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魏忠贤,到底“忠”在哪里,“贤”在何处?

宦官在历史上名声一直都不怎么好,在明朝也出过几次宦官专权的局面,比如明英宗时期的王振,明武宗时期的刘瑾,还有明熹宗时期的魏忠贤。明朝中后期,皇帝偏爱使用宦官,这或许与明朝文官集团的崛起有关,文官对皇帝的制约越来越多,导致皇帝与文官集团矛盾也越来越多。

明朝宦官魏忠贤,到底“忠”在哪里,“贤”在何处?

皇帝当然不甘示弱,他们重用宦官,培养自己的心腹势力,并用宦官来制约文官。明朝皇帝还设立了一些独立于司法机构之外的特殊部门,比如锦衣卫,东厂等。本次要说的魏忠贤,他与东林党之间的斗争一直被反复提起,很多人把魏忠贤看作是明朝灭亡的祸根之一。但历史并非只有一面,魏忠贤也有“忠”和“贤”的一面,给大家讲一下魏忠贤专权之前的情况,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明朝皇帝这么喜欢使用宦官了。

魏忠贤刚净身入宫之后,并没有得到重用,只是负责在宫里做倒马桶的活。他既不会读书识字,也没什么背景关系,所以他在宫里熬了将近三十年,还是个普普通通的太监。但魏忠贤有个优点,就是对自己的上司特别忠诚,他把所有忠诚都用在了皇帝一个人身上,这就是他“忠”的所在。

魏忠贤刚进宫的时候还叫李进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派去服侍朱常洛的妃子王氏,王氏生了个皇长孙叫朱由校,就是日后的明熹宗。早年魏忠贤服侍朱由校的时候,这位皇长孙并不受宫里人待见,因为他爹朱常洛都不受万历皇帝的喜欢,万历皇帝一直想废了朱常洛的太子之位,而立三子朱常洵为太子,只是被大臣们一直阻挠而作罢。

明朝宦官魏忠贤,到底“忠”在哪里,“贤”在何处?

所以对于那些精明的太监和宫女来说,他们也并不愿意与朱由校接触太多,因为觉得在他那里无利可图。但魏忠贤就不一样,他对朱由校恭恭敬敬,一丝不苟。由于万历皇帝从来没有关心过孙子朱由校的学习问题,导致朱由校一直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他从小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跟太监宫女们一起玩耍。魏忠贤教朱由校骑马射箭,在朱由校做木匠活的时候,魏忠贤也是他的得力助手。朱由校喜欢什么玩具,魏忠贤都会倾其所有给他找来。魏忠贤还会拉着朱由校的小手,给他讲宫外的奇闻趣事。在朱由校从小遭到所有人冷眼时,魏忠贤总会无条件地支持他,安慰他。长年累月的生活在一起,魏忠贤和朱由校这一老一少,他们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主仆,甚至宛如家人一般。

明朝宦官魏忠贤,到底“忠”在哪里,“贤”在何处?

朱由校

魏忠贤是幸运的,在他进宫熬到五十二岁的时候,他的人生出现了重大转折,这一年是万历四十八年,万历皇帝驾崩了,太子朱常洛登基,成了明光宗。而与此同时,皇长孙朱由校顺利成为太子,那可就是未来的皇帝了,与朱由校最亲近的太监和宫女们地位也瞬间提高不少,魏忠贤也是其中之一,他还没来得及高兴,一个更大的消息又传了出来,朱常洛登基仅一个月就驾崩了,朱由校成了新天子。幸福来得太突然,让魏忠贤一时反应不过来。

他并没有被幸福冲昏了头脑,之后魏忠贤又巴结上了朱由校的奶妈客氏,他顺利成为了皇帝最信任的太监,从此走上了飞黄腾达的道路。魏忠贤不会读书识字,却被任命为司礼监秉笔,代替皇帝批改奏折,他站在了帝国的最高处,责任感也油然而生。除了忠于皇帝之外,他还希望自己是一个贤臣,而且他也自认为是一个贤臣,但他的“贤”在外人看来,却成了“奸”。

这并非魏忠贤的本意,魏忠贤对工作还是挺认真负责的,他每天早上起床就开始让别人念公文给他听,经常是一整天都在工作,他的想法是把大明朝治理好,但无奈他确实没有什么政治才能,也缺乏基本的文化素养,所以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往往缺乏经验。

明朝宦官魏忠贤,到底“忠”在哪里,“贤”在何处?

比如有一次礼部的官员李恒茂,在一份奏折中写了一句“曹尔桢整兵山东”的话,这被魏忠贤惊喜地发现了破绽,因为曹尔桢前不久刚刚当上了山西巡抚,说他整兵山东无疑是错误的。魏忠贤为自己的“细心”深感自豪,他要求李恒茂承认自己在奏折中用词不当的错误,但李茂恒偏偏不肯,他觉得自己说的没错,还向魏忠贤辩解说曹尔桢虽然调任山西巡抚,但他还未正式到山西任职,说他“整兵山东”也符合惯例。魏忠贤只是想表现一下自己的细心,李恒茂的话明显让魏忠贤下不了台,气急之下他就把李恒茂以“不恭”的罪名给革职了。一个小误会就将官员革职,这样的做法确实欠考虑。

魏忠贤没有什么大政绩,为了表现他的“贤能”,他就专注于处理所有的小事,魏忠贤很擅长运用特务机构来监视官员和百姓,目的无非就是为了防止外人说皇帝或者自己的坏话。比如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四个人在家中聚会喝酒,其中一个人趁着酒劲就开始大骂魏忠贤,另外三人因有所忌惮而并未参与讨论。这时候,突然东厂的特务就破门而入,直接将四人全部抓走。这四人里面骂魏忠贤的人被处以死刑,而其他三人因没有附和,反而受到了奖赏。魏忠贤执着于处理这样的“小事情”,其实从侧面也反映出他对处理“大事情”的力不从心。

所以,完全把魏忠贤定义为奸臣也并不太准确,他并不是东林党口中一心想祸乱朝纲的人,他想让明朝更好,只是用错了方法。

明朝宦官魏忠贤,到底“忠”在哪里,“贤”在何处?

魏忠贤

其实,作为皇帝的个人意志工具来说,把魏忠贤的所作所为定义成忠君也是可以的,在天启七年,朱由检突然身患重病,六十岁的魏忠贤又显示出了他老仆的本色,他在皇帝病榻前日夜守候,照顾皇帝的起居。他想出了一切可能的办法来给皇帝治病,找巫师,贴金色的寿字,用喜庆来驱赶病魔等。在皇帝看来,这无疑是一个忠臣应有的表现。但魏忠贤的“忠”和“贤”所对的范围太小,仅仅只有皇帝一个人,他所做的事难免会有失公正,这也是世人对他评价不高的重要原因。

欢迎阅读文化历史那些事的原创文章,大家有什么想共同讨论的,请在下方留言或私信,一起分享阅读乐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