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即是陽光

“一米線”像鏡子,折射著人們的規則意識;也是尺子,丈量著個人的文明水平。“一米線”透射微光,照進日常,讓人們感受到希望。

3月的北京,暖了又冷,冷了又暖,一陣大風過後,便換了一種模樣。但無論如何,陽光總是一種希冀;明媚,亦成一種追尋。一米就夠了,只消能籠罩住潮溼了多時的身與心。

疫情當前,其實,我們身邊已經有了很多這樣的“一米”。它是各大火車站、寫字樓、醫療機構設置的“一米線”,也是商場、超市、個體小店地面上的黃色等待線。它透射進微光,照射進日常,讓人們感受到希望。

一米間,是平安健康的心境。對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的醫護工作者來說,密不透風的防護服是阻隔他們與病毒的堅實防線。而對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來說,這一米的距離就是精準隔離,既保證了經濟社會的運轉需求,又實現了疫情防抗的重要價值。所以,如果前面的人不小心退了一步,請你也自然地後退一步,讓距離永遠保持在一米。人人退後的一小步,積累起來就是走向春天的一大步。

一米間,是溝通彼此的路徑。我們常常說,距離產生美。這是美學上的一個嚴肅命題,也是生活中的一個微妙情趣。只是,正在經歷的疫情讓我們對“距離”有了更深的理解。相距一米,是對話的最佳默契;相距一米,是見面的最新姿勢。

文明出行一米距離,講衛生不扎堆;文明用餐一米距離,用公筷不靠近;文明排隊一米距離,守秩序不爭搶;文明辦公一米距離,少開會不聚集;文明生產一米距離,保安全不違規……現在每一個“一米”的相隔,都是為了此後更好的相聚。

其實,又何止這些“一米”。一支支醫療隊簽下馳援武漢的請戰書、“90後”列車長因村封路步行6個小時逆行而上、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志願服務的行列……當城市不再喧囂,當腳步被迫放慢,有一群人卻迎難而上,拉近了與“疫”線的距離。保障運輸不停的鐵路夫妻檔,在同一站臺相見卻不能相擁;奮戰在一線的火神山醫院護士,只能面向家的方向三鞠躬悼念去世的母親……當城市不再喧囂,當腳步被迫放慢,有一群人卻默默堅守、無私奉獻,拉開了與“家”的距離。這些或走近或隔遠的距離,都透射進微光。點點微光匯成希望,絲絲溫暖凝聚力量。

其實,這樣的“一米”又豈止在疫情當下。長期以來,在機場、車站、銀行、政務中心等公共服務場所,辦事窗口與排隊人群之間往往都設置了“一米”的間隔,這是平素生活的常在線。公共生活是由秩序構成的,沒有邊界也就沒有秩序,“一米”就是一種邊界。

“一米線”像一面鏡子,折射著人們的規則意識;也是一把尺子,丈量著個人的文明水平。只是,很遺憾,疫情之前,一些人選擇對“一米線”視而不見。車站售票窗口前人擠人、辦證中心櫃檯被多人包圍、醫院取藥窗口並排站著陌生人……漠視規則、不講文明的身影硬生生擠進“一米”之間,擋住了光的路徑。

有朋友發了一條朋友圈動態:“這場巨大的災難,代價很大,我們顯現出各種恐慌和不安,但這場災難是否也提醒了我們的自大和過錯,我們是不是病了很久而不自知?”是啊,漠視規則、不講文明就是其中一種病症。公共空間的規則日用而不覺,關鍵時刻更凸顯其意義。抗擊疫情之下,“一米線”的規則被重申、被重視。但這只是第一步,歸根結底要把規則要求化為每一個人的行為習慣。

疫情是對國家治理能力的大考,又何嘗不是對公眾規則意識、社會公共文明的大考。在這場突如其來的考試中,你我都是答卷人。“在那個新的世界裡,逃生倖存的人們,最終的救贖,是愛、責任和希望,是善、坦誠和成長。”付出更多行動,懂得敬畏規則、遵守規則,才是成長。

一米就夠了,透射進微光,照射進日常。要相信並堅信,讓這個世界變好的,是一群追光者。(牛 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