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保護劉邦的項伯, 在親侄子項羽死後, 人生結局是什麼樣?

緬懷未逝的青春


項伯是劉邦的救命恩人,也是被劉邦忽悠最慘的那個人。劉邦曾許諾與項伯做兒女親家,但當上皇帝后隻字不提,當然項伯也不敢問。後來,劉邦將自己的姓賜給了項伯,這樣就成“一家人”,看似項伯沒少佔便宜,其實他是最苦而揹負罵名最多的那個人。

事實上,如果沒有項伯,就沒鴻門宴這碼事兒。因為項羽從就沒想過與劉邦坐下來“推杯換盞”,而是一舉將其殲滅。特別是劉邦對項羽的軍事部署一無所知,也許等第二天刀架了脖子上,再跪地求饒,項羽也不見得會免他不死。

歷史有時候是鬧劇,處處被人性的真實打臉。最初劉邦與項羽並肩作戰,如同穿一條褲子,劉邦張口閉口兄弟,就差義結金蘭了。劉、項反目是在入關之後。按“懷王之約”,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率先入關,項羽因北上救趙隨後而至。

按理說,項羽不應再來攪局,但是今非昔比,一方面消滅章邯後實力大增,另一方面他想抄了秦國的老剿,以安慰祖父項燕的在天之靈。所以,入關項羽勢在必行。

但劉邦進入關中後,馬上就看上了這塊富的流油的地方,很想獨吞,於是派兵封鎖函谷關,阻擋項羽。項羽兵鋒正盛,直接碾關而過,40萬大軍直逼劉邦霸上軍營。

劉邦並不知道自己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所以毫無防備。但是項伯知道情況危機,他不想讓曾經的救命恩人、如今劉邦的謀士張良做了冤死鬼,於是連夜奔到劉邦軍營,勸告張良火速離開。項伯的想法很單純,腦子裡只有義氣,而張良不會如他一樣的簡單。所以,急忙與劉邦商量對策。二人一合計,怎麼辦?騙。

於是劉邦對項伯笑臉相迎,奉承的話說了一大堆,好東西也沒少往項伯口袋裡塞。劉邦怕火候不夠,還要與項伯結兒女親家。最終,項伯被忽悠的暈頭轉向,遂答應回去周旋,並要求劉邦第二天一早到鴻門向項羽請罪。

項伯回去後自然替劉邦美言,而且還說項羽軍團之所以能順利入關,完全是劉邦掃清道路的功勞。如此一來,殺劉邦到成了不義之舉。項羽覺得叔叔說的在理,於是當夜就打消了殺劉邦的念頭。所以,第二天在鴻門宴上,劉邦有驚無險,主要原因就是項伯在中間和稀泥,項羽也沒有下死命令。

最終,劉邦大難不死,奪取天下,項羽窮途末路,自刎烏江。當然,劉邦還要“報恩”於項伯,封侯賜爵不在話下,只是故意忘了“做親家”的事情。項伯很識相,知道自己已經沒有了資格,於是夾起尾巴做人,能活一天算一天。

感謝朋友們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鴻門宴是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記錄在史學鉅著《史記》當中,鴻門宴中有一個關鍵的人物,就是項伯,他是項羽的親叔叔,張良的舊友,在鴻門宴中項伯替漢高祖劉邦化解了危機,如果沒有項伯可能楚漢戰爭的結局就改變了,所以說項伯這個人物有其存在的歷史意義,並且在其後的2000多年裡,項伯在眾人眼中成為了“鴻門宴”中最有爭議的人物。

先來回答問題,項伯的人生結局怎麼樣?

在司馬遷所著《史記.高祖功臣候者年表》中明確的記載了項伯的結局:“兵初起,與諸侯共擊秦,為楚左令尹,漢王與項羽有郄(xi四聲,同隙的意思)於鴻門,項伯纏解難,以破羽纏嘗有功,封射陽侯。

劉邦還是食言了,儘管在功成名就後封了項伯為候,並有封國,可卻並沒有和項伯結成兒女親家,因為在西漢立國之後,劉邦賜姓項伯為劉,古代有同姓不婚的說法,不知道是不是劉邦有意而為之,這就不好揣測了。

項伯的直系後裔後來因罪取消了封國的繼承權,不過在同時期很多的侯國都相繼被西漢政府收回,這項家的罪名也可能是欲加之罪,是西漢政府加強中央集權的一種行為,但是自此之後項伯一族淪為普通百姓,鮮有發跡者,不得不說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大概說的就是如此吧。

既然項伯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那麼他到底爭議在哪裡呢?我們都知道項伯是項羽的親叔叔,顯然他們是一個陣營的,但是很多人都說項伯是叛徒,是他放走了劉邦,釀成大禍,那麼真的是這樣嗎?恐怕這件事沒那麼簡單,放走劉邦這種大事,項伯還沒這個實力,劉邦能夠順利逃脫,主要原因還是在於項羽,項伯只是開門者,項羽若不放,項伯恐怕也沒轍。

項伯乃張良故舊,項伯星夜入漢營,是為了救朋友

《史記.項羽本紀》中對於項伯入漢營是這樣記載的:“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

項王陣營有高人,當時劉邦陳兵十萬於霸上,一改往日流寇作風范增就看出來劉邦志不在取關中,而在奪天下,所以范增就獻計要除掉劉邦,這時候就有了以下的故事。

張良是戰國時期韓國貴族,他生性行俠仗義,當年項伯好打抱不平,殺了人無處躲藏,是張良收留了他救了他一命,而項伯也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所以當聽到范增欲殺劉邦的消息後,害怕救命恩人張良受到牽連,於是才來告密。

同時,我們從《史記》的片段中可以看出來,張良一直在騙項伯,一個“從”字就代表了一切,在項伯心裡,張良恐怕並非是劉邦的手下,因為從字代表的是一同的意思,而並非是屬於,他為什麼會這麼想呢?因為在項伯心中,張良一直是韓國故人,並且韓王成也是張良跟項梁建議才立下的,所以說項伯不認為張良是劉邦的屬下,而是一個朋友或者同盟的關係,所以他才敢去漢營通知張良。

但實際情況是這樣嗎?在《史記.留侯世家》中早已揭露,韓王成還未立下之前張良就已經跟隨劉邦,而韓王成是張良跟隨劉邦到薛縣時,在會見項梁的時候才經過張良遊說立下的,所以從那天起,韓王就是劉邦團隊的,也許是張良在遊說項梁的時候,是站在韓國的角度所言,可實際上早已經替劉邦布好了局。

如果還不能佐證,接下來的事情就顯而易見了,在劉邦幫助韓王成奪回故地的時候,途中又收留了後來的韓王信,此後這個韓王信一直跟隨劉邦和張良,為什麼已經有了韓王,還要帶著一個,這就是為日後在做準備,因為韓王成早晚要被項羽殺掉,所以還需在立一位,這其實應該是張良和劉邦早就定好的計策罷了。

所以說,項伯救張良是出於朋友之間的情義,而項伯沒有深入地去研究張良和劉邦他們二人到底是什麼關係,而張良所做的一切表面上看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其實他和劉邦早就是一個陣營了,這是因為當時的政治鬥爭和戰爭需要,所以才是第三者的身份。

項莊一劍下去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千百年來,人們都在為項羽在鴻門宴上的婦人之仁感到惋惜,那項莊一劍下去真的能解決問題嗎?儘管項羽在搞權謀這方面比劉邦差得遠,但是項羽也絕對不是蠢材。

項羽想殺劉邦大可不必搞什麼鴻門宴,大軍突進,瞬間就能滅了他,為什麼不殺他,還是存在其他原因的。

項羽曾經說了,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辦到了,項羽雖然不是天子,但是是各諸侯的領袖,如果殺了劉邦,豈不是食言,項羽是舊貴族,骨子裡就很高傲,所以這一點是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之一。

同時,項伯是繼項梁之後項羽的叔父,從鴻門宴安排的座次上就可以看出項伯的地位,在項羽心中這個叔叔位置很高,僅次於項梁,項羽是孤兒,所以叔叔的話就如同其父在世,所以項伯的規勸使得項羽不殺劉邦,這也是原因之一。

當時,項羽儘管是各路諸侯的領袖人物,但是他真正能夠控制的還是他自己的部隊,他如果殺了劉邦,其他諸侯就會認為項羽是個反覆小人,即便當時因為忌憚項羽實力,不敢造次,但是心裡也會對項羽產生間隙,時而久之,就會給項羽製造麻煩,所以出於此原因,也不能殺劉邦。

也許項莊一劍下去之後,項羽就會成為天下人繼秦之後的敵人了。

總結:

項羽不殺劉邦才留下了千年美名,而並非是昏庸之舉,但是卻因此最終烏江自刎,這其中有項羽自身的性格原因,也有時代背景因素在裡面,這就是歷史,就是這麼無情。

項伯不應該是一個背信棄義的叛徒,只是被張良玩弄了,這是劉邦陣營的使用的政治手腕,而項伯能夠挺身而出,是出於對朋友的義氣。

當然,項羽最後的失敗,絕對不能全都怪罪在鴻門宴這件事上,他的失敗有很多原因,所以說,道不盡的鴻門宴,說不盡的楚霸王大概就是這樣吧。


如果您喜歡本回答觀點,請多加關注或隨手一讚,感激不盡。


鴻涵先生


世界上有一種人最讓人感覺到可怕,那就是有點本事、自以為聰明的糊塗人。平常時刻他也許是大家眼中的老好人,關鍵時候才知道最能壞事兒的就是他。他比敵人造成的危害要大得多,誰要是和他組隊幹事業,他就是妥妥的豬隊友,

項伯對於項羽就是這樣一種存在。

項羽本來想在鴻門宴上收拾劉邦,做為項羽親叔叔的項伯,卻在這個時候很不合時宜的想到了劉邦手下的張良曾有恩於自己,偷偷給張良通風報信,後來還被張良說服,在項羽面前為劉邦說情,並在鴻門宴上保護了劉邦。

於小節來說,沒人可以指責項伯,他要報恩嘛。但是,報恩是他自己的事,誅殺劉邦卻是整個項氏、甚至是楚國的事,他等於是用家族事業來賣自己的人情。

對張良,他仁至義盡了;但對項氏,他是個罪人。為了自己的小節,他置大義於不顧。誰家有這樣的親人,都只能自認倒黴。

項羽死後,項伯徹底投靠了劉邦,因有“救命之恩”,劉邦對他還不錯,封他為射陽侯,封國位置在今江蘇寶應縣射陽湖鎮東部。

(電視劇裡的劉邦)

劉邦還做了一件事:赦免了所有的項氏族人,並賜姓為劉。表面上看來,這是寬宏大量,可賜姓這種事兒,對項家來說是一種侮辱。項家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就一直是楚國的貴族,“項”這個姓,承載著太多的歷史意義。

劉邦的賜姓,等於是讓項氏族人背棄自己的先祖,抹除項梁、項羽叔侄在抗擊暴秦中的貢獻,成為他劉氏門人。可要是沒有項伯的保護,劉邦早死於鴻門宴中,執掌天下的必是項家。

所以項氏子弟中,家族榮譽感強一點的人,必以被賜姓為恥。但前面就已說過,項伯是個糊塗人,他只怕還覺得自己押對了寶高興不已呢。否則無以解釋他為什麼竟能活到公元前192年,要知道那時劉邦都已死三年了。

一個心懷愧疚或恥辱的人,能這麼命長?

(電視劇裡的項伯)

但劉邦雖然感念項伯的救命之恩,卻還是心存提防,立朝後並沒有重用他,只給他閒職。

項伯有兩個兒子,一名劉睢,因有罪不能繼承爵位,封國滅亡,其封地歸入西漢朝廷;一名項猷,心懷故土,雖然隨項伯降了劉邦,卻心有反意,後因謀反被誅三族。

這三族肯定包括劉睢,也就是說,項伯這一支至此斷絕了。項伯要是泉下有知,不知會不會感到後悔。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如果沒有項伯的阻攔,劉邦就會被殺死在鴻門宴上,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漢家天下,項羽也就不會拔劍自刎,所以才會有人把項羽的死怪罪到了項伯頭上。

那麼項伯有錯嗎?其實項伯也沒有錯誤,為什麼這麼說呢?

諸侯有約定,先入關中為王,結果劉邦搶先一步進入霸上,接受了子嬰的投降,而且在別人的勸說下佔據了函谷關。

項羽本人是個自大狂,天下沒有他能夠瞧得上眼的人。劉邦更是不在他的眼裡,所以他認為劉邦搶先入關,並且佔據了函谷關是不給自己面子。於是在曹無傷的慫恿之下,項羽準備進攻函谷關,給劉邦一點顏色瞧瞧。

劉邦的實力本來就沒有項羽大,所以項伯為了報答張良當年的救命之恩,於是到劉邦軍中給張良通風報信。

他沒有想到的是張良不肯走,非要將消息報告給劉邦,劉邦知道後也害怕了,於是想請項伯給自己在項羽面前美言幾句,還和項伯結成了親家。

項伯這個時候不得不聽從劉邦的建議,並且他看到劉邦已經服軟了,所以也願意做一個順水的人情。

前面說過項羽是個自大狂,知道劉邦要來低頭服軟,所以也沒有要把劉邦趕盡殺絕的念頭。

鴻門宴上,范增要至劉邦於死地,項羽其實是心知肚明的,因為他根本沒有把劉邦當回事,所以他既沒有阻止項莊刺殺劉邦的舉動,也沒有怪罪項伯救劉邦於水火的行動。

項羽在想:“死了是他的命,死不了也是他的運氣好”,他就當是在“看戲”。

因此鴻門宴上劉邦撿了一條命回去,其實並不是因為有項伯救他,而是因為項羽根本對他沒有起殺心,如果項羽一定要殺劉邦。在項羽的底盤,劉邦有多少條命也不夠殺的呀!

項羽死後,項伯的命運究竟如何?

項羽兵敗,在烏江自刎而死。

劉邦赦免了項伯的罪過,並封他為射陽侯,他的封國位置在今江蘇寶應縣射陽湖鎮東部。

除此之外劉邦和赦免了所有的項氏族人,並且賞賜他們姓劉,從此以後再沒有項羽的項氏族人。

項伯的兒子一個因為犯罪被收回了封地,一個因為謀反被誅滅三族,項伯泉下有知,不知是否後悔?


逝去即歷史


項伯,名纏,字伯。項氏在楚國世代為將,是戰國末期的楚國貴族。是項羽最小的叔父。

早年項伯也是個崇尚俠義的人,在秦朝統治的時候和張良有過舊交情。有一次他失手殺了人,還是張良安排他躲在下邳,所以張良算是項伯的半個救命恩人。

項伯被後世大眾熟知最多還是在鴻門宴上,當時劉邦比項羽先進了關中,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並且聽謀士的建議派兵佔據了函谷關,然後駐兵十萬在霸上。結果被左司馬曹無傷告到了項羽那裡,說劉邦要做關中王,本來就慢了一步在生氣的項羽大怒就要攻打劉邦,當時項羽的軍隊有四十萬,項伯在項羽這裡,而張良在劉邦那裡。

起初的項伯僅僅是因為不想張良跟著劉邦一起被項羽殺死,為了報恩連夜把事情告訴了張良,想讓張良跟自己一起走。張良卻建議劉邦以項伯為突破口化解這段危機,劉邦巧舌如簧的解釋了自己的所作所為,說這件事純屬是個誤會,自己對項羽仍然是忠誠的,甚至提出與項伯結為親家。項伯就被劉邦的“真誠”打動了。結果鴻門宴上,救了劉邦一命。

宋代徐鈞評價項伯:“霸上孤軍勢莫支,鴻門一劍事尤危。射陽不與留侯舊,楚漢興亡未可知。"

楚漢之爭,最終以項羽自刎烏江落幕。劉邦建立西漢,赦免了所有項氏家族,並賜性劉。項伯因為滅秦有功,“護駕”有功,被封為射陽侯,封國位置在現在的江蘇寶應縣射陽湖東部。在孝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項伯去世,他的兒子項睢因為有罪,不能繼承爵位,封國滅亡,封地歸入西漢朝廷。


暖墨青煙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項伯對於劉邦的意義,可以說如果沒有項伯,那麼鴻門宴就成了真正的鴻門宴,恐怕劉邦去了鴻門之後,就沒有機會去殺那個出賣自己的曹無傷了,而只會按照樊噲的說法:“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成為項羽案板上的肉。

“功高莫如救駕,恩重莫如活恩。”項伯對於劉邦是有救駕之功的,項伯這麼做只有一個原因,並不是他要背叛項羽,而是要報答留侯張良。

項伯早年任俠,秦時曾與張良有舊。曾殺人,張良匿其於家。——《史記·高祖本紀》

正是因為項伯早年曾被張良所救濟,因此在劉邦面臨危險的時候,因為張良是劉邦身旁的謀臣,劉邦若死張良也必難獨善其身,因此項伯連夜到劉邦軍營中,勸張良離開。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紀》

張良沒有自己逃走,而是把項伯引薦給了劉劉邦當然知道項伯對自己意味著什麼,他當即對項伯給予重利,並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拉近兩人的關係。這為劉邦後來安然度過鴻門宴的考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乃封項伯為射陽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項氏,賜姓劉。——《史記·項羽本紀》

西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之後,對於項氏族人劉邦一概不殺,並且封項伯為射陽侯。同時賜項氏族人他們姓劉。表面上看是似乎是對項氏一族的無限恩寵,而實際上卻用這種方式將曾經不可一世的項氏徹底消失了。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項伯的善心,為後來項羽之敗埋下隱患

▲項伯的富貴,詮釋了劉邦之勝眾望所歸

項伯對於劉邦有救命之恩,恩同再造!如果沒有項伯當年全力相救,就無劉邦後日飛黃騰達。劉邦在奪得天下後,也沒有忘記這個曾經幫助過自己的老朋友。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打敗項羽後,將在魯地的項伯冊封為列侯。

項伯封侯,項羽慘死;叔侄二人不同人生結局讓人唏噓不已。項伯究竟對劉邦做了什麼,讓劉邦感激不盡,讓項羽痛失天下……

項伯通風報信

項伯是項羽的親叔叔,在項羽軍中任左尹一職,跟隨項羽征戰天下。公元前206年,劉邦打敗秦軍,率先入關。隨後項羽帶領大軍抵達函谷關,發現劉邦將關門緊閉。同時,項羽又接到劉邦軍中左司馬曹無傷的密保,說劉邦準備佔據關中稱王。於是,在范增的建議下,項羽準備派軍攻打劉邦,劉邦危在旦夕。

此時的劉邦渾然不知項羽的大刀就要斬向自己,其中也包括劉邦的大參謀張良。而張良與項伯曾有一段淵源——曾經還是秦朝的時候,項伯殺了人,按秦律當斬。是張良收留保護了項伯,因而項伯對張良始終懷有感激之情。所以,在得知項羽要攻打劉邦的消息時,為了不讓張良“陪葬”,項伯私下騎上快馬去劉邦軍營給張良報信,讓張良快些逃命。

但張良對劉邦忠心耿耿,不忍獨自逃走。張良把項羽要來進攻的消息告訴了劉邦,同時將項伯引薦給劉邦。劉邦在得知是項伯報的信息後,極力討好項伯,並懇求項伯向項羽解釋自己無心佔據關中之地。在項伯的斡旋下,項羽才放棄了攻打劉邦的決定,並於第二天在鴻門設宴款待劉邦,並給劉邦一個解釋的機會。


項伯鴻門劍下救劉邦

劉邦帶領百十號隨從到達鴻門後,便發生了非常著名的“鴻門宴”,這裡就不多加囉嗦。總之就是范增讓項莊假借舞劍助樂為由,斬殺劉邦。項伯發現端倪,拔劍與項莊對舞,使劉邦逃得一命。項伯的行為使范增的計謀沒有得逞,這為後來劉邦戰項羽埋下隱患。

項伯為劉邦討要關中之地

在項伯的挽救與解釋下,項羽沒有聽從范增的建議,並相信了劉邦與自己的叔叔。後來,項羽分封天下各地,將劉邦分到巴蜀。這時,項伯又為劉邦爭取起利益來。

劉邦讓張良帶上厚禮拜見項伯,懇請項伯在項羽那請求將關中之地全部賜給劉邦。在項伯的運作下,項羽同意了劉邦的請求。劉邦得漢中之地,為其後來能有實力出關東攻打下了基礎。

項伯對劉邦既有通風報信之情,又有劍下救命之恩,更有仗義求地之義。所以劉邦在消滅項羽後,非但沒有將項氏一族趕盡殺絕,反而是對他們進行冊封恩賞,這正是佔了項伯的光呀。同時,劉邦這種不計前嫌的做法很得民心,也是劉邦能取得勝利的原因。

反觀項羽,聽信叔叔項伯意見,放掉劉邦,痛失一統天下的機會。或許項伯只是為了報答張良救命之恩,並無意出賣項羽,可是被機靈的劉邦與謀略的張良利用了。


史無眠


這是文青對於此問題的見解:楚漢爭霸的日子中,也就項伯活得最明白。

鴻門宴可謂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漢王劉邦應西楚霸王項羽之約在鴻門擺下宴席,看似平靜實則波濤洶湧,項羽應其叔父范增要求準備殺死劉邦。

原本計劃完全不會出現失算,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劉邦那邊沒有出現什麼問題,倒是自己這邊出現了奸細項伯,項伯在得知消息後連夜告訴劉邦最終讓劉邦逃出生天,最終兵強馬壯滅掉了項羽稱霸天下,那為何說項伯是楚漢之爭中活的最明白的人呢?

貴族之後

項伯是項羽的叔叔自然也是貴族之後,作為貴族有一個特徵就是礙於面子,這一點在項羽身上可以很好的體現出來,項羽本有多次擊殺劉邦的機會,都都是礙於面子的原因最終將他給放跑,而反觀劉邦則是一抓到機會就不留餘地。

這是因為貴族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這教育讓他們跟普通平民有所不同,也正是這一層原因導致多少貴族看不起平民最終被殺。項伯是項羽的叔叔,接受的教育只會比項羽更加根深蒂固,看似良好的教育讓他們不同,但實則何嘗不是捆著他們的枷鎖?正因如此才有了後面的故事。

得到救助

項伯本是楚國貴族,而秦滅楚國中影響最大的應當是這些貴族群體,秦統一六國只能有秦國的貴族哪裡還容得下其他貴族,一夜之間的變化讓項伯有些失意,再加上項伯當時尚且年少所以墮落起來就非常的快,在一次打架中項伯殺了人,按照楚國的律法雖然會有懲罰但是罪不至死,但現在已經是秦國的天下,項伯只好逃命。

原以為一生就這樣過去的項伯遇到了他的貴人:張良。張良遇到了這個落魄的楚國貴族,對此張良也是深有感觸,因為張良自己也是韓國貴族之後,但因秦國的出現一切都沒了,所以張良選擇幫助項伯,於是兩個人就合夥謀劃滅秦大計。

道不同不相為謀

兩人的能力終是有限,就先有萬無一失的計策也因沒有人手而難以實施,隨著時間的推遲,百姓在秦國暴政的虐待下終於反抗起義,兩人大施拳腳的機會這才來臨。

項伯自然是選擇投靠自己的後生項羽,臨行之前邀請張良隨之前去,雖然項伯在楚漢之爭中最出名的是鴻門宴中,但是項伯本人也是文武全才,他認為張良必然不是池中物,但是遭到了張良的拒絕,隨後兩人分散,最終一個跟著漢王劉邦,一個跟著西楚霸王項羽。

深夜告密

兩人的再度見面已經是身處敵對陣營身不由己了,此時劉邦因為率先攻入咸陽在搶奪金銀的同時妄稱關中王,此時劉邦的勢力比之項羽還是弱小太多,范增看到了劉邦的潛在威脅後提議殺死劉邦,得到項羽的同意。

項伯在得知這個消息後連夜趕到劉邦陣營,想要讓張良跟著自己逃跑,因為張良救過自己一命,自己不能置之不理,這就體現出貴族教育的不一般,如果是其他人的話自然是不會被這種道德所捆綁的。

張良在得知這個消息後並沒有選擇逃跑而是跟劉邦進行商量,劉邦的優點就在於吸取別人意見和深知自己不足,隨後明天完全按照張良和項伯所計劃的步驟進行,最終順利逃脫,而項羽在失去這個機會後再無機會抓住劉邦最終自刎烏江。

落得善終

在劉邦成長起來之後果然如范增所說成為項羽巨大的威脅,再加上項羽那難以拔除的貴族氣質導致多次戰役失敗最終大軍全滅,在項羽死後劉邦反倒展現出了仁義的一面,並沒有對項氏族人趕盡殺絕,實在是不容易。

而項伯因為當初救助劉邦有功所以被封為射陽侯,恐怕項伯自己都沒有想到自己當初的隨手之舉還能造成這樣的後果,最終項伯善終而死

總結

為什麼說項伯活的最明白呢?因為在楚漢爭霸的多年裡多少人拋棄了曾經的倫理道德只為活下去,而項伯願意冒著生命的危險去救助自己曾經的友人顯得多麼難得可貴,並且在救助之後並無牽連只為還恩,可見項伯的氣節非一般人所能比擬,所以觀其項伯的一生髮現他活的光明磊落也活的明白。

感謝閱讀,如果覺得不錯,關注文青就是您對文青創作內容的最大認可,謝謝。


文青聊史


在楚漢爭霸(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中,最後以項羽烏江自刎,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為結局。

建立漢朝後開始論功封賞,在鴻門宴中,項伯曾救過劉邦的命,劉邦處於感恩的心理,對項伯甚是優待,封他為射陽侯,賜國姓劉,封國就在現在江蘇寶應縣射陽湖東部一帶,並對所有的項氏家族進行了赦免。

漢朝建立後,項伯又活了14年。孝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項伯壽終正寢。

等到項伯去世,他的兒子項睢有罪,不能繼承爵位,封國滅亡,封地重歸漢廷。


老家伊濱的


項伯,子伯,名纏,楚國貴族出身,項羽的小叔,早期曾殺過人,因此跟著韓公子張良躲避在下邳,後來親哥哥項梁於吳中起兵造反,項伯就跟著項梁一路北上,擁立熊心為楚懷王,秦二世三年,項羽破釜沉舟,鉅鹿之戰,一戰成名,項羽成為了各路諸侯義軍的老大,而此時,項伯已跟著劉邦做事,一路跟隨到項羽佔領函谷關。

漢元年十月,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滅,劉邦就耍了個心眼,既然是我接受了秦朝滅亡,那我就應該當老大哇,於是佔據著函谷關不鬆手,過了一個月,項羽率著各路聯軍來到函谷關,劉邦不讓進,而且霸佔了秦朝留下的好多珍寶,項羽氣的吐血,打這個憋三,這便要率軍打駐紮在霸上的劉邦。

項伯一拍大腿,不好,好友張良還在劉邦團隊裡呢,不行,我得去告訴他,免得到時候刀劍無眼,傷了我這個好兄弟,於是項伯趁著大戰前的夜晚,偷偷趕到霸上,告知了張良,並勸張良和他一起走,張良肯定不走哇,自己主子還矇在鼓裡呢,於是找了藉口,告知了劉邦,劉邦嚇懵了,我肯定不是項羽的對手哇,於是極力拉攏項伯,又是喝酒又是結為親家,一番甜言蜜語、巧舌如簧,讓項伯相信了劉邦對項羽的忠誠,並回去說服了大侄子項羽,並於第二天的鴻門宴中,拔劍應對企圖舞劍殺劉邦的項莊,這時候劉邦就是他項伯親家哇。



項羽戰敗後,劉邦赦免了所有項氏家族成員,因護駕有功,劉邦封項伯為射陽侯。不得不說,這個項伯也是間接影響了楚漢之爭的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