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为什么可以对生死看的那么淡然?决绝就义,他不怕面对死亡吗?

设备电气维修安装


谭嗣同为什么可以对生死看的那么淡然?决绝就义,他不怕面对死亡吗?

对于这些纯粹的革命者,那样真挚高尚的一代信徒,生命可以没有,但内心的道义和信仰却不可以失去。

我们可以缅怀他们的不幸,却不能以超越时代的观念去浅薄无知地批评他们的一生所为。

1848年,欧州大革命爆发。

曾经写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匈牙利诗人斐多菲,在战场上与到处镇压革命的“欧州宪兵”——俄国军队血战而死。


同理,谭公的思想,也是超越旧时代的思想,有着和我们同时代高度的思想。

他的诗文极有气势,有词采,诗风恢阔豪迈、刚健遒劲,拔起千仞、高唱入云。

诗词中表现出了丰富的时代内容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抒发了他冲破网罗、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进取精神。

“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必须要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改革,才能救亡图存。

1865年,谭嗣同出生,他的父亲谭继洵时任湖北巡府。

谭嗣同:


十岁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受到其师影响,开始接触王夫之的思想,所以他一生中都有着极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他读书涉猎广博,追求经世济民的实用之学。非常反感传统的八股文章,曾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大字。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时年30岁的谭嗣同在家乡满怀忧愤,呼号变法,提倡新学,并在家乡组织学社。

签马关条约:


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坚决反对签订和约,对清政府“竟忍以四万万七千万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的妥协行径极为愤慨。

在变法思潮的影响下,他开始“详考数十年之世变,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计。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898年谭嗣同参与变法。因为触动了庞大的保守派的利益,103天后,慈禧发动政变,软禁光绪帝,并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


消息传开,康梁二人远避海外,而谭嗣同却各方安排,营救光绪。

惜哉,只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其实那个时候,他还是有机会可以逃跑的,他的日本友人劝他选东渡日本,先逃脱性命再徐图后计。

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决定以死来殉“变法事业”,谭妻来探监,看到谭嗣同满身伤痕,顿时泪如雨下。

谭说:“告诉后来的人们我为什么而死?”,谭妻说,“可是我们还没有孩子”。

听出了妻子的哀求和挽留,性格强硬的他一下子就哽咽了,说出最绝望的一句话,“这样的中国,多一个孩子不就是多一个奴隶吗?”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愿以我颈刷污政”、“我以我血荐轩辕”,真英雄也!

对于这些有信仰的人,死对他们来说并不可怕,因为比生命更可贵的——是对道义的坚持和对真理的追求。

古时的风,依旧在吹,吹到今天成了故事。听在耳根,荡在心间。先驱,值得钦敬!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写《汉语梦想:全民通用口语文》的时候,详细研读了梁启超等人的著作和传记,其中一个细节很清楚地回答了题主的问题。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就不去查资料了,只谈谈记忆里的大致情节。

当时,谭嗣同也有外逃机会,但他想到了家里的枕头底下有一封父亲写给他的信,就不听劝阻,一定要回家一趟。他也很清楚,回家就没有了脱身机会,必死无疑。但不回家,自己可以外逃,那封信一定被官兵查抄出来,父亲和全家都会被牵连进来。他果断决定了自己赴死,当即没有同意外逃,而是回家去。幸好,他回家烧掉了那封信,官兵才到家。


胡氏口语文


中国从来都不缺乏慷慨就义的人。

对这样生死看淡,心系家国的人,生命在他们眼中,最重要的不是活着以图后事,而是以自己的死来唤醒更多的人,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虽然他们的死,可能会被人认为是“傻”,是不值得的,但是人的价值,不应该因为不认同就否定。

说实话,我也不太认同谭嗣同的引颈就戮。

他拜错了老师、信错了朋友、忠错了上司、走错了道路。走一条太过理想的路的人、注定也是极其理想化的人,这样的人除去他的理想以外,很难征服现实。

谭嗣同太过天真,他的死,值得尊重,但不认同。他死,并没有让更多的人走上“变法”这条他理想里面中国应该走的路。人民选择了更正确的路,即推翻旧制度的革命之路。

中国的路,在那样一个旧时代里,有理想有知识有见识的国人眼中,其实并不是很清晰,大家都依循着外国的经验,都想寻找一条国人少流血就能国富民强之路。这样的想法其实是没有错的,但是没有错就代表是对的,就表示是有用的。

谭嗣同先生是旧时代里典型的中国文人,即没有政治家的视野,也没有政客的权谋,所以他的失败是注定的。但他的死,只是无用地给旧制度陪葬而已。他死是为旧制度而死,而不是为革命流的血,这并不是正确的选择。戊戌六君子里,我更加认同梁启超,虽然变法之后他苟活了,但他用自己的有用之身,不断总结中国的问题,不断学习进步,不拘泥于一时,不限于一法,做出了他一个文人能做出的贡献。

而谭公,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却不值得提倡。一个国家的希望,如果寄托在几个文人无奈流的血上面,这个国家还能有什么希望呢?

但这并不代表我否定谭嗣同的死,这就好像这个世界上注定有些东西的存在,不是为了让更多的仁追捧而追随,而是为了提醒做人应该有什么样的精气神。

就好像哲学于大多数人无用,但人类文明不能少了它一样。即便大多数人不懂,但它的价值依然巨大。

谭嗣同的死也是这样,虽然无用,但却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去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点个赞或者关注也是极好的!


文话史


蜜汁自信吧,认为死可以唤醒众人。 实时上要不是最后孙中山领导革命胜利,就白死了,他的死也是被后人利用反抗清朝。历史上这种死的太多了,真的能留下名字的完全靠历史的发展,人死了,什么都没了。


托马斯熊


想以死唤醒大众,但对那些麻木之人收效甚微!


勇士Ljs


有信仰的人,早就看淡生死,他只是希望能用他的死能唤醒更多的人!


天行健


为了唤醒明天,不怕走进黑暗!他值得我们记念。


荒原牧云


用死来唤醒国人纯粹是痴心妄想,思想的觉悟靠启发,懂得了道理才能觉悟。老百姓不懂道理他就是死一万次也没用。


破迷开悟13


革命者的革命精神,怕死还革什么命。生为变法人,死为变法鬼,气灌山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