智慧,在作者緊張刺激的描寫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大軍事家臨危不懼、泰山崩於前面不改色的形象。他的智慧甚至連已經死掉的自己都不放過,他知道自己一旦死亡對於己方是重大打擊,因此又設一記,讓自己給了司馬懿最後一擊。真真是做到了“死而後已”。最後,我覺得諸葛亮還有一個很大的優點,一般博覽群書的人往往容易迂腐,或者是堅守正人君子那一套,有時候往往錯過時機。而諸葛亮則不同,他其實是一個非常狡黠的人,對於他來說能達成的計謀才是有用的,比如三氣周瑜,他讓士兵戳周瑜的話可謂是真紮了心了,他深知周瑜這個人好面子卻偏偏這樣說,這就是傳說中的“戳人肺管子”。但是他並沒有做錯,兩軍對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只能說諸葛亮是真智者。當然,除此之外,諸葛亮這個人還有很多其他的優點,比如他不僅知人善任,當任用的人犯了錯他也能糾錯,所以即便是再不忍心他也能揮淚斬馬謖。從原著來看,諸葛亮此人確可以封神,只可惜,他殫精竭慮夙興夜寐,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最後卻只終難逃過含恨而死。這不能說他做得不夠,恰恰相反,他已經做了所有他能做的,一切只是因為歷史的車輪滾滾駛過,而他沒有站在註定勝利的那一方。所以,他是一個極其具有光輝性和悲劇性的人物。


青山舊時雨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特別是幾次電視版《三國演義》放映之後,“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空城計”甚至“死諸葛氣跑活司馬”等等故事讓人們津津樂道,婦孺皆知,諸葛亮成了一個無所不能,無所不通,上通神坻,地上全知,計無遺策,神機妙算的“神”。

歷史上的諸葛亮真的這樣“神”麼?諸葛亮年輕時自比“管仲”,從加入劉備集團到蜀漢的偏安,諸葛孔明其實就是個凡夫俗子,無半點“神”算。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經過大浪淘沙,大部分諸侯都灰飛煙滅,只剩下了曹操、孫權、劉表、劉璋、劉備等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一統中原,孫氏父子兄弟勵精圖治佔有了江東,劉備來到荊州投奔劉表,諸葛亮當時從琅琊遷居荊州,隱居在隆中,卻時刻關心天下大事,和荊州及至江南名士交好,想擇良木而棲。劉備在水鏡先生指點下,得知“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才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孔明先生人生唯一濃墨重彩的《隆中對》就出臺了,幫劉備找到了人生方向。可惜的是劉備卻不知道孔明先生三分天下的戰略思想,只不過是借用魯肅的,孔明只不過貼了個自己的商標。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劉表死後,曹操親率大軍南下荊州。劉琮束手投降,孔明無半點良策,後在魯肅的力促下,孫、劉兩家結成了聯盟,周瑜在赤壁擊敗了曹操。所謂的“借東風”“草船借箭”在歷史上根本就是子虛烏有。在劉備以後的事業進程中,孔明一直是個二流角色,劉備取益州是龐統在輔佐,佔領西川之後劉備倚重的是法正、劉巴。公元219年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任命許靖為太傅,法正為尚書令,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算上文臣武將諸葛排名十一位。試問一個經天緯地之才,從荊州到益州一路跟隨,排名這麼靠後,難道劉備眼瞎?毫無疑問不是的。

“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可謂婦孺皆知,這句話還有後半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子初就是劉巴,劉巴在劉備平定蜀中的過程中盡心盡力,讓益州呈現一片繁榮景象。孝直是指法正,在劉備進功漢中,法正奇謀百出,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後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法正去世後,劉備連哭數日,被追諡為翼侯,是劉備唯一加封的,連關羽死了,都沒有。法正是劉備奪取益州的最大功臣,是劉備最為倚重的人才。法正死後,劉巴接任尚書令。

劉備當年三顧茅廬,把諸葛亮請出山,對孔明非常看重,關張不爽,備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可實際上隨著事業的壯大孔明被邊緣化。特別是關羽被殺後,他們二人的軍事策略已經分道揚鑣。“三分天下”的設想是建立在擁有荊、益的基礎上的,現在荊州丟了,三分天下計劃也就失去了意義。當時劉備經過二年的軍事準備,認為應該直取東吳,形成二分天下之勢。即使兵敗彌留之際,劉備想起了諸葛亮,進行託孤,也只把內政大權交接孔明,對外軍事大權交給了李嚴。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劉備不但不“言聽計從”。也只認定諸葛亮只是個內政幫手,從後面的發展來看,劉備是非常有識人之明的。只不過他沒想到一介武夫的李嚴玩政治怎麼可能是諸葛亮的對手,過不了多久,二個託孤大臣就變成一個了。

劉備臨終前叮囑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然而事實上,諸葛亮事無鉅細大權獨攬,北伐前夕,諸葛亮依舊把22歲的劉禪當作孩子,特派心腹“監管”,“後主益嚴憚之”。諸葛亮違背了劉備輔政的囑託,行的是代政,架空了劉禪,完全違反了君臣之義。他為什麼這樣做?“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從這幾句話可以看出來:一個是他自己,另一個是劉備。要報答劉備的知遇知恩,沒回報心裡就難受。至於什麼劉禪,還是別的人,根本沒在考慮之內,終其一生,諸葛亮也在努力完成這個“小我”,完全沒有半點國家大義。

在諸葛亮人生的後半期,急於北伐,六出祁山,都無功而返。不是他笨,非要拿雞蛋碰石頭,“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不過都是為了那個“小我”,報知遇之恩。但打仗是打綜合國力,他這樣窮兵黷武、空耗國力、勞民傷財,造成了百業蕭條、民有菜色。《三國志》這樣評價諸葛亮:“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大意是肯定了諸葛亮在處理內政、發展生產的能力,但在軍事上卻是一大庸才。

諸葛亮殫精竭慮地輔佐劉備和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嘔心瀝血,諸葛亮也因此成了忠臣的標誌,為之後歷代的統治者所推崇。客觀上諸葛亮的形象在弘揚忠君愛國思想方面,無疑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寧靜致遠,淡泊明志。” 這十六個熠熠生輝、光芒四射的字。就是諸葛亮留給後世的永恆的財富!

“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八個字也絕對是諸葛亮一生最真實的寫照。

但以辯證的思想看,任何一個歷史人物都有其正反二面,諸葛亮也不能例外。







我欲隨波不逐流


不知從哪看出來一般,我只記得書中多次提到“軍師真乃神人也”


誰倒騎驢來著


首先,諸葛亮一生戰績“:“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裡,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這是人們從《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畢生心血,給予的總結。

其次,現實生活中,諸葛亮當然沒有小說中寫的這麼神,像“空城計”“草船借箭”等事件都不一定存在,不過人心向蜀,人們自然稱頌諸葛亮。諸葛亮“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大無畏精神確實也值得人們讚揚!

最後,諸葛亮的治國之道很厲害,統軍能力要差一點,事必躬親也是最致命的弱點,真是操碎心了。在那時候,諸葛亮這號人物象徵著正義,象徵著忠君愛國。三國之後,君王為了讓群臣效仿諸葛亮的忠心耿耿,自然要異常美化諸葛亮,因為國家需要楷模,國家需要榜樣!


心靈飛揚漫天飛


作為戰爭指揮官之一

第一,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軍械、裝具。研製了一發十矢連弩和適應山區運輸的木牛流馬等作戰工具。並改進鋼刀,增強了蜀軍戰鬥力。好兵法,推演陣法作“八陣圖”,為後世傳揚。

第二,在治軍方面,諸葛亮重視部隊的節制和訓練,主張以法治軍,講究為將之道。

第三,作戰時,諸葛亮用兵力主審時度勢,謹慎從事;每戰力求速決;重視後勤,常年派官兵千餘整修都江堰,確保軍糧生產;每次退卻時都十分慎重,採取在山地設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動,保證安全。

第四,戰略上,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對》對當時形式的分析可謂高瞻遠矚;而且善觀大勢,始終堅持聯吳抗曹,致蜀漢得與魏、吳鼎立。

唯一幾點不足之處

第一,用人上的失誤。首先是讓關羽鎮守荊州,關羽性格高傲,剛而自矜,有勇無謀。關羽失荊州,使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兩路出兵北伐的設想變空,並使蜀國在今後的戰爭中始終處於背動地位。其次是用馬謖守街亭,馬謖自幼熟讀兵法,好論軍計,甚為諸葛亮所器重。但劉備覺得馬謖言過其實,臨終時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諸葛亮卻不以為然,還經常同他談論兵法,有時通宵達旦。喪失街亭,使諸葛亮的主力側翼受威脅,整個作戰計劃遭到破壞,被迫撤軍。

第二,對於人才的限制。諸葛亮輔政後,事無鉅細,都要親自過問,這看上去很令人欽佩,但無意中卻限制了人才的發展。經如任免一個縣官的小事,諸葛亮也要親自處理;軍中“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結果諸葛亮死後,蜀國人才青黃不接,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

第三,用兵上的失誤。“諸葛一生唯謹慎”,用兵謹慎,這是諸葛亮的優點,也是他的缺點。用兵應以慎為主,以奇為輔。奇正並用,並能建大功。時魏延曾提出自率萬人,偷襲潼關,諸葛亮認為此舉草率,未同意。後鄧艾滅蜀,正是用偷襲之策。司馬懿在給其弟司馬孚來的信中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晉書·宣帝紀》)。此話雖有誇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實。

後人特別推崇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神機妙算,將其視為智慧化身。小說《三國演義》更是將其神化,其情節更是廣佈人口。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其評價如下: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在現代社會中絕對是老闆的第一好員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