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临刑时惨叫,大刀王五斩谭嗣同是真的吗?

ww13142010


小雪微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就是戊戌年间,威震一时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面对清政府的捕杀时,还能有如此的气概,令人称道。据说,谭嗣同临刑时,是被他的好友大刀王五杀得,这是真的,但是,这是对谭嗣同的解脱,并不是想杀掉自己的好友。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大刀王五和谭嗣同是好友关系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立马召集士兵,对戊戌六君子斩首示众,而谭嗣同本来可以逃走的,但是却选择了留了下来,慷慨赴死。

用他的话说,就是想警醒世人,改革是杀不完的,清政府是腐败无能的政权。

在当天执行死刑的时候,也就是在菜市口斩首,当时的刽子手用的刀很钝,把谭嗣同杀了好几次,大刀王五和谭嗣同是好朋友,不忍心谭嗣同忍受这种痛苦,就用自己的刀,送谭嗣同最后一程,这是当时的真实情形,并不是王五欣然自愿的。

后来,王五也被清政府通缉,但是关于他的去向,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只是有一些传闻,王五隐姓埋名,过起了平凡人的生活。

有时候,对朋友残忍一点,也是一种解脱

慈禧太后对谭嗣同等人非常痛恨,虽然没有凌迟,但是,这个刽子手一定是有人授意的,所以才有了斩杀多次未果的情形。

如果说,最好的办法是劫法场,那是下下之策,因为在追捕的时候,谭嗣同本来是有机会逃走的,但是却选择了留下,这也是他慷慨赴死,与之抗争的一种表现,因此,王五杀谭嗣同,其实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客观上,对于谭嗣同而言,是一种解脱罢了。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小雪历史微鉴


题主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显然是对大刀王五与谭嗣同之间的关系不甚了解。谭嗣同与大刀王五亦师亦友,交往甚密,谭嗣同在临刑时,由于行刑地点的改变,导致大刀王五都没有送好友谭嗣同最后一程。

谭嗣同不仅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一位行侠仗义的侠士。革命派一向对主张改良的人士颇有成见,但对谭嗣同却称赞其为“大豪侠”。

谭嗣同十二岁便师从通臂猿胡七,练习太极拳、形意拳和双刀等武艺。后来,师傅胡七又给谭嗣同引见了侠士大刀王五,王五也曾教授他单刀武艺。谭嗣同与大刀王五的友谊是人尽皆知的,两人达到了每日必见的程度。

大刀王五,原名王正谊,师从大镖师双刀李凤岗,因在师门排行第五且刀法纯熟,故江湖人称“大刀王五”。王五以保镖为生,他为人慷慨大度,好行侠仗义。谭嗣同很敬佩其为人,遂拜为知己,并学其刀法。

1897年,戊戌变法开始,谭嗣同被任命为军机章京,参与维新变法。但变法遭到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派势力的反对,他们密谋发动政变。光绪让康有为等人设法挽救形势,谭嗣同便秘密拜见北洋新军首领袁世凯。

袁世凯表面答应帮助维新派,背地里却向慈禧告密。慈禧派兵软禁了光绪,宣布自己垂帘听政。政变发生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向国外,谭嗣同却不肯走,他与王五等人四处活动,想用流血来救出光绪皇帝。

王五力劝谭嗣同逃离京城,但被谭嗣同谢绝了。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下定死的决心,以期唤醒后来有志图强的人。

后来,谭嗣同在家中被捕。王五在谭嗣同入狱后,仍设法打点狱卒,好让谭嗣同少受点苦。在狱中,谭嗣同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绝命诗。包括谭嗣同在内的戊戌六君子,皆被判斩首之刑。

九月二十八日,古老的京城笼罩在一片阴沉昏暗的风沙里。在京城宣武门外菜市口的刑场上,竖立起了六根木柱,木柱上分别绑着六位维新变法的爱国志士,他们分别是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康广仁、杨深秀。

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害怕夜长梦多,决定当日下午四时行刑。行刑前,六君子面无惧色,个个横眉冷对。悲痛难已的鹤年堂老板从店里取出“鹤顶血”,捧到谭嗣同等六人面前,请他们服下以减轻痛苦,但被六君子予以拒绝。

谭嗣同在刑场高声喊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大声呼罢,接着是哈哈大笑。面对此情此景,围观的百姓无不潸然泪下。六君子中第一个受刑的是康广仁,因慈禧对六君子恨之入骨,特嘱咐刽子手使用“大将军”刀。

这种“大将军”刀没有开刃,刀口非常迟钝,基本上把头往下剁。一刀下去,鲜血便从康广仁的脖子上喷涌而出,而脑袋却没有掉下,接着又是几刀,围观的百姓心有不忍的说:“这哪是砍头,这分明是锯头。”

康广仁因痛苦挣扎,全身的衣裤完全裂开。面对着如此惨状,谭嗣同等人神色极其的平静。等到年龄最小的杨锐被砍死后,年龄最大的刘光第将他的头拣回来,擦掉上面的血迹,放回到杨锐的脖颈处,然后向断头台伏下了身去。

谭嗣同是第五个被斩首的,行刑之前,谭嗣同情绪激昂,对着监斩官军机大臣刚毅大声喊道:“大人请上前一步,嗣同有话要说。”但刚毅却是充耳不闻,立即走开。他便昂首阔步走到已经被鲜血浸红的木墩,仰天大笑。

据谭嗣同的师傅胡七的《谭嗣同就义目击记》记载,谭嗣同在行刑之时,毫无畏惧,他是第五个被砍头的,由于使用的是钝刀,直到几十刀后谭嗣同才断气。但在此文中,并没有记载谭嗣同临刑时大声惨叫。

谭嗣同死后,他的头颅滚在一旁,血肉模糊。几位老家人前来帮忙料理后事,鹤年堂老板端来一盆温水,将谭嗣同头颅上的泥土与血迹洗去。谭嗣同当时是两眼圆睁,嘴巴张开,像是死不瞑目、又或者是大声疾呼。

请来的师傅把谭嗣同头颅端正的接在颈腔上,在脖子正面左右各连一针,又在背面补上一针,就算完成了归位的程序。最后众人将谭嗣同的尸体抬进棺材,钉上棺材盖。随后棺材被运回原籍湖南浏阳,葬于城外石山下。

康有为辞世的前一年,在梁启超等人的陪同下寻访六君子的就义故地。一行人来到鹤年堂门前,康有为放声痛哭,哭完说道:“终于找到了六君子的遇难地!”他想起了谭嗣同,也想起了自己半生颠沛,之后长叹不已。

综上,谭嗣同临刑时惨叫之说没有出处,或许也是人在重击之下的本能反应。当时六君子的行刑地点,对外宣称是宣武门外,实际却在菜市口。大刀王五得到消息后,六君子已行刑完毕。大刀王五怎么会斩谭嗣同呢?


野史也是史


惨叫是真的,谭嗣同也是普通人,对疼痛的忍耐也是有限的。据说当时因慈禧十分痛恨维新派,特意下令用钝刀斩首,以至于谭嗣同苦苦煎熬了数十刀后才人头落地,能不惨叫吗?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恐慌,甚至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政变太突然,措手不及,计划均以失败告终。

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像有些人一样一走了之,反而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他对所有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同时牺牲的维新人士还有并称“戊戌六君子”的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

王五,京师武林名侠。因他刀法纯熟,德义高尚,故人人尊称他为“大刀王。王五一生行侠仗义,支持维新,靖赴国难,是当时人人称颂的一代豪侠。


谭嗣同仰慕那些锄强济弱的草莽英雄,对王五非常敬佩,谭嗣同和王五最初的关系是师徒,谭跟着王五学习武艺刀剑之法,后来相互欣赏的两个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

手刃谭嗣同的刽子手并不是王五,谭嗣同被抓以后,王五心急如焚,买通狱吏,多方打探消息,还广泛联络武林侠义志士,密谋救谭,被谭嗣同坚决拒绝了。行刑的时候王五就在法场外围,他是来营救谭嗣同的,只不过到最后也没有找到机会力劫法场,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好友被杀。后来是王五冒着生命危险为谭嗣同收尸,又想方设法把谭嗣同的棺木送往浏阳安葬。


历史小猫咪


现今大多传言,在戊戌六君子被捕后,于慈禧交代之下,刽子手们统一使用“钝刀”,以至于受刑者需要砍上十数刀乃至数十刀才有可能人头落地,人对疼痛的忍耐性也有一个极限,所以行刑之时现在惨叫不已,极其血腥。而传言大刀王五斩谭嗣同则是为了快速了结他的性命,降低谭嗣同所受的折磨。


但像素可以肯定的说,临刑惨叫应该是真的,但是大刀王五斩谭嗣同应该并不是事实


因为谭嗣同与大刀王五原本就是师徒,谭嗣同剑法便是王五所授,谭嗣同自十岁起便拜师学艺,文武双修,不过随着谭嗣同慢慢长大,王五与谭嗣同也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且王五再与谭嗣同的交往过程中受到谭嗣同的熏陶,所以大刀王五在思想上还是更加偏向革新派的,当然谭嗣同通也深深佩服亦师亦友的王五孙具备的侠义精神。

所以,在当初光绪帝被慈禧软禁在瀛台之时,谭嗣同第一时间便是找大刀王五前去营救。虽说大刀王五的功夫不用多说,但要营救皇帝根本就不可能,所以也就作罢了。

此外,谭嗣同临刑之时,王五便在法场外围寻找找机会劫法场,只是清廷早就想到有人会来劫法场,于是布的严严实实根本不留一点机会给王五,因此王五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谭嗣同被杀。

并且,在行刑后只有王五不怕牵连给谭嗣同收尸。由此可见一个要劫法场的人、一个不避讳的收尸人又怎么可能是行刑者呢?



此外,王五还先后参与了刺杀载漪、荣禄等人,亦为谭嗣同报仇。再到后来王五参加了义和团,为了保住镖局众人不受自己牵连,独自一人前去自首,最终王五被清廷移交给德国人,后被枪决于北京前门。随后被枭首挂于城门之上,还是当时在天津的霍元甲闻讯赶来趁着夜色取下王五头颅并妥善安葬。

所以综上所述,谭嗣同临刑时惨叫应该是真的,不过至于王五斩谭嗣同是不存在的,多为传言!


像素说


古代统治者的严刑酷吏,从来惩罚都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

教育谁呢?

敲山震虎,杀鸡儆猴。谁心怀叵测,谁胆寒。

风闻慈禧为了虐杀六君子,特意命监斩大臣刚毅用钝刀砍。

何谓钝刀?

就是那种一刀下去,豁个口子,鲜血直喷,血肉模糊,还砍不死人的那种刀。

显然,我们以慈禧的性格来看,这事她是极有可能干的。

原因我们刚刚已经说了。

一、杀鸡儆猴,敲山震虎。六君子死得愈惨烈,则其震慑效果愈佳。

二、泄私愤。

因此,皮肉之苦,切肤之痛,乃人情所不能忍者。谭嗣同在被钝刀一刀一刀磨锯的时候,本能反应发出哀嚎声却也是人之常情。


但据梁启超《谭嗣同传》回忆,谭嗣同被砍头后,其身躯跪姿仍巍巍然有千钧之势,脊梁刚直。梁启超不禁自惭形愧,感叹万难追先生风骨高义之一二。

至于说到大刀王五亲自砍杀了谭嗣同则有点牛头不对马嘴乱点谱了。

谭嗣同与王五(王正谊)非但不是杀身仇人,反而是一对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更是那个替谭嗣同马革裹尸的真兄弟。

谭嗣同12岁左右就在北京结识了王五。一个骨骼惊奇,一个大技压身。两人一拍即合,也不讲究什么师徒名分,谭嗣同就跟着王五耍起大刀来。



其实有一点不为外人所知。谭嗣同是当时少有人敌的武术高手,师承胡七,形意拳、太极拳、拳拳生风,拎起大刀来刀风威凛,气壮如山河。考究地说,谭嗣同该是王五一辈子教出的最杰出徒弟也不为过。别的且不说,之前从后来王五的所作所为便得以体现。

在戊戌变法以慈禧软禁光绪帝后宣告失败。

谭嗣同想就曾主动去找王五,二人商量准备一支侠义高手队伍入宫救出被软禁的光绪。奈何天时地利人和均不与之,无奈放弃。

然后,王五曾极力要求谭嗣同和他一起离京躲避官府追杀。

然而谭嗣同不肯,并意味深长地发出了以下振聋发聩的话语:“自古以来,变法总是要流血死人的。我还没有听到过说不流血死人就成功的呢!现在我们国家变法还没有流血死人,这是变法之所以不顺畅的原因。那么便从我谭嗣同开始吧!若以我谭嗣同一腔热血真能洒醒万万同胞,则我谭嗣同死不足惜。”

(谭嗣同)

王五听后,内心十分振动。他很明白,谭嗣同以作壮士一去的决心,便不再劝阻。

据梁启超回忆录介绍,谭嗣同与王五的感情远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深厚。

谭嗣同被行刑那天,菜市口,唯独不见王五。

梁启超回忆道,其实王五是完全没有想要劫法场的心的,因为他不能妨碍自己兄弟尽民族大义。他当时不在场,是不忍看。行刑完毕,有人来通告,才默默无语地去给谭嗣同收尸,拼首,入棺,一路送回谭嗣同老家湖南浏阳安葬。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这样解释谭嗣同狱中绝命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中两昆仑一指康有为,一指王正谊。

在当时形势如此险恶的情况下,竟还敢冒着被连带的危险出来替谭嗣同收尸。他们的友谊,比天高海深!

王正谊,王正谊,字如其名,这个人的友谊很正,了不得。


不书


谭嗣同本来可以从容离去,但他认为自己要用牺牲的方式,让国人意识到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至于临行前的惨叫,此事极有可能,因为慈禧非常恨他,竟让行刑的人用钝刀,砍了他十几下,这种情况下,痛叫出声,也是正常之事了。

但大刀王五杀谭嗣同之事,绝无可能,谭嗣同和王五之间可是以兄弟相称,两人的情感情同手足,王五甚至于还打算劫法场。

1、王五和谭嗣同的感情

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谊,他是源顺镖局的镖师,以擅长使双刀而出名。

王五和谭嗣同的相识,源自于谭嗣同年轻时,喜欢结交江湖大侠,他和王五认识后便结为兄弟,王五还向谭嗣同传授武艺,这在当时还是一桩美谈。

后来,光绪为了变法,将谭嗣同召入京城,王五便给谭嗣同当起了保镖,并且照顾起了他的起居,王五和谭嗣同的交往也多了起来。

两人之间互相交流思想,王五受谭嗣同影响,也逐渐意识到要救国家,必须要进行改变,这也导致他后来帮助义和团,最终牺牲了性命。

当然,这是后事,发生在谭嗣同死去之后。

2、王五为何放弃救谭嗣同

既然王五和谭嗣同,两人情同手足,为何王五会放弃救谭嗣同呢?

原因其实就是谭嗣同说的那句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当时王五在武林中威望极高,由他出面,本可以招来一堆助力,谭嗣同拒绝了,他告诉王五,不要这样做,救了自己就等同于破坏了自己的计划,阻止了自己用流血唤醒国人的布置。

王五见此,心中很痛,却也知道,兄弟心意已决,自己不能给兄弟添堵。

于是,就在那个菜市口,王五亲眼见证了谭嗣同的牺牲,他的心很痛,那一刻,他明白了,或许这就是谭嗣同想要留给国人的种子:革命的信念。

1900年,王五参加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作战,终因清政府的背叛,不敌被捕,最后壮烈牺牲。

但他知道,他的兄弟谭嗣同并没有白白牺牲,他也不会,他们已经将革命的种子撒下,终有一天,会有人起来推翻这个旧社会,带领中国走向新的辉煌。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脑洞趣味历史


1898年9月21日,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宣布彻底失败。就这样,梁启超、康有为等一大批思想先进的维新派的改革成果都付诸东流,百日维新也最终栽倒在以慈禧太后为核心的地主阶级顽固派发动的政变之下。与此同时,谭嗣同、康广仁等一批仁人志士被慈禧太后捉拿,变法官员惨遭罢黜。

但是,仅此这样慈禧太后还是觉得不够解气。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惨遭杀害。

后人将这英勇就义的六人称作为"戊戌六君子"。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是谭嗣同在临死前所作诗句。其一腔热血今日读来仍让人感慨万千,谭嗣同当属这六人中最有骨气,最值得敬佩的。谭嗣同在被抓之前本来有机会逃走,但是为了唤醒当时还沉醉在腐朽思想之中的国人,他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慷慨赴死英勇就义。他誓死要做一个救国志士。

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维新派其实已经预感到危机即将来临,谭嗣同的许多朋友一直从旁相劝,劝他东渡日本保住个人性命。可惜,那时的谭嗣同大义凛然,一心求死,告诉朋友说:"世界各国的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的,现在中国没有听说有因为变法而牺牲的人,那就从我谭嗣同开始吧。"

如此,他被捕入狱,在狱中墙壁上题诗道: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多么慷慨激昂的绝命诗句,正如他那颗一心救国于水火之中的心。这一系列行为是彻底惹恼了当时的慈禧太后,太后心狠手辣便命人将谭嗣同等人当众斩首。

按照慈禧太后的意思,本想凌迟了他们才解恨,但今时不同往日了,酷刑已不是潮流,国外通讯社正愁没有劲爆新闻来埋汰大清朝的愚昧落后呢,慈禧太后强压下心头怒火,只能判个斩首。

这不仅仅是斩首,简直是在锯头,在泄恨。谭嗣同不畏生死,但归根结底是肉体凡身,慈禧别出心裁地让刽子手用钝刀斩杀他们,一连下去30刀,刀刀见血,他怎能不痛?临死前的惨叫,声声刺人心扉。但是在当时的现场甚至有人拍手叫好,愚昧无知的堕落者们,甚至不知道那些慷慨赴死的英雄是在付出自己的生命拯救国家。

总而言之,当时的场景是异常惨烈的。因为一般的情况下,砍头是要用快刀的,一刀毙命才能减少人的痛苦。但是慈禧太后提前的安排,所导致了谭嗣同被砍了30刀。

谭嗣同并不是被大刀王五亲自斩杀的,坊间传说(后来这个情节也被一个影视剧采纳)王五执行了此次斩首任务,他为了让谭嗣同死得痛快,偷偷把刀磨快。

从当时的历史来看,王五无论如何是不会亲手去结束谭嗣同的性命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王五是晚清十大高手之一,与黄飞鸿、霍元甲、叶问等著名清代武术人物一样。他属于京师武学世家,因为早年跟随师父学艺在众多师兄弟中排行老五,而且其善使一把大刀,故被江湖人称为大刀王五。他的职业是镖师,不是一名刽子手。

而且,从另外一种关系上来看,大刀王五也不会去做这事。那是因为他和谭嗣同是好兄弟,谭嗣同不光是文采非凡,而且会使剑术,不久便于王五初识江湖,两人一刀一剑,相见恨晚就结成了兄弟。

后来谭嗣同思想进步投身于救国救民之道路,被委以重任的谭嗣同身兼要职,此时敏锐的王五知道兄弟身陷险境,出于兄弟情义就一直在身边保护他。如此重情重义之人怎么可能去做那个送削兄弟脑袋的刽子手呢?相反,在谭嗣同变法失败被困狱中之时,大刀王五犹念兄弟之情,拿出自己开镖局的钱财想让狱卒通融一二。

更值得一提的是大刀王五为了救谭嗣同,动用自己的社会关系,以自己在京城的名气,向江湖义士们发出求助令,欲谋划一次劫法场。

可是无奈,狱中的谭嗣同坚持不让他如此去做。当时的谭嗣同自知是变法失败,他一心求死,想用自己的鲜血来唤醒这个国家。他自然不可能答应王五的劫狱之事,而毁了王五的前程与性命。

面对王五的苦言相劝,谭嗣同写下:"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一千古名句。

这两昆仑是谁?有人说就是指的王五还有康有为。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传说中的大刀王五使用毕生绝学,一刀砍下了谭嗣同的脑袋,这一情节都太过虚假。事实上,行刑的另有其人,而且,被砍的也不止一刀。但有一点是没错,当日大刀王五确实实在刑场。亲眼见到自己昔日的兄弟在冰冷的大刀之下身首异处。王五悲痛欲绝,此后王五咽不下这口气,便召集义士们一同踏上了反清之路。


历来现实


当时真正的行刑地点是在北平闹市的菜市口前,刽子手另有他人,谭嗣同当众被砍脑袋时或许惨叫了,因为当时的刀都不是钢刀,是一把钝刀。我们看到电视剧里面行刑者一般是在行刑前磨刀,将钝刀磨快点,这样受刑者就可以减少痛苦。行刑的时候,大刀王五就站在法场不远的地方,因为势单力薄,只能眼睁睁看着谭嗣同被杀。

谭嗣同和大刀王五的关系是亦师亦友,最初的关系是师徒,谭嗣同的剑法是王五所传,自十岁开始拜师学艺,一直没有放下剑法的磨练,文武双修,而且中国历史上堪称“佛学彗星”的只有两个人,一是僧肇,第二个就是谭嗣同。



王五并不是行刑的刽子手,因为他当时就在法场外围,只不过最后没有找到机会力劫法场,虽捶胸顿足也无济于事,只能看着自己的好友被杀,众人都怕被牵连,只有王五完全不避讳,给谭嗣同收尸。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曾经解释过谭嗣同的遗作:两昆仑是指康有为和大刀王五,也有人说是康梁,还有人说是谭嗣同和王五,我个人觉得,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指谭嗣同自己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磅礴气势,与他人无关。



而王五先后参与了刺杀载漪、荣禄、勤王讨贼(为谭嗣同报仇),后因参与义和拳被清兵所围,为了镖局众人不受牵连,所以自首被清兵抓捕,可气的是,清廷把王五交给了外国侵略者,王五被德国人枪决于北京前门,这时候,清廷又适时的冒了出来,将王五枭首挂于城门,因为害怕被牵连没人敢收殓,最终还是天津的霍元甲闻讯赶来,趁夜将王五头颅取下缝好,并妥善安葬。 所以王五行刑是谣传,谭嗣同的惨叫应该是真的,因为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这样的惨剧,大多与行刑者的专业水平有关,脖子被砍断一半,受刑者惨叫连连生不如死,还要自己主动找好位置跪好再次受刑,以求速死不受疼痛折磨,这还只是两刀,几十刀的痛苦常人难以想象,即便换成王五这种汉子也一样承受不住。


大老二爷


问题本身就是矛盾的,据传,王五行刑是为了减轻谭嗣同的痛苦,而现实根本不是这样,在慈禧的特殊交待下,刽子手用的是钝刀,以至于受刑几十刀后才人头落地,惨叫是必然的,谭嗣同也是人,对疼痛的承受力是有限度的,个人觉得这个问题不宜过分解读,这也绝称不上污点。

大刀王五,自然善于用刀,脾气耿直,嫉恶如仇,耿直到什么程度呢?

光绪年间,在仅仅一年时间内,北京城附近发生时数十起大大小小的匪案,因为当时的王五声名远扬,功夫了得,也确实沾上点嫌疑,所以成为官方的重点追捕目标,参与人数高达数百人。而王五看这态势却主动投案了,以他的本事和人脉,完全有能力遁走他乡,但是他却自投罗网只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是我和我手下做的案子,罪责我背,不是我做的我可不替他人背锅。有感于其率直,他只被官府责打20从轻发落。

谭嗣同和王五最初的关系是师徒,谭嗣同的剑法是王五所传,自十岁开始拜师学艺,一直没有放下剑法的磨练,文武双修,而且

中国历史上堪称“佛学彗星”的只有两个人,一是僧肇,第二个就是谭嗣同。

网络上很多人都喜欢用的网名“剑胆琴心”就是他人对谭嗣同文韬武略的夸赞之词,而在后来的交往中,谭嗣同慢慢长大,二人变为亦师亦友的关系,而且王五深受谭嗣同先进思想的熏陶,无论思想还是行动都是倾向于革新派,谭嗣同通过20年的交往也深深敬佩着王五的侠义精神。

以三件事为例,光绪帝被软禁瀛台,谭嗣同想武力营救,第一个找到的就是王五,但是王五功夫虽好,但仅凭一己之力从瀛台背个大活人回来,而且还是皇帝,这个目标实在难以实现,所以只能作罢。

铁骨铮铮康有为躲在使馆中伺机脱逃,而王五也收到了消息,力劝谭嗣同离开北京,暂避风头,王五愿意沿途护送,而谭嗣同不为所动,甘心赴死。

王五并不是行刑的刽子手,因为他当时就在法场外围,只不过最后没有找到机会力劫法场,虽捶胸顿足也无济于事,只能看着自己的好友被杀,众人都怕被牵连,只有王五完全不避讳,给谭嗣同收尸。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曾经解释过谭嗣同的遗作:

两昆仑是指康有为和大刀王五,也有人说是康梁,还有人说是谭嗣同和王五,我个人觉得,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指谭嗣同自己舍身取义、慷慨赴死的磅礴气势,与他人无关。

而王五先后参与了刺杀载漪、荣禄、勤王讨贼(为谭嗣同报仇),后因参与义和拳被清兵所围,为了镖局众人不受牵连,所以自首被清兵抓捕,可气的是,清廷把王五交给了外国侵略者,王五被德国人枪决于北京前门,这时候,清廷又适时的冒了出来,将王五枭首挂于城门,因为害怕被牵连没人敢收殓,最终还是天津的霍元甲闻讯赶来,趁夜将王五头颅取下缝好,并妥善安葬。

所以王五行刑是谣传,谭嗣同的惨叫应该是真的,因为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这样的惨剧,大多与行刑者的专业水平有关,脖子被砍断一半,受刑者惨叫连连生不如死,还要自己主动找好位置跪好再次受刑,以求速死不受疼痛折磨,这还只是两刀,几十刀的痛苦常人难以想象,即便换成王五这种汉子也一样承受不住。


古今通史


人们印象中的谭嗣同,和历史上真实的谭嗣同基本是两码事。

或者说,现在的谭嗣同形象,大多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记》中塑造的,另外还有一些添油加醋者,比如什么用钝刀子割肉之类,都是脑洞大开之作。

在梁启超的笔下,谭嗣同是一个英雄,为变法而甘愿流血的第一人,在临刑前,更有什么“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豪言壮语,令人心折。

但问题是,当时的梁启超同志正和王照躲在日本船上,他是怎么听见谭嗣同说自己要为变法流血?又说什么“无力回天”之类呢?

试问他从哪来听来的?!

不,完全没有任何依据可以证明谭嗣同说这样的话,有过如此举动。所有的一切,都是出自梁启超的臆想和捏造。

当然,作为清末民初的大瑶棍,这也不是梁启超造的第一个瑶,也不是最后一个瑶,当然,可以公认为梁启超一辈子最大的一个瑶。

此外,还有什么大刀王五打算劫狱、冒着危险去为谭嗣同收尸之类,也都是没影的事。

根据刑部主事唐烜的记载,为谭嗣同收尸的是提牢乔树枏,根本就没有什么大刀小刀之类的东西。

至于行刑过程,也没又任何异常的记载,只是正常的斩刑,并没有什么钝刀子割肉之类的谰言。

事实上,历史上真实的谭嗣同,其实人格是有些分裂的。一方面,他骨子里其实是反叛的,有革命党的气质,而另一方面,他又感激于光绪的知遇之恩。

正因为这种对立的气质,才令谭嗣同在变法推进不下去的时候会铤而走险,竟然想出了“围园杀后”的昏招。

戊戌年失败的最根本缘由和导火线,无非就是这个“围园杀后”之谋,而这却是康有为、梁启超们刻意隐瞒的戊戌真相!

很大程度上说,谭嗣同确实能像梁启超那样逃走,但他之所以不走,主要原因其实很简单,他知道事情泄露后,留下来是为了给光绪皇帝做一个清白证明。

换言之,他主动承认了“围园杀后”密谋的全部责任,用自己的死为光绪证明无辜。当然,光绪皇帝确实是无辜的,他也确实对这个“围园杀后”全然无知。

此外,刘光第、杨锐对“围园杀后”同样毫无所知,他们也同样是无辜被连累而死的。

至于康广仁、刘旭,还有杨深秀,是死得其所,他们都是密谋的参与人。

唯一可惜的是,逃走了康有为梁启超这两大妄人。

历史的真相就是如此。

没有别的话了。

吃惊也没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