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大的官僚機構是導致北宋“積貧積弱”的根源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拐點,在這個時期裡,古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都發生了顯著的改變。中學歷史教科書認為君主專制的強化要始於宋朝,經濟重心的南移則定於宋朝,而封建禮教的成熟也發生在宋朝。可以說,宋朝時期所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影響了中國往後一千多年的歷史。因此,要讀懂中國的歷史,始終繞不開宋朝。

然而,宋朝的歷史卻充滿著矛盾,並不容易弄懂。單就北宋而言,就有許多難以解釋的問題。例如,宋朝的人口遠邁漢唐,但為什麼疆域卻如此狹小,沒有對外擴張的能力?宋朝的中央牢牢控制著軍權,但是在統一指揮之下,部隊出征與作戰的效率卻為何那麼差?宋朝人篤信封建禮教,復興古代的儒學,顯得思想保守,但為什麼作為科技創新的成果,四大發明裡竟有三個出現在宋朝?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就連歷史教科書在講到宋朝時,也似乎存在在一種矛盾:一方面,宋朝“積貧積弱”,對外屈辱、對內腐敗;另一方面又說“兩宋商業經濟空前繁榮”,海外貿易悄然興起,簡直是一副太平盛世的畫像。

龐大的官僚機構是導致北宋“積貧積弱”的根源

宋朝“民富而國窮”

那麼為什麼經濟繁榮的北宋卻被稱為“積貧積弱”呢?這種說法是否自相矛盾?其實,我們只要理順思維,問題也就不難理解。所謂的經濟繁榮是就整個社會而言,而所謂的“積貧”則是針對北宋政府來說的。社會經濟繁榮為北宋政府帶來了豐厚的財政收入,但“三冗”問題的困擾,卻使北宋政府常年入不敷出,財政近乎枯竭。因此,可以說繁榮是社會,“積貧”的是政府。主體不一樣,所以說法並不矛盾。

北宋官員俸祿之豐厚

在古代社會的經濟結構裡,官員的俸祿是國家財政支出的重大項目。相比其他朝代來說,在北宋當官,福利與待遇是相當優越的。

唐朝在鼎盛時發放給百官的俸祿以穀物、布帛為主,中期施行兩稅法之後,才開始以錢幣的形式來發工資。但隨著國家走向衰敗,實際發放到官員手中的俸祿變得越來越少,至天祐年間,實際發放的工資只有規定的半數。北宋建立後,不僅給足了俸祿錢數,而且還輔以實物。《宋史·職官志》記載了北宋官員的俸祿情況,其中職位最高的宰相及樞密使,月俸三百千錢,春冬兩季賜綾二十匹,絹三十匹,綿百兩,另有職田等名目的福利,不一而足。普通官員的工資一般以“

俸錢祿米”的形式來發放,從宋太祖到宋仁宗時期,數量一直在增長;王安石變法後,雖有裁減,但到了蔡京黨當國的時候,又添加了食料等名目的俸錢,使官員的實際工資漲了一倍。

北宋官員的工資以俸錢、職錢為主,此外還有其他福利。如外任的官員都有隨身服侍的從人、佐吏,這些人的日常費用也由財政來報銷,稱為傔人餐錢。出差的官員還能夠領取“公用錢”,以飼馬芻粟、米麵羊口等名目出現,實際收入不低於日常的俸祿。

對於退休的官員來說,待遇也非常可觀。宋真宗時期,宰相王旦年老請辭退休,真宗便授予他一個“玉清昭應宮使”的虛職,掛名在戶部,然後每月繼續領取當宰相時的半數俸祿;之後,只要有大臣退休,便都掛上宮使的職位,以此名義來繼續向戶部領取原官的半數俸祿。當時就出現了景靈宮、會靈觀、祥源觀等處。一邊花錢修築宮殿祠廟,一邊又給退休官員發放優厚的退休金,日久天長,財政也就吃不消了。

龐大的官僚機構是導致北宋“積貧積弱”的根源

宋朝官員俸祿豐厚,加重財政負擔

北宋朝廷恩萌賞賜非常闊綽

要問哪個朝代對文官最好,恐怕非宋朝莫屬了。“與士大夫治天下”是宋朝的一個基本原則,趙家的祖制規定“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這都體現了朝廷對文官的愛護。

宋朝不僅給予官員本人豐厚的待遇,並且還推恩到他的家人子女,而且恩萌幾乎達到了濫用的地步。宋制規定太師及開封儀同三司的官員可以萌及子孫,就連異姓親戚甚至是家中的門客都能沾到光。由此可見,當時真可謂是一人入仕,子孫親族俱可得官。官做得越大,則身邊雞犬升天的人就會越多,誇張的是,就連家中的門客、醫士等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也能夠享受恩萌。例如曹彬死後,他的親族裡有二十餘人被加官;李繼隆歸順宋朝,不僅兒子加官,手下的幾十個門客全被朝廷錄用。相對於前朝來說,宋朝的恩萌已經過於氾濫了

據說在宋朝中葉,每當新皇帝登基時,堅司郡守們只要派自己的親屬入京獻禮慶賀,便能夠得到朝廷賞賜的官爵。到宋神宗時期,迫於財政壓力,才不得不規定大臣中年過七十或者已經退休的,不再享受恩萌的待遇。

氾濫的恩萌會使國家產生越來越多的官員,這些人不是通過科舉考試而被錄用的真才實學者。他們屬於二代子女,因而成為國家的寄生蟲,徒勞添加財政負擔。另一方面,北宋朝廷的賞賜也非常大方,動輒賜錢萬貫、賞銀千兩。宰執大臣、國家功臣以及藩鎮大臣每年都能得到朝廷的大額賞賜,這意味著國家的財政不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而是“取之於民,用之於官”。相對於漢唐來說,宋朝在官員、貴族身上進行的財政支出過大了。

龐大的官僚機構是導致北宋“積貧積弱”的根源

宋朝“推恩”太過

北宋的冗官冗費達到了何種地步?

從宋朝的發展史來看,官員數量是越積越龐大。范仲淹在《答手詔條陳十事》中就解釋了“冗官”形成的原因,他說:

“自真宗皇帝以太平之樂,與臣下共慶,恩意漸廣。大兩省至知雜御史以上,每遇南郊並聖節,各奏一子充京官......兩省等官,既奏得子充京官,明異於庶僚,大示區別,復更每歲奏薦,積成冗官。”

認為北宋的“冗官”問題是從宋真宗時候形成的,原因就在於朝廷恩萌太濫,開了一個口子,使許多大臣的子女不需要通過科舉就可以謀得官職。單單在鹹平四年,朝廷就裁減了全國各級官吏十九萬五千餘人,可見當時官員人數的龐大。

除了恩萌氾濫之外,宋朝的官職也設置得很不合理,明明一個人能做的,卻要分為兩職,為的是互相制衡。當時有大臣就說在濟州府中,最初先有刺史、司戶,之後又增設了團練推官、通判、副使等多人,這些人不辦事實,日常的工作就是監督那些辦事實的人。

形成了一個人幹活,兩個人監工的荒唐現象。

國家每養活一個官員,就需要增加一筆財政支出。“冗官”越多,“冗費”就會越大。宋徽宗時期,大臣虞策上疏說,皇祐時(1049年-1054年)全國財政收入為三千九百萬,支出才佔三分之一;到了治平年間(1064年-1067年),收入漲到四千四百萬,因而支出降為五分之一;但是到了熙寧時期(1068年-1077年),收入雖然漲到五千六十萬,但支出費用卻全部耗盡了。由此可見,北宋的經濟總量一直在增長,而財政支出卻在熙寧前後暴增,導致入不敷出,究其原因就在於“冗費”已經積累到了不可控的地步。

龐大的官僚機構是導致北宋“積貧積弱”的根源

冗官始於真宗,成於仁宗,積重難返於熙寧

結語:“冗費”是北宋“積貧”的根源

北宋的人口總數已經遠遠超過了漢唐,擁有著巨大的人口紅利,所以國民生產總值自然也要比漢唐高。同時,北宋政府的規模也遠遠超過漢唐,由它所產生的財政支出更是後者所難以企及。在北宋中後期,龐大的財政支出已經超過了經濟發展的水平,而且增長速度也超過經濟的增速,因而陷入“積貧”的困境。

根據李約瑟的統計,唐朝鼎盛時只有91項水利工程,而是到了宋朝一下子就增加到496項。從這項數據的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出宋朝在基礎設施、惠民工程上投入了巨大的財政開支。這是公益方面,而在宮廷方面,國庫每三年有支出一筆龐大的郊祀費用,以供皇帝祭祀天地祖宗、修築宮殿以及賞賜臣僚之用。

宋朝的官員俸祿豐厚,卻又偏偏恩萌氾濫,沒有精兵簡政,所以國家要出許多錢來養一堆高薪的閒官。閒官的數量還越積越多,導致“冗官”出現,造成許多惡果。

早在開國的時候,宋太祖就曾想遷都關中,欲憑天險以去冗兵。但宋太宗不同意,於是太祖哀嘆說:“

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這個預言在北宋中葉的時候就已經實現了。當時就有官員廖剛上疏問:為什麼唐朝的劉晏只用了一千二百萬貫錢糧就能夠養活中原之兵,而且還綽綽有餘;如今宋朝費盡三千六百萬貫錢糧,卻還不足以供給川、陝一方的軍隊呢?原因就在於,川、陝有兵六萬八千四百四十九人,僅官員就有一千〇七人,宋制規定官員的俸祿是士兵的十倍。所以養一千〇七名官員,等於又添加了一萬〇七十名士兵,故而“冗員在官不在兵”。

因此,北宋經濟雖然繁榮,但國家卻出現了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每年都會產生一筆巨大的“冗費”,嚴重拖垮了財政。北宋“積貧”的原因就在於“冗費”的增長速度已經超過了經濟的增速,導致入不敷出。所以,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規律:當國家的財政支出超過經濟發展水平,並且支出的增速持續超過經濟的增速時,必然會造成“積貧”的困境,政治制度反過來制約了經濟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