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易經》,為什麼千百年來沒什麼變化,沒有與時俱進?

張大實在


宇宙真理就一個,要變化的話,真理就不止一個了,那還是真理嗎?所以現在給科學下個結論就是:科學就是一個不斷自我否定的過程,永遠沒有最終答案


_獨孤傲_


《黃帝內經》和《易經》都是中華古文明文化的經典著作,前者揭示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之在醫學方面的固有規律;後者揭示了世界萬物的變化規律。大凡是規律的東西,是恆久不變的定律,它不以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何況,"千百年來",在宇宙時空裡,幾乎連"剎那間"都算不上。提問者有話外音,必定是指科學的發展日新月異,與時俱進,特別是科學的西醫也是"日新月異,與時俱進"。其實,這正說明:科學,不是自然規律,不能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相,只能在不斷地自我否定中永遠摸索著。而植根於科學的西醫,面對著的是至今無法解釋的"科學奧秘"一一自然形成的靈與肉的結合體的人類自身,其迷茫和錯誤更是必然的結局。與西醫相反,中醫的智慧正是在於其著眼點是順隨自然和自然的規律,其大方向是正確的。


傻瓜尋真


《黃帝內經》,《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根,無論枝繁葉茂,根是不會改變的。

《黃帝內經》是古老的醫學典籍,也是研究宇宙的鉅著一部。認為人有陰陽,萬物皆有陰陽,人體是個小宇宙,而又離不開生存其間的這個大宇宙。發現大宇宙也有如同奇妙的人體內部一樣的世界,人體小宇宙與天地大宇宙是相通相應的。

《黃帝內經》還是一部關於人生的‘’哲學著作‘’。從本質上講是讓人關注自身的,而世人則更多的是關注自身以外的‘’終級‘’目標。其實關注身,總結自身的經驗,處理好自身的事情,是能更好地達到外在目標的,甚至是捷徑。

古人說‘’’藥理與事理相合,醫法與心法不二‘’。醫者讀內經悟到的是古代醫學的精髓,仁者讀內經悟到的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向問難‘’的智慧。

再來看看《易經》

《易經》原本是筮佔用的工具書。這種人類文明軸心期產生的經典,具有跨越時空的力量。其深邃的哲學原理的思維方法,影響了整個中國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六經及所有天文,地理,數學,曆法,中醫,體育,文學,藝術,建築,軍事等無不有著密切聯繫,是進德修業,安身立命的修身處世的寶典。六十四卦蘊藏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智慧,中華精神世界。

《易經》被尊為‘’六經之首,大道之源‘’,蘊藏了萬事萬物發展變化規律的大智慧之書。

《易經》是古人的占筮記錄,成為了一種文明的智慧之源,又成為體現完備的哲學經典一一至今也是不可思念的未解之謎。

六十四卦代表人生的六十四種現象

當處於人生低谷時,提示人們乾卦潛龍在淵的智慧,當知缺乏時,提醒人們啟用蒙卦教育啟蒙的智慧;當過於揮霍自己的健康時,提醒人們遵循復卦休養生息的智慧;當過於患得患失時,告誡人們善用晉卦失得勿恤的智慧,……。

《易經》出現兩千多年了,但一句句箴言,一條條對策,好象是針對我們眼前的問題寫的,好象是先人配下的一把把解開問題的金鑰匙。經典永遠可用,永遠年輕!

本人學習《黃帝內經》,《易經》還非常膚淺,但很感興趣,一部醫學經典,讓你瞭解自身,善待自身,一部哲學經典,教你怎麼作人,怎麼為人處世,真是太神奇了!簡直是指路明燈,繼續認真學習吧,學好了可利己利他!

經典永遠是經典,永遠傳承,永遠年輕!


憶史情


《黃帝內經》和《易經》,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性著作,特別是《易經》,被列為群經之首,它彙集了上古時期的智慧,確定了中國文化在春秋戰國(世界文化軸心時代)和以後的發展走向。

《易經》不是一部書,而是一個記錄思想文化歷史的體系。這個體系的形成史,就是基於《易經》的基本框架而與時俱進的歷史。不能說《易經》,包括《黃帝內經》,千百年了沒有變化。

之所以有人會有《易經》沒有與時俱進的印象,應該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中國文化發展的特點。中國文化的核心是經學,經學就是不可改動的聖人之言,但是時代在發展,認識在深化,經學不可能不變,否則就會失去生命力,靠誰提倡也沒有用。經學要適應時代發展,就採取了闡釋的形式,來容納和發展新的東西。

所以,一部經典的闡釋史,往往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思想的發展史。經典本身,也成為了歷史層疊而形成的體系。這個體系可以容納不同的觀點,容納不同的時代內容,所以,讀歷史,特別是思想史,離不開讀經典的發展史。經典的發展史中,蘊含著它在一定時期發展出來的新因素、新方法和新旁支。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它們不僅是當時的最高智慧,同時也能在以後的時代能衍生出新的意義。


作為群經之首,《易經》本身不是一成不變的經典,其本身就是一部發展和演化十分複雜的歷史。

《易經》本身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個體系。這個體系,就是在歷史上不斷積累、不斷延伸、不斷被解讀和延伸閱讀中形成的。

對於《易經》歷史的理解,也是學習《易經》本身的一條途徑。凡是讀《易經》達到一定深度時,就必須瞭解它的發展歷史。不理解《易經》解讀的歷史,就會迷失在眼花繚亂的各種互相矛盾的說法之中。要了解《易經》發展的歷史,有幾本著作可以參考。如朱伯昆注的《易學哲學史》,廖明春等編著的《易學發展史》等,這些都是帶有通史性質的著作。當然,由於古文獻的新研究成果不斷在發展,這些著作顯得不夠全面,但對於瞭解發展的主要線索,還是很有價值的應讀書。此外也有對某一個歷史時期的易學研究進行評述的,如餘敦康的《漢宋易學史》,林忠軍著《清代易學史》,楊慶中著《二十世紀中國易學史》等等。

《易經》經歷了幾個重要的發展節點,學習時必須注意他們的特點和解讀方法。否則,就會迷失在易學文獻裡找不著北。

《易經》學說發展,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就《易經》本身進行解讀,力求搞懂《易經》的本意,達到會用、用好的目的。另一個方向,是對《易經》進行新的理論創新,借《易經》的框架,填入自己的理論見解。大部分時候,這兩者是結合在一起的。往往學者通過對《易經》意義的解釋,融入自己的見解。


《易經》成書在殷末周初時期,它的地位逐步提高,慢慢地它的原意也不大能為人所懂。孔子和後來的經師,對《易經》的意義進行了一次改造。他們側重發掘《易經》中的哲理和倫理意義,形成了系統的義理易理論。同時,類似道家的學派對《易經》的理論基礎進行了總結,兩者彙總,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易傳》。《易傳》肯定吸取了歷史上的成果,並不完全是孔子後學和道家在當時的創新。所以,《易傳》有學術綜合的特點。至此以後,諸子百家大多都從《易經》裡各取所需,衍生出自己的理論。所以,春秋易學,是後來中國文化發展的主要源頭。

到了漢代和魏晉時期,《易經》有很大發展。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對《易經》中的象數部分,總結和延伸出許多前所未有的解易思路,漢易也是最為複雜的解易系統。

義理易學在魏晉時期攀上了另一個高點,王弼對《易經》做了哲學方面的註解,吸收一定的道家思想,呈現出義理方面儒道結合的特點。

唐代對《易經》在義理、象數、占卜方面繼續發展,承上啟下,根據朝廷指示,孔穎達編纂了《周易正義》,主要總結了義理易學的成果。而李鼎祚則把漢代以來的象數方面的註解成果彙總為《周易集解》。

宋代是《易學》學說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義理易學,孕育出了理學這一儒家新學說。理學家程頤、朱熹、張載等等,都通過註解《周易》為理學建立自己的理論依據,強化了《易經》理論的倫理和政治意義。

清代易學是另外一個重要階段。其突出成果是重新恢復了漢代易學中重視象數的傳統,在詮釋易經文獻方面,充實了務實的態度和學說,反映了時代的新呼籲。

民國時期的易學,開拓了新的局面。一個特點是結合了西學,發展了舊學,所謂的史學易、科學易、義理易、象數易、文學易等等充分展開,為文化融合和文化轉化提供了一定的幫助。其中既有科學的創新,也有大量想入非非的花樣,但總體上在認識中國文化特質,利用《易經》文化資源,搭建傳統和現代化過渡橋樑方面,有一定深度的創新和探索。

《易經》典型的思維特徵是象數思維,即所謂的取象比類。這種思維和大量的思維工具,依託《易經》的體系知識,對天文、醫學、物候、音樂、建築、文學等等,產生了很大影響,對具體科學技術和文史發展產生了很大助益,體現了“開物成務”的實踐目的和功能。

《易經》是有生命力的思維指導書,從廣義的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的意義上說,它是具有科學意義的工具,給它貼上“原始思維”的標籤是過於簡單了。它留有原始思維的原型,但是自產生之初,就進行了提煉和理論化的構造,蘊含著合理的思維工具意義,它的現代化意義有很大潛力可以挖掘。有了現代化的理念和客觀立場,《易經》必然可以繼續得到發展和利用,它的生命力仍然是可以向未來長久延續的,《易經》包含的豐富內涵和特殊功用,還會得到發掘和利用,甚至,蘊含其中的很多難解奧秘,主要是天人合一的原理,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


熱帶雨林的午後


黃帝內經是上古祖宗傳統傳承的修身養性成就根本源體的無為永恆大道真經寶典黃帝內經最最重要的是論人的從人的自我根本初始源上下手進而成就大道的無始永恆體性。而這個根本無極源又與萬靈萬法萬類宇宙的無量太虛是同智同德同量同行同體同存在莊嚴而產生不可思議的作用力的啊?。

易經即是周易即是個周天內外萬類萬法萬靈的無始運作變化輪轉之意它是無量無極限的永恆的。萬物變通之理盡在於周易之中。若是黃帝內經與周易溶合了呢?則又是個經中無易而易中無經二者互溶互通普遍一切之意混圓天成之像。

我因此生與此二經有緣故從小見此二經即是個特別的歡喜歡樂之故直至現在的當今這二部上古老祖宗的巨經乃在伴隨著我常睡大覺啊?若論其二者中是否有得無得呢?我只好是個比喻的方式方法了。

若論實得我不知。若論無得真實有。

有無全然俱不見。無根無源任自然。

宣多我怕誤導了大眾真正的得與不得廣不廣大以及二經的威力的大小多少與否於祖宗的無始永恆根源無極大智慧是完全絕對的無絲毫的關係。因為這個是各個尋求大智慧的行者的緣分的大小多少與努力的結果而與永恆不變的大智慧無千亳的關係。切切。珍惜珍重吧。


李承岱


後人也想變,也想與時俱進。無數的泰斗,大咖,牛人,最終發現,只能解釋其一二。


九源地本草精選


那些變來變去的叫科學,而中國的祖技,不去變化,就不科學了????雖然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變來變去,沒個定性,那叫真理嗎?

幾千年,佛說的佛法有變化嗎?什麼是真理???這不變的,才叫真理!!!!!


緣聚緣散是空幻雲夢


經典如果隨時間變化,還叫經典嗎?正如牛頓定律,如果經常隨時間變化,還叫定律嗎?


陳氏中醫


黃帝內經,易經也是可以以時俱進的,因系統太大,要有人力去整理成現在科學式的易經也是可以的,用現代公認的化學元素表是公的了吧,我用易經的圓圖,方圖代入化學元素表,對於現代醫學,科學,微觀學,暗物質,量子學,風水學一切都能迎刃而解,有興趣網友可以來同我共同整理,我還提供食宿,拜託了,好發表於學術界,證明祖國易經是當代或後代最明亮的科學瑰寶。


閆顯惠


中華文化講究的是統治,誇大先賢,君主至上。規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綱五常。君叫臣死臣得死,父叫子亡子得亡。從而固化了中華民族的思維,缺乏揚棄精神,限制了獨立人格。對君王先賢的言論深信不疑,也不能懷疑。使整個民族的創造力日益萎縮,到了近代一個輝煌的中華民族淪落到任人宰割,萬人欺凌的墊底民族。可怕的是幾千年思想奴役,中國很多人一直生活在封建思想中,成為打不醒的睡獅,看不到日益發展的世界,看不到先進的文明。鼓吹今不如古,祖宗至上論。其實就是井中的死蛤蟆!把垃圾當面包。

實際上,中華民族到近代不論是科學技術還是民主法治;不論是文化思維還是文明成果都是很落後的。在沒落的民族中只有中國共產黨看清了中華民族的弊端看清了真正的社會矛盾。引進了科學民主,引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推翻三座大山,中華民族才見到了光明。從此也證明落後的文化和封建殘餘是中國社會不能發展的內部原因。這也是像《黃帝內經》、《易經》等傳統文化沒有變化的真正原因。落後的文化阻礙了社會的發展,《黃帝內經》《易經》阻礙了中醫傳武的發展。極端民族主義,貌似愛國,實際上是民族的禍根,是社會毒瘤!具有極度的欺騙性。

我國是脫胎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體制,不可避免的會有封建殘餘。這就是中國共產黨提出改革開放的原因,我們的改革開放必須深化的原因。在我國有存在阻礙社會發展的內因不可怕,沒有剔除阻礙社會發展的因素的決心是真正可怕的。

落後的文化就像變異的細菌和病毒,無孔不入,必須提高警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