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研究發現天津話的鼻祖可能是合肥方言,你同意這個觀點嗎,為什麼?

腕尚說


同意,是李中堂帶去的病,都是安徽人為主,淮軍,一支非常有戰鬥力的,與曾大人的湘軍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猛士,長毛剿滅以後,淮軍駐守天津衛,拱守京師,此刻的大清在風雨中漂遙,黃帝瑟瑟發抖,只有淮軍,唯有淮軍敢擋大清之傾危,匡扶社稷與水🔥,我們安徽子弟,兵精將猛,氣壯山河,在那個列強橫行地十九世紀,雖敗猶榮。這些皖軍把徽文化帶到了天津,融合當地文化,形成今天的津文化,天津曲藝響徹中國,影響世界,我是安徽人,為偉大的津文化喝彩。其實皖軍中多數人老家在蚌埠,鳳陽,宿州,阜陽,亳州等淮河流域,所以叫淮軍,以朱元章老家方園一百公里為多,只是李紅章是廬州人,今合肥人,加之合肥附近也有不少人參軍,所以,一直以來都說淮軍是合肥附近,蚌埠,宿州從軍的人最多,尤其是固鎮縣,淮遠縣,滁州的鳳陽縣,宿州的靈璧縣,宿縣,蕭縣,四縣為最多。宿州歷來是用兵之地,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就在安徽宿州,楚漢相爭,霸王別姬就在宿州市,靈璧縣虞姬鄉,那裡至今還有虞姬墓,保護的挺好!解放戰爭時徐蚌主戰場就在宿州,每個歷史的關口都有宿州印跡。說她是歷史文化名城毫不為過,還有兩淮,淮南,淮北與宿州一樣閃耀著歷史的輝煌,歲月地滄桑,共同譜寫了淮河兩岸近代史上一曲悲壯的歌!我把兵字,寫成病了!對不起!


慕仙學道


中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李世瑜老先生在天津方言的研究上首先確立了“天津方言島”的學說,並通過大量的實地考察劃出了“天津方言區域”。

在天津方言的起源上,李世瑜先生也做了大量的實地考察、驗證工作,做出了天津方言是以靜海方言為基礎,融合了安徽省以宿州為中心的廣大江淮平原地區的方言組合而成。

至於問題中提出來的天津話的鼻祖可能是合肥方言的說法,根據李世瑜先生的論斷,可能有一定的差別,不過合肥有的方言與宿州方言肯定有相似之處,因為它們同處一省嘛。



王子江


我在天津上過四年大學,是覺得天津土話不好聽,和周邊完全不同。怎麼聽都覺得帶點南京話味道(我是南京出生長大的)。照您這麼說,應當是明代建天津衛時從江淮派兵徙民來的吧。


王祖蔭1


有道理 一次出差到蚌埠下車出站在出站口一些中巴車司機高聲攬客:到肥東 到肥東非常像天津口音 下意識回頭看看四周以為下錯車了。後來去遙崗村參觀“渡江戰役紀念館 ”當地村民口音更與天津口音相近。


冰雪162909550


天津開府較晚,九河末梢,常澇常鹼,本不是富裕之地,開府後,冀東大災,災民聚於此,租界建房修路,災民有所依,然災民身份低下,民氣囂浮,適逢北洋興,官員多淮軍人等,為顯示自己有身份,競相學說合肥話,請想象,如果說唐山話的趙麗蓉學說合肥話,那一定是天津話,這事兒我們七十年代就有共識,不用討論。


安防老曹


確實很奇怪。天津城裡的語言,周邊都不會說。也沒有相近,相似的。按說天津曾經是河北省的省會,天津話應該是河北的普通話。不知怎麼搞的,河北人都不會說天津話。到是和千里之遙的徽、魯口音接近。值得語言學家、歷史學家研究。


老林文玩


清朝時,天津衛是個駐軍地,其駐軍全部為安徽人,且是世襲,時間長了就形成了現在的天津話,與周邊各縣區別很大,學術上成為“孤島效應”,趙忠祥老師十幾年前在電視上講過此事。


幸福來敲門owm


我有一次在北京乘地鐵,上來幾個長得很像南方人的人,他們在一起說著標準的天津話,我從他們的長相看就知道他們不是天津人,我也不好意思問他們是哪裡人,現在想想真遺憾,要是問一下就好了。


林雨沐


徽班進京?普及一下,現安徽非古安徽也。那時的中心是安慶不是合肥。


1949我們的土地


天津話是合肥話鼻祖。自古以來,因北方多發生戰亂。為避禍亂,歷史上有多次大量居民南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