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積貧積弱”,是一個燕雲十六州所能拯救的嗎?

宋朝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經濟富庶和文治粲然的朝代,例如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都生活在北宋時期。兩宋時期的國內生產總值佔到了當時世界上的一大半,北宋末年更是佔到了全球生產總值的80%以上,同時北宋的人口也超過了1億。

大宋的“積貧積弱”,是一個燕雲十六州所能拯救的嗎?

繁榮的宋朝

同樣也就是這個宋朝曾經兩次被北方崛起的少數民族政權所滅!公元1127年,北宋王朝被崛起於白山黑水的漁獵民族政權金國所滅;公元1279年,南宋王朝被崛起於大漠的遊牧民族政權大元朝所滅。

在談及兩宋滅亡以及兩宋時期處處被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壓制的原因時,一些人認為是北宋建國前就丟失了燕雲十六州,從此失去了對抗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的天然屏障。

那麼我們不禁就要聯想了:如果中原地區沒有丟失燕雲十六州或者北宋初期就收復了燕雲十六州,宋朝會不會成為像漢朝和唐朝一樣強大的帝國呢?

大宋的“積貧積弱”,是一個燕雲十六州所能拯救的嗎?

燕雲十六州地圖

小編個人認為即便宋朝沒有丟失燕雲十六州也不會成為像漢唐一樣的強大帝國!

一.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後,為了根本上解決五代十國以來混亂的局面,而採取了重文輕武的國策。

趙匡胤之所以會這麼做也是有其深遠的歷史淵源的。自安史之亂以來,武將掌權對國家穩定的危害逐漸顯現出來。無論是中晚唐的藩鎮割據,還是五代十國時期的軍閥混戰都將天下拖入了戰亂不斷,民不聊生的的深淵。

應該說趙匡胤此舉在當時是有著積極的歷史意義的,它至少保證了中原地區內部的穩定。凡事都有兩面性!重文輕武的國策極大的降低了內部動亂的根源,但是卻極大的削弱了民力和戰力,當面對外部威脅的時候就顯得捉襟見肘了。

大宋的“積貧積弱”,是一個燕雲十六州所能拯救的嗎?

趙匡胤黃袍加身

二.宋朝不如漢唐民風彪悍

或許宋太祖趙匡胤重文輕武的國策決定了宋朝的民風不如漢唐那樣彪悍,不如漢唐那樣有著積極進取的精神。

眾所周知,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最為富庶的朝代。它的經濟水平和規模可謂空前絕後,既非漢朝和唐朝可比,也非後世的元朝,明朝和清朝可比!

俗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我們也可以從相反的角度去理解,穿鞋的並不是真正的怕光腳的,而是穿鞋的覺得跟光腳的去拼命得不償失。

大宋的“積貧積弱”,是一個燕雲十六州所能拯救的嗎?

宋朝強大的經濟基礎也支撐起了中國古代歷史上規模最為龐大的一支軍隊,但是宋軍的戰鬥能力往往卻讓人大跌眼鏡。

擁有一兩百萬軍隊規模的宋軍不僅難以抵禦北方的遼軍,而且以絕對的優勢兵力攻打西夏也是一敗塗地。更甚至於北宋末年,由童貫率領的十五萬宋軍會被幾千殘敗的遼軍所擊潰。新興崛起的金國只用了六萬軍隊就攻破北宋的首都開封,俘虜了徽欽二帝以及一干皇室成員和文武大臣。

這樣的表現在漢朝和唐朝是不可想象的!無論是漢朝的班超投筆從戎,平定西域三十六國,還是唐朝的張巡劣勢兵力死守睢陽城,抵抗住了安祿山的十數萬叛軍。漢唐的尚武和堅韌精神都會讓宋朝那些拿錢買和平的投降派自愧不如!

大宋的“積貧積弱”,是一個燕雲十六州所能拯救的嗎?

三.燕雲十六州有防守優勢,宋朝卻不一定有進攻精神

客觀的來說,如果宋朝時燕雲十六州沒有丟失會對宋朝的防禦體系有很大的幫助。至少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的騎兵優勢不會發揮的淋漓盡致,而宋朝也不會喪失養馬之地,用步兵的血肉之軀在平原地帶去抵抗少數民族的騎兵部隊。

但是擁有燕雲十六州的宋朝一定會像漢朝和唐朝那樣極具進取精神的去開疆拓土嗎?

很顯然不會!即便軍力強大如漢朝和唐朝在對北方的匈奴和突厥政權作戰時,往往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就是佔領了北方的荒蕪之地,對於中原的農耕政權來說,也絕不是一筆劃算的經濟賬!

大宋的“積貧積弱”,是一個燕雲十六州所能拯救的嗎?

宋軍步兵抗敵

對於經濟富庶程度遠不如宋朝的漢朝和唐朝來說都是一筆不划算的買賣,不差錢的宋朝就更不幹了。能用錢來解決的問題為什麼還要以性命為代價來打仗呢?這才有了後來的宋遼檀淵之盟,實現了宋遼之間長達百年的和平。

宋朝君臣的理念就是自己的日子過得好好的,幹嘛要去打劫別人呢!遼國一開始也不這麼想,後來發現不用打仗也能從宋朝獲得源源不斷的錢財和物資,乾脆我們也不打仗了,經過百年的時間慢慢的遼國也變成穿鞋的了。

宋朝和遼國都成了穿鞋的了,就連比宋朝低一頭的西夏也慢慢變得有鞋穿了,這時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光腳的,它就是新興崛起的金國。結果兩個穿鞋的都被光腳的收拾了,而這個光腳的變得有鞋穿了之後,再次被另一個光腳的打得滿嘴找牙。類似的輪迴還會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不斷上演。

大宋的“積貧積弱”,是一個燕雲十六州所能拯救的嗎?

宋遼檀淵之盟

綜上所述,重文輕武的國策,萎靡不振的民風和富庶而缺乏進取精神的風氣決定了宋朝即便擁有燕雲十六州也不可能建立像漢唐那樣的強盛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