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電、燃時代,為什麼有些農民依然眷戀柴火灶做飯?

都勻貓頭鷹


我是生活在農村數十載的農民,我告訴你為什麼?一,為環保,為子孫後代健康成長。農作物種植產生大量桔杆,桔杆與糧食比例基本是1:1。試想,全國每年產生多少桔杆?如果按照某些指鹿為馬的人的想法,桔杆還田,任其在農田自由腐爛,如些巨量桔杆腐爛必定嚴重汙染水源,若干年後,我們子孫後代恐再無飲用水了。(指鹿為馬的人認為有純淨水,有淨水器)。二,變廢為寶,節省能源。農民用土灶,可以消化農作物種植而產生的大量廢棄物——桔杆。大家都知道,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屬不可再發資源。全國3億農村家庭,每年僅用桔杆生火做飯、燒炕取暖為子孫後代節約多少資源?(當然,指鹿為馬的人會說用土灶汙染環境。請問,中國數千年來刀耕火種時期天為什麼那麼藍?水為何那麼清。今天燒天然氣的城市天為何沒有燒土灶的農村藍?)。三,改良土壤,防止病蟲災。燒土灶產生的草木灰是優質有機肥料,還可以蓬鬆土壤,敵抗病蟲災。(我們農民自己種的豆角、黃瓜等蔬菜生蟲子,我們都不打農藥,把草木灰撒菜葉上,就相當殺蟲濟)。


竹氏文化研究院


現在你在農村裡面還使用燒火做飯,我想這種現象應該是比較少的,要麼是在一些偏遠的山區,要麼是極少數一部分人。

要知道現在在農村裡面用電用燃氣天然氣是一個非常方便的事情。所以如果還在使用,要麼就是非常少數一部分人,要麼就是偏遠的地區,交通不方便,經濟發展比較緩慢的地方

做出來的飯不一樣。

其實燒火做飯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它的原因,認為有可能是貧窮引起的,其實說實在的燒火,做出來的飯和用電用煤氣煮出來的飯,他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所以基於這個問題來看,我們覺得應該有些人是懷念或者說有這個時間有這個功夫慢慢煮飯,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想法。

做出來的飯菜確實是不一樣的,如果大家不相信可以去嘗試一下,不過很多人都不會用燒火做飯的方法了。

有足夠的柴火。

這個應該是在農村比較靠近山的地方。靠近山上山砍柴,上山收集柴火比較容易,所以他們有時間的時候都會去收集柴火。

在農村裡面確切的來說收集財富是農民最為常見的一個勞動,畢竟他的勞動力不算很大,但是使得家庭裡面減少這個開支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做法。

所以有的人呢就上山砍柴這種情況呢,燒火做飯是為了節約和減少家庭的開支成本。

沒有相對應的設施設備。

有人說用電做飯用煤氣做飯,確實現在在農村裡面大部分人都用這樣的方法來做飯了。

但是你要知道比較偏遠的地區裡面能夠點得上電燈已經很不錯了,因為很多地方由於太遠電壓不夠,所以導致於這個農村裡面的農民用不上電和用不上煤氣,只能夠上山砍柴來燒火做飯。

V所以每個地方的經濟狀況是不一樣的,這個問題不能夠一概而論,也不能夠以偏概全,我們得客觀公正的看待這個問題,深藏所表現出來的含義。


農人莫小道


眷戀柴火灶做飯的原因,主要還是柴火灶的火候比較穩定,說到火候,柴火在燃燒的過程中釋放的溫度不像電灶那樣的猛烈。再就是用燒柴火炒菜做飯同樣的做法,在柴火灶上做出來的飯菜要比電灶,煤氣灶,做出來的飯菜好吃的多,口感上一個字、香。

你會發現,在柴火灶上,煎一分鐘五花肉,先香又金黃。要是同樣同時在電灶或者煤氣灶上煎一分鐘五花肉,或許你會看到和聞見五花肉會冒青煙,有股糊味兒,都說這是燒焦了。電灶和燃氣灶炒菜做飯火候不好掌握。

直到現在,農民依然延續用柴火灶做飯燒菜,有些地方有很多的柴火拿來利用,燒柴做飯,也是為了節約煤電,更是一種傳統的延續和習慣。

柴火灶,燃剩的餘火,可以用來悶飯,燜肉,餘火,能將飯菜入味兒,不流失營養,所以含進嘴裡的飯菜,吃的很香。電灶或者燃氣灶做飯炒菜速度比較快,不太入味兒,也許是電灶燃氣灶沒有餘火,只有即開即關的方便。

我是晁京泉,山東泰安,2020年3月20號,泰安晴。


耕買賣


我家以前就是農村的,沒有搬遷之前,家裡就是燒土灶的,至今我都很懷念燒柴的日子,那段時光承載了太多太多,有母親忙碌的身影,有我們從小早當家的記憶,揮之不去。

我記得家裡是起了兩個土灶,一個大一個小,大土灶炒菜,小土灶燒水洗澡,柴火有的是買回來的,放學回來我就拿著斧頭劈柴,媽媽說劈柴也要講技巧,要順著柴的紋路劈就好劈,即使還在唸小學,那些年我劈過的柴也燒穿了兩個鍋底。因為我家旁邊長了很多竹子和荊棘,四季更迭,到了冬天就會有很多枯竹筒和枯枝,這也是柴火來源之一。

不知道是不是錯覺,我始終覺得燒柴火炒的菜更香,興許是當年飢腸轆轆,加上媽媽出色的手藝,造成了現如今仍舊念念不忘當年的味道。雞肉粉、八寶飯、炸肉丸、瓜皮醋、燜雞尖……每一道美味都出自媽媽的手,用的就是土灶,柴火燒得旺旺的,口水嚥了又咽。

但你們不知道每一道菜背後都有著歲月的沉澱。由於是白手起家,爸媽早出晚歸,媽媽擺攤賣紅棗清補涼之類的,收攤回家已是很晚很晚了。我那會念小學,哥哥念初中,媽媽會起很早做早餐給我們吃,吃完才去上學,有一段時間,為了節省開支我們並沒有交早餐費,所以媽媽很早會去市場買菜回來,醒來的時候,早餐也剛做好,而早餐做的最多的就是雞肉粉。媽媽的手藝真的很神奇,湯是微甜的,帶著金黃色的色澤,那時候的原材料真的無可挑剔,雞肉煮的軟爛卻不失嚼勁,還有我最愛吃的雞皮!整整一碗雞肉粉,吃得一滴不剩,令人回味不窮!還有其他美味,都是媽媽日積月累的成果,太多太多故事和回憶。。。

現在家家戶戶都燒燃氣了,極少數農村人仍保留著燒土灶的習慣,如果能回到過去,我希望燒柴火煮出一桌美味佳餚來。


悟道人參


說個老實話,我們農民這輩子燒柴做飯炒菜,都燒傷了心,我一點不想燒柴做飯炒菜了。燒柴做飯炒菜滿到處都是灰。有錢那個想燒柴?都是沒有辦法才燒柴煮飯炒菜。我們都是60後的人,都是獨生子女父母,我們負擔著八十多歲的父母。兒子,讀書,娶媳婦,現在我也老了。今年我們合川獅灘鎮在安天然氣,每戶6000元錢,又要安裝廚房。又要買廚具,就要上萬多元才安得起天然氣。6O多歲的人了,打工沒人要,種點莊稼不官錢,那有這麼多錢來安天然氣?我們村上好多人都喜歡燒天然氣。就是沒有錢安裝。只有少數人安上了。我們村上大多數人安不起天然氣。只有燒柴做飯炒菜了。我家燒柴做飯炒菜一遇吹風,人都煙死了。我一點不想燒柴做飯炒菜了。沒有辦法也只有江就燒柴做飯炒菜一輩子了。


用戶楊正瓊


我老家的廚房間有燃氣灶也有土灶,燒菜基本用土灶,灶上是那種厚厚的生鐵鍋,炒菜很快,炒出來的菜特別香,燒菜飯就更要用土灶,那一層焦香的鍋巴就是靈魂[呲牙]。冬天的時候,坐在火爐邊還可以烘烘手。你吃一次柴火飯就能體會到我說的。


黑馬東籬下


也許是從小從農村長大的吧,我還是留戀老家燒柴做飯的生活。燉一鍋煎茄子,貼一圈拉尾巴餅子,茄子香爛,餅子帶著餎渣;熬一鍋小米地瓜稀飯,又粘又稠,香甜可口;小雞燉蘑菇,湯濃汁香…食物只有用柴火做才有了靈魂。我還喜歡鄉村炊煙裊裊的早晨和黃昏。炊煙像乳白的綢帶纏在小村周圍的樹梢上,村子便像慈母那樣安祥,像少女那樣羞澀浪漫。黃昏升起縷縷炊煙是慈母的召喚,召喚遊子歸去來兮。沒有煙火的生活少了一份生活的嚴肅、真實和對生命的敬重。柴火的生活有人情的熱烈,有生命的厚重,有生活的絢爛多彩。

我依然留戀有煙火的生活!


仿山狼


作為一個出生在農村、自小生長農村的農民的兒子,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1.柴火在農村隨處可見,就地取材沒什麼成本,比電、氣要實惠的多。現在農村年村大多外出謀生,平時在農村生活老年人居多,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用柴火灶、燒柴火做飯已經成為他們的生活習慣。其實這樣也有一定的好處,不僅消耗了多餘的秸稈枯枝,燃燒過後的草木灰,富含鉀等營養元素,可以改良土壤,是一種很好的肥料。

2.我是湖北人,我們這邊以大米為主食。柴火灶煮的稀飯濃稠可口;煮的米飯顆粒飽滿,米香濃郁,鍋底還有一層鍋巴,香香脆脆的,是兒時的一道小零食。這些令人回味的味道,是用電用氣的鍋具是煮不出來的!

3.小時侯,每到飯點,家家戶戶生火做飯,房頂煙囪炊煙裊裊,廳前堂後飯菜飄香,這正是我們記憶深處的人間煙火氣。而現在大量農人口向城鎮集中,傳統村莊慢慢消失,農村逐漸走向沒落。當我們為尋找記憶回到農村時,能看到的,除了現代化的小洋樓,就只剩下殘垣斷壁,讓人不免心生悲涼……




精神小夥德發


這種問題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來回答。其一,成本問題。一般用柴火做飯都是燃料基本無成本,或非常低的成本,一般都是居住在山區或很容易獲得柴火的區域,而這一部分群眾收入都是不算太高的,有減少開支的驅動性。之二,習慣問題。柴火做飯香醇,特別是做菜,火力大鍋大大有執鏟一方氣吞山河之勢,加之炊煙裊裊農宅仙居,桃園世外一隅風景,令人陶醉。再之,實用性方便性問題,電磁爐火力不大,炒菜不好吃有目共睹,一般只適用於蒸點東西,而燃氣之類的就存在取得燃氣的途徑了,一般用柴火的地區都比較偏遠,罐燃氣不但成本高企,而且極為不便,因此,在有些地區用柴火是很有道理的。


韭菜的師哥呀


我媽媽就是喜歡用材燒飯,老一輩子的農民那時候特別窮,都習慣了用不花錢得木材燒火。誰不想用燃氣來做飯,需要錢啊!農民基本上都沒什麼收入來源,種地種田都只夠自己吃飯的,一塊錢一個的煤都覺得貴。

當然有些條件好的農民也喜歡用材燒飯,因為材火燒飯確實比較的好吃,做出來的菜也比電磁爐煤氣燒的菜好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