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真的是被砍了三十几刀才断气的吗?

埃夫隆


谭嗣同真的是被砍了三十几刀才断气的吗?(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古人常说“掉脑袋不过碗口大的一块疤”,某位先辈也曾豪言壮语“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慷慨赴死,一刀了命,实在是壮士风范,豪气万丈,但真实的情况远比豪言壮语要残酷的多!

古代刑场比生意场还黑

古代刽子手,斩首时有很深的门道,一刀下去,咔嚓一声,脑袋搬家,那叫一个干脆利索,犯人还没有感受到痛苦就已经身首异处了,但是,这种待遇可不是谁都能享受到,这需要犯人家属花钱打点或者是上面开恩开能有的。

若果打点不到位,刽子手一刀下去拖泥带水,只砍掉半拉脑袋,让受刑者受尽无尽的痛苦。

如果是受刑者惹下大祸事,招惹了不该招惹的人,刽子手就会祭出绝户神器——大将军刀,此刀无刃,刀落到脖子上,力道拿捏得巧妙,绝不会一刀两断,有可能是十刀、八刀,甚至是几十刀,这就不是砍头了,而是锯头,数刀下去,受刑者还在苦苦挣扎,不能断气,哀嚎不止,痛苦万分!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当年就是刽子手用这种钝刀斩首的,场面惨烈无比!

不一样的富二代

古代人起义,不是吃不饱饭,就是娶不上女人,都是被逼无奈才走上这条道的,像谭嗣同这种超级富二代造反还是少见的。

1865年,谭嗣同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谭继洵已经是湖北巡抚了,相当于湖北省省长,后来谭继洵还署理过一年的湖广总督,相当于湖南湖北两省的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总司令,生在这样的家庭,谭嗣同什么都不用干也能一辈子衣食无忧,12岁那年,北京的一场瘟疫,夺去了谭嗣同的母亲、长兄、长姐三个亲人,谭嗣同卧床三日,鬼门关前走一遭,其字“复生”,也是由此而来。

谭嗣同热爱新学,还是一个武术高手,曾跟随通臂拳师胡七、大刀王五和父亲的属下刘云田学艺。

虽然出生于官宦世家,但是,他却走了一条与父亲完全不同的道路,成为最激进的维新派。

维新变法后期,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阻力太大,维新派决定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谭嗣同密会袁世凯,要袁带兵入京,”围园杀后“,袁世凯却密告荣禄,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维新派。

维新派做鸟兽散,康有为、梁启超早早开溜,日本使馆曾派人联系谭嗣同,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被他回绝,他也回绝了梁启超的好意,慷慨陈词:“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为不连累父亲,被捕前,他将父亲写给他的信全部烧毁,然后模仿父亲的笔迹写了一封家书,训斥儿子谭嗣同不忠不孝,声言要脱离父子关系,这也许是他为开脱自己父亲做的一点努力吧。

在狱中,他留下绝命诗传于后人“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表明自己誓死不屈。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谭嗣同

根据谭嗣同的师傅胡七的回忆录《谭嗣同就义目击记》记载,慈禧太后对“戊戌六君子”特别痛恨,恨不得将他们凌迟处死,由于光绪十一年废除了凌迟刑罚,所以,她特意交代,用钝刀行刑。

1898年9月28日午时,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这一天,北京城里的百姓倾巢而出,谭嗣同等人在囚车中赶赴刑场之时,沿途百姓纷纷把烂菜叶、臭鸡蛋扔到他们身上,大骂不止。被押赴刑场的谭嗣同大声疾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康有为的胞弟康广仁第一个受刑,钝刀子砍头,砍了五六下,才把康广仁的头割下来,看着满地的鲜血,愚昧无知的老百姓欢呼雀跃。

谭嗣同是第五个行刑,由于慈禧有交代,刽子手拿出了号称“大将军”的钝刀,“特别关照”谭嗣同。

清代斩首最有名的就是“大将军”和一个“五件套”,这五件套分别称为大爷、二爷、三爷、四爷、五爷,他们锻造的材质不同,斩的对象也不一样。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一般选用快刀斩,对于高官、贪污较多的官和谋逆的官员,往往采用钝刀斩首,以泄私愤,警示他人,戊戌六君子无疑是让慈禧最为痛恨的,用钝刀处决他们,更能达到警示的效果,所以,对付谭嗣同,刽子手请出了多年没用过的大将军刀。

这把大将军,与其说是刀,称他为一块铁更为合适,因为它根本就没有刀刃,甚至比锯子还不如,安排谭嗣同第五个受刑,无非是让他看到同伴被杀的血腥场面。

当看到请出大将军刀时,愚昧的老百姓竟然欢呼起来,拍手称快,俨然是鲁迅笔下看客的形象。

《谭嗣同就义目击记》中的记载,“头一刀杀康广仁,轮到第五刀,天哪!才轮到我们谭先生的头上。前清杀官员的刀和杀平民的刀不同,官越大刀越钝。这不叫砍头,叫锯头,锯头比砍头的痛苦要添上几十百倍的。而对这痛入骨髓的惨状,第五个受刑的谭先生,一直是若无其事的样子,砍了30多刀才断气。”

但是,谭嗣同等人的血没有唤醒愚昧无知的老百姓,“六君子引颈就戮时,风雨如晦,可众多的北京城围观老百姓们怀里揣着的,却是蘸血的馒头。”

谭嗣同死后,其父亲谭继洵被免职,两年后也抑郁而死。

出卖谭嗣同等人的袁世凯沾沾自喜,自以为聪明识时务,忽悠了谭嗣同,还写了一本书《戊戌纪略》为自己辩白,向朝廷表忠心,把欺骗谭嗣同的事情描写的绘声绘色。

但是,欠的债总是要还的,谭嗣同的学生蔡锷彻底玩弄了他一把,袁世凯想要称帝,北洋军阀无人支持,西南军阀首领蔡锷却跳出来为他鼓吹,在《劝进书》里第一个签名,等袁世凯前脚在北京称帝,蔡锷后脚就跑到云南讨逆,活活气死、逼死了袁世凯,也算是为老师谭嗣同报了一箭之仇。


参考资料:《谭嗣同传》、《谭嗣同就义目击记》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是的,场面的真的很悲惨。已经不能说是砍了,用锯这个字来描述更为形象。

被特殊”照顾“的谭嗣同

在清朝,铁匠铺子普遍认为刽子手的那把鬼头不吉利,不愿意接单,所以很多刀都卷刃了依然在使用。

除非家属愿意特殊打点一下,不然行型的时候要挨上好几刀。犯人哀嚎不断,场面惨绝人寰。连洋人都看不下去了,曾经不止一次的提议换锋利的刀行刑。

普通人尚如此,更何况慈禧眼中的谭嗣同呢?

很多人印象里,谭嗣同不就变了个法么,也就影响到了满清封建派的利益,怎么会让慈禧这么恨呢?

因为当年维新变法到后期,觉得慈禧作为顽固派的代表,阻力太大,决定发动军事政变,彻底夺取政权。于是就派人去联系在小站的袁世凯,想劝说其加入光绪的阵营,以少击多。派出去的这个人,是谭嗣同。

奈何袁世凯是个投机者,马上连夜坐火车去上报慈禧的心腹——时任北洋大臣荣禄。我一直认为:光绪,康有为当年要发生政变是真的,但”围园杀后“真的很有可能就是袁世凯为了表功添油加醋弄出来的。

谭嗣同,很明显在此慈禧那里是挂上号的。加上在光绪被囚禁后,别的维新党人散如鸟兽,只有谭嗣同在左右奔走,想要挽回局势。

新账总账一起算,谭嗣同就成了慈禧特别”照顾“的对象。灵感来源于生活,别人是用卷刃的刀,他是用无刃的大将军刀。

场面悲壮,令人痛心

卷刃和无刃差别真的很大。戊戌六君子的其他五个人,都是只挨了五六刀(也比常人多)。而谭嗣同,挨了30刀(有的说28刀)。

谭嗣同是个君子,是个汉子,但他也是人,知道痛。慷慨赴义,也抵不过身体的本能。在整个执行过程中,嚎叫不断。场面凄惨,令人不敢直视。

更令人痛心的,是台下百姓的麻木,就像《阿Q正传》里所描述的场景一样。他们只当是处死了一个反贼,却不知道,那才是真正想为他们好的人。


右上方点个关注呗,关注不迷路,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看不见的角落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受命被斩首。

受刑那天,六君子除了谭嗣同外,其余五人心里都不是滋味,被抓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们看不到变法成功的那一天了。不过谭嗣同倒是神情镇定,视死如归。

受刑那天,六人被带走,押到菜市场,谭嗣同咬咬牙,心头一横,下了决心。

行刑开始了,果不其然,第一个被斩首的是康广仁。虽然死的冤枉,但康广仁算是死的最痛快的了,毕竟他在维新派里算不上什么首领。而到了谭嗣同这里就没那么简单了,刽子手居然换上了钝刀。



斩首还有快刀钝刀之分?当然要分的,慈禧老佛爷平日里除了研究国事,对这稀奇古怪的东西也喜欢研究。谭嗣同是维新派骨干,戊戌变法对慈禧老佛爷的权力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慈禧是恨死谭嗣同了,于是就下旨不让谭嗣同就这么痛快的死去。

古代行刑的时候,很多人会求刽子手一刀给个痛快,那样就是快刀。而钝刀,痛快不了,得慢慢割。


到谭嗣同这里,刽子手换上了最钝的刀,谁让谭嗣同在这些人里面是维新派首领,又叫嚣“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呢?刽子手拿着钝刀开始锯谭嗣同的头。没错,不是用砍的,而是锯。

锯了三十多刀,谭嗣同硬是咬着牙,一声不吭。周围的群众都傻了,可谭嗣同就是用这种方式警醒世人,自古变法都要流血,谭嗣同甘愿为了变法,牺牲自己,血溅菜市场。

但是满清后期百姓已经麻木,已经吃惯了“人血馒头”。上万人围观,瞧是瞧清楚了,看完之后,也就回家洗菜做饭各找各妈了。鲁迅先生也为当时受刑的谭嗣同,对那时围观百姓说了一句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大力士掌柜


论标题,说实在的别说我抬杠,我不信砍首三十多刀才死,别说钝刀,就说一个偏瘦的成年人拿个大锤子,去砸一个人的脖子(那是不移动的人),我相信不用6-7锤那人就会挂了,再钝的刀也比锤扁啊,力量更集中。

当然,要描写个人的英雄气概,我就不反对。


持盈守虚


谭嗣同出生于1865年,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一名维新派人士。谭嗣同10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读王夫之的思想,受到了爱国主义启蒙。12岁开始系统学习中国典籍,19岁游历各地、结交名士。1895年,谭嗣同30岁,他的思想也成熟起来,这时帝国主义正对中国进行侵略,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人民陷入到深重的灾难之中,谭嗣同对此义愤填膺,开始倡导维新变法。谭嗣同参与领导了这次变法运动,但运动仅持续了一百余日就宣告失败了,故这次运动又称“百日维新”。

变法之所以失败的如此迅速,一方面因为慈禧太后等人的早有密谋,一方面是因为袁世凯的告密。变法失败后,戊戌六君子很快被抓,并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斩首示众。

首先,看到这个话题我就感觉非常揪心,非常伤感,谭嗣同被砍了三十多刀才断气,我认为应该是真的。在古代那个风云变幻,神幻莫测的时代,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小说中写道,英雄好汉在面对死亡时,壮志凌云地喊道,脑袋掉了不过碗大的疤,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但,话说回来,砍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戊戌变法时期,谭嗣同被捕后,在菜市场上公开举行斩首之刑,而刽子手所用的刀是没有刀刃的大将军刀,一把尚未开封的刀能做什么?恐怕连一只鸡都杀不死却用来杀人,这是个十分残忍的过程,那把刀砍在他们的脖子上,疼得他们满脸是汗,却没有办法躲开,只有默默地忍受,甚至因为这样,那刀在他们脖子上磨蹭,鲜血染红了了地面,顺着刀尖一直往下滴落,而刀下的人还在喘息,甚至有的因为人受不了这样的疼痛,而开始剧烈的惨叫,这个惨叫一声比一声微弱,因为刀下的人,已经因为失血过多而没有力气叫唤,可是残忍的行动还在继续,声音越加痛苦,最后谭嗣同最后看了三十多刀才去世。这中间,他甚至连哼都没哼一声。可想而知,但是被处刑的戊戌六君子所受到的痛苦时多么疼痛,慈禧和刽子手的手段是多么残忍,他们在遭受如此惨痛的酷刑却无还手之力,更没有前来救助的人,可见是多么悲惨,在场的百姓面对自己的同胞被政府砍杀时,内心是多么悲痛。清政府也定将为他们的所做所为付出代价,必将灭亡,也验证了那句话,落后就要挨打。戊戌六君子他们的死也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民族英雄气概,不畏艰险,不畏牺牲,举国上下也必将振奋。

戊戌六君子的英雄气概值得每一名中国人民学习,中国也必将强大。





文艺青年Right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这是谭嗣同相濡以沫的妻子写下来悼念他的。葬于浏阳市城南同村石山下的谭嗣同的墓,似乎再向人们说着一段无奈又心酸悲壮的历史。

1898年的维新变法

十八世纪末的晚清充满了动荡与不安,列强环俟,内忧外患,而刚登位不久的光绪皇帝决心维新变法,以图强国,1898年,光绪颁布《定国是诏》,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晚清落魄知识分子康有为,贫苦子弟梁启超等都相继登上历史舞台,这些人变法有的是为了国家发展,但是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让自己声名显耀,但是这其中有一个富家子弟,其父亲为当时的湖广总督谭继洵,可谓官二代,而就这这样一位官二代,为了国家的发展,毅然走向维新的道路,决心拼一次。

变法失败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维新变法只持续了百日,便被以为要动摇自己统治根基的慈禧终结,不到半年的时间,慈禧发动政变,把光绪囚禁在瀛台,同时派出士兵大肆搜捕维新志士,而到紧要关头方显英雄本色,这时,落魄书生康有为协同他的爱徒梁启超迅速逃到日本避难。相反,出生命门子弟的谭嗣同却决心用一死来唤醒沉睡的国人,于是,与同时被抓的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等维新志士,一同被押上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

大将军刀砍30多刀才死去

乱臣贼子被抓,慈禧本想凌迟活剐才能解心头之恨,但是当时国际舆论正盛,慈禧怕因为国际关注,就特意名人用“大将军刀”,来处死他们。

大将军刀与平常的砍头刀不同,他全身都没有开锋,厚如钢板,凭借重力与摩擦来对人体造成伤害,而谭嗣同等革命志士,就是用这种刀给杀死的,据当时在现场看到行刑的一位支持维新的老人说:“这哪是砍人,分明是锯头!一刀刀锯了下去!砍了三十多刀谭嗣同才死去”其中惨烈,令人心痛!

虽然如此,临刑前的谭嗣同仍然是神态自若,大义凛然,没有露出丝毫怯懦!谭嗣同,真乃大丈夫也!


丫丫说史



谭嗣同到做法引起了光绪帝的注意,光绪帝同意,但是陈雪却不愿意变法变法,果一成功,陈曦都变成也没有权利到太和玩去,且绝不允许大清的江山落到平民百姓手里,也不同意大清的钱财都归百姓所有,不同意与国民共享。所以微信没办法,这背后除了其他费用,全国逮捕维新派人士,当时是有抗击为和梁启超逃亡日本的人,只有谭嗣同的人不愿意流亡海外,毅然决然的留在中国,以鲜血来唤醒沉睡的人。其实谭嗣同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是有名的湖广岭湖广总督谭继训,可以说他的家世是非常好的,可是一般来说我在那些造反的人大多数穷苦的百姓。



但是谭嗣同能有这样的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处世观,实在是很难得的,洗完了被逮捕后一直视死如归,是一条球裤中的硬汉,当时谭嗣同被判死刑时,慈禧下令用钝刀,行行有刀锋几乎没有,所以他只能被砍了30刀才断气,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当时的老百姓都在围观凑热闹,有些人看得到不嫌事大,竟然发出了笑声,在笑声的背后实际上是麻木的灵魂和麻木落后的想法。关于这样的历史事件,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我想法看我的话完全在下方留言,除此之外我祝大家度过愉快的一天。谭嗣同被砍30刀才断气,想以死明志,围观百姓:这“小子”命真硬。

小金刚NPC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谭嗣同被砍了三十几刀?瞅着题目俺的大巴掌抽着自己个宽脑壳,这得多大的仇啊!瞅着这数字,摸着俺自己个的大脖子,这痛也得痛死啊!

那么这事是真的吗?其实这事,他只在谭嗣同的师傅胡七的回忆录《谭嗣同就义目击记》中提到过。写到这里,俺就想起小时候,看到的电影《谭嗣同》,在最后有这么一个镜头,行刑的时候谭嗣同,撅着嘴轻轻的吹去一只爬在木墩子上的小虫子,这一幕在俺这大脑壳里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

今天俺就借题主这一亩三分地,把谭嗣同和这戊戌六君子的事,和大家唠叨唠叨,顺道咱在掰扯掰扯这三十几刀的事。

开头的事

这么说吧,咱大华夏地头上,没有那个朝代被老外作践成这个样子。它满清小三百的基业,就把咱大华夏领头羊的地位,生生的祸祸成了鸡尾巴。就连那大海对过那小鬼子,蹦跶起来没有三尺高的家伙,都能骑在咱头上晃着那中间一点红的膏药旗耀武扬威,那真真的叫羞死个人了。

满清打嘉庆开始,他这国力就开始整下坡了,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整个那就不是下坡路了,简直就成了断崖。

一个自由落体运动这就开始往地上拍,那时候社会矛盾大爆发,他满清自身的弱点那也暴露无遗。大鼻子蓝眼珠子白皮肤的家伙们扛着枪拉着炮,耀武扬威的只要不开心,在咱大华夏地头上架着几门小炮这就来了。

黑色的大烟膏子,不知道是那个不要脸的给起了福寿膏的大名。那其实整个就是一吸血的爬虫,把咱大华夏的精气神吸的是干干净净,钱吸没了,骨头吸软了,自信也快吸没了。

咱着大华夏一天天的变穷了,老百姓一天天的变弱了,见了大鼻子,你也别管在他们地界是地痞还是混蛋,天天的就快爬地上喊声:“洋大人早!”

满清自身的腐化堕落,看不清世界的真相,这官逼民反,洪秀全扛着旗就给他来了个太平天国运动,这一打就是十几年啊。

满清最后险胜了,但他着元气也快打没了。到了同治、光绪,咱大华夏地头上围了一大圈的藩篱,愣是没剩下一个,就这局势,大华夏的本土早早晚晚就得被大鼻子外加小鬼子那矮地瓜给瓜分了。

上上下下五千年的锦绣山河,你都没法瞅下去,哭的心思都有。

就这状态,就这局势,满清那朝堂上还整出了:“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混账话。民间饥民遍地,土匪和那强盗跟那韭菜似的,割了一茬是又一茬。

咱大华夏的子民就这么认怂了吗?当然是不能啊!站的高,瞅的远那些个有脑壳的人,以及装满了民族危亡思想的秘密党会,这就纷纷而起,力图救大华夏于危难之中。

有主张维新变法的;有整维护王权,给满清搭把手大耳光子糊洋鬼子的;更有甚者拉了旗杆子,反正是破罐子,一并摔了,捎带手把大鼻子踹下大海的等等,各种各样的思潮,想法那叫个海了去了!

戊戌政变

谭嗣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想用维新变法来拯救大华夏。但是在戊戌政变中,还是棋差一招。改良派瞅着满朝堂中所有手里握着枪杆子的将领中,也只有长期驻扎在朝鲜那地的袁世凯,主张变法改良。

所以拉拢袁世凯为戊戌政变保驾护航,结果一帮改良派被袁世凯卖了个掉底,输的稀里哗啦。蹲在帘子后边垂帘听政的慈禧赢的是稀里哗啦。

光绪被囚禁了,城门关闭了,交通也封锁了,三千大辫子兵拿着破刀片子满世界拿人。就算是这种情况之下,谭嗣同还是在寻求机会营救光绪,但大家伙都知道这是徒劳的。梁启超在离开之前,劝谭嗣同一起离开去日本,日后再做打算。

“那个国家搞变法,不留点血?咱大华夏搞维新变法还没有留过一丁点血,这也许就是我们失败的原因吧!既然如此,我谭嗣同愿意成为变法维新去流血牺牲第一人!”

戊戌政变的整个过程大约就是这样,为了解答题主的问题,那么接下里,咱就通过胡七的回忆录来瞅瞅谭嗣同被捕那天发生的事。

胡七的回忆

首先介绍一下胡七。这人是一武术大家,有一外号叫通臂猿胡七,算起来应该是谭嗣同的父辈,俩人是因为拳脚相识,谭嗣同小的时候就从胡七这里学过拳术。这么算来,胡七应该是谭嗣同的师傅,但俩人却以兄弟相称,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俩人的关系好的很。

说句大白话,胡七虽然年长,但他很敬佩谭嗣同。

赶到戊戌变法的时候,胡七和大刀王五俩人就开始负担谭嗣同的衣食住行以及安保问题,而谭嗣同被捕的这天,他就是和这两人在一起的。

这天慈禧那懿旨可下来了,咋说呢?慈禧这朝堂基本上和窟窿眼差不多了。胡七接到消息,这就去了浏阳会馆找到了谭嗣同,把这事一说,可谭嗣同却根本没有当回事。

翻开匣子,找出七封家书——都是谭嗣同的老爹的来信。谭嗣同的老爹叫谭继洵,当时还是湖广总督。

谭嗣同也没有避讳胡七,拿一封看一封,看完就烧,烧完又模仿父亲的笔迹,再整一封塞到原来的信封里,这每一封的假信中都是父亲骂儿子的口吻。

写到这里,俺就想起,总有人说谭嗣同父子俩人不和,也许原因就是这七封信。但老话说的好,尚且虎毒不食子,老爹在怎么唬你,但心底里还是放不下的。

话头拉回来,咱接着聊,这一整就整到了第五封的头上,这太阳公公都急不可待的要出来了,谭嗣同还在写。这一家伙把个呆在旁边的胡七和王五急的上蹿下跳,但拿着谭嗣同也没辙。

到了写完第七封的时候,门外的捕快也就来了。胡七和王五要拉谭嗣同跳房顶上逃,谭嗣同摇了摇头。

俺在这里插一句,这个时候的谭嗣同可不是啥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人家多少也会一点咱说的轻功,不过在江湖人的眼里,这叫轻身术。要真逃,在胡七和王五的帮助下,那几个捕快还真不够看的。

“不了!你们走吧!”谭嗣同这就已经打定了扑死的决心。

俩人也明白,就这么耗下去,他们俩人也得陪着一起死,这死可就白死了,在最后的关头,俩人跳房顶走了。

此后俩人想要营救谭嗣同,连狱卒都卖通了,这就联络了仰慕谭嗣同的十六个人,加上他俩一共十八个人,计划都安排好了。

但谭嗣同却拒绝了。

三天后菜市口上,就要问斩。据说在问斩的时候,慈禧话特意说了,好好行刑的话。

行刑那天胡七和王五,两人就站在不远处的房顶上看,黑压压的一片人都在看。这头一刀砍的是康广仁,俩人眼里的谭先生是第五个。

当刽子手举起鬼头刀的时候,俩人的心都碎了,大半辈子都埋入黄土的人,都哭了。

据胡七说,满清的规矩,这杀平头老百姓的刀和当官的刀是不一样的,官越大,用的刀越钝。砍谭嗣同的刀叫大将军刀。从这里大家伙不难看出来,这鬼头刀已经是顶天了的钝。

一刀下去,血出来了,但脑袋还在脖子上,这不是砍头,这是锯头。

俩人是睁大了眼珠子瞅的,这一挨就是三十多刀。过后俩人冒险替谭嗣同收了尸,此后胡七和王五又多次组织人员刺杀荣禄,这是后话了!

这是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啊!大华夏这地头从不缺有血性的汉子!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历朝历代变法者几乎都不得善终,如秦朝的商鞅被车裂,明朝张居正死后被鞭尸。因为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蛋糕,所以变法人都被利益集团恨之入骨,晚清的戊戌变法也是一样。


晚清时期,由于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清政府极度落后,什么样的牛鬼蛇神都能来到中国的门户上咬一口。落后就要挨打,很多有志之士为了国家的兴亡操碎了心。于是以谭嗣同,梁启超为首的变法开始了。然而变法计划因慈禧太后的干预而破产。康梁二人收到风声逃亡国外,而谭嗣同却在关键时刻,留了下来,他要用血淋淋的鲜血来唤醒国人的愚昧无知,于是被清政府抓获。

作为用鲜血浇筑革命的一大维新领导人谭嗣同的死亡可谓是很壮烈。


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受刑,被押上了刑场,等待死亡的来临。在行刑场,台下的百姓一簇而上,仿佛是在看戏一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刑场围观”。随着行刑时间到了,六人被一一处决,但数谭嗣同死的最为悲惨,哪怕是围观者都有所动容,因为他被砍了三十多刀才断气。

据谭嗣同的师傅胡七的回忆录《谭嗣同就义目击记》记载:第五个受刑的谭先生,一直是若无其事的样子,砍了30多刀才断气。”

刽子手:大将军刀

由于康有为等人已经提前逃出去,抓不到,谭嗣同就被当成了首犯,慈禧觉得只有让谭嗣同不得好死才能解自己心头大恨。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慈禧偷偷让手下给刽子手打招呼,“好好行刑”,也就是刑场的潜规则:一般来说犯了十恶不赦要砍头的亲人会给刽子手塞点好处费,希望他能给亲人一个痛快,让他少受点痛苦。但是如果不上道的人,那刽子手就会用钝刀行刑。钝刀的话,就不是一刀能痛快的结束生命了。

而大清律法中明确规定:杀平民百姓用快刀,手起刀落,杀官用钝刀,为官知法犯法,要多受点苦,官越大,刀越钝。也就是告诉当官的不要知法犯法。



谭嗣同受刑

而慈禧对待谭嗣同也是这样,然而这次不只是钝刀,而且还是钝刀中的钝刀,无刃大将军刀。这大将军刀是出了名的钝刀,就像是拿着一个铁棍般,没有刀锋,无异于锯子,比斩首痛苦千百倍。用大将军刀是什么样的效果?一刀下去,甚至看不到太严重的伤痕,但是会冒血,人的意识都还在,痛苦加恐惧双重折磨让受刑者惊恐的大声叫出来,凄凉悲惨。如此往复,几乎就可以说是边砍变锯。

其他五人数刀就死了,谭嗣同三十多刀才断气,可即便如此,他仍然神态自若,大义凛然,没有丝毫的胆怯,正如他行刑前写得一首诗中两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由此也可以看出慈禧的狠毒确实名不虚传。从谭嗣同身上,可以感受到强大的革命力量,那种“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放坦荡。

刑场围观的悲剧

周围的老百姓不能理解变法的意义,也不知道谭嗣同为何要如此坚持,他一声不吭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不怕疼吗?可以这么说生而为人,没有不怕疼,没有不怕痛的。可他就是坚持了下来,被慈禧以最残忍的斩首方式处死,而且给安的罪名就是叛国。

不明就理的老百姓向六君子扔东西,嘴里还骂着乱臣贼子,认为哪怕被斩首都是活该。而且看着行刑的六人,部分群众不嫌事大,发出笑声,这笑声的背后实际上是思想的落后以及麻木的灵魂。看到眼前这样的画面,估计六人心里是非常苦涩的吧。

时隔多年,当看到属于谭嗣同的点点滴滴文献记载,仍然会被他英勇就义的大义所感染,同时也为他受刑时的痛苦而痛心。但是他就是位了不起的大英雄!


历史每日说


谭嗣同是清末戊戌变法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当时变法失败之后,其实谭嗣同也和康有为一样是有机会逃走的。但他却没有选择康有为不光彩的外逃之路,康有为咱们之前已经讲过了,所以就不再赘述这个伪君子的所作所为。谭嗣同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他想用自己的死来震颤还在沉睡的百姓,当时和谭嗣同一起被杀的,还有另外五个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也就是说谭嗣同英勇就义时并不是被单独行刑,而是他们六个人在同一天被先后斩首。


关于谭嗣同死时的具体情况,在咱们所接触的相关记载中,基本上都是含糊菜市口斩首简单概括。谭嗣同被砍30多刀才死的说法,主要是一些民间传说居多,简单的说就是慈禧对这些变法人士非常痛恨。慈禧认为这些人的出现,打破了那个处在动荡时期的微妙平衡,正是因为他们的挑拨才让自己和光绪反目成仇,所以慈禧在取得最终胜利之后,要将心中的怒气再次发泄。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慈禧授意下面执行斩首的官员,在对谭嗣同执行斩首时采用钝刀慢拉的形式,让他慢慢的在疼痛中折磨致死,所以就有了谭嗣同被砍头30多刀才死的这种说法。


我个人认为谭嗣同被砍30多刀惨死的说法并不可靠,因为慈禧想要采用这样的方式报复谭嗣同的话,完全可以判处他们凌迟之刑。凌迟就是一刀一刀的将人外面的皮肉慢慢割去,古代经常用千刀万剐这个词来形容这种残酷的刑法,凌迟之刑要比钝刀斩首的小伎俩痛快的多。有人可能会说清末是废除凌迟刑法的,凌迟这种残酷的刑法确实是在清末消失,但那要等到在公元1905年才实施。而谭嗣同被执行死刑的时间是公元1898年,所以在时间上来说完全没问题,慈禧绝对可以用凌迟达到自己的目的。


综上所述谭嗣同被慈禧特殊照顾惨死的说法可信度不高,但谭嗣同的死绝对有意义,他用自己的死警醒了无数世人,而且临死前面对生命的结束也毫无畏惧。

一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至今想起都内心澎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