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成書於何時?

咱是好人

《黃帝內經》成書於何時?

要明白《內經》成書於何時,要先看看相關的背景知識。

一、鄒衍和“五行”學說

戰國末期,齊國有個人叫鄒衍,生卒年約為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他創立了五行學說、“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說”。

鄒衍認為,天地有五行,天地陰陽分離以來,人類社會都是按照“五德”——即五行之德轉移的次序進行循環的。五行相剋即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規律進行的。他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變化同自然界一樣,也是受土、木、金、火、水五種物質元素支配變化。

五行學說的產生,和“五方”觀念有關。我們的老祖宗在殷商時期就有比較系統的空間觀念。到了周代,統一的封建制帝國的形成,這種空間觀念進一步增強,最重要的就是“五方”的產生。鄒衍在此基礎上創立了五行學說。這個是比較公認的。

二、《黃帝內經》用“五行”學說

我們從黃經內經中摘錄一段來,感受一下《黃帝內經》的內容。

其《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中說:

“歧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風,在地為木,……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

中央生溫,溫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溫,在地為土,……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

北方生寒,寒生水

,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陰之守也;陰在外;陰之使也。”

黃帝內經用陰陽五行學說,因此,它的出現應當比戰國末期還晚。

三、《內經》中五方的系統取象,當是在西漢象數易學產生與發展起來時才有的。

我們不難從《十翼》中看出“象數”、至少是“象”的運用,在《周易》解讀中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我們無論是從《說卦》《雜卦》還是“象傳”中都找不到《內經》中那種取象或系統的取象。

象數易學的真正興起與發展,是在漢代,尤其是西漢。西漢象數易學的發展,使八卦的取象系統化的特徵進一步明顯地表現出來,極大地豐富了易象的內容。《內經》“五方”中的各項取象,可以說是對西漢象數易學發展起來中的易象內容的借用。

我們從漢代象數易學的著作似乎並不難發現這一點。

漢代第一位易學家是田何。田何有一位弟子叫孟喜,孟喜有個學生叫焦延壽。焦延壽有個學生叫京房。焦延壽有本書叫《易林》,後世稱《焦氏易林》。

《焦氏易林》中易象的運用很多內容幾乎完全與《內經》如出一轍。當然,因為前有董仲舒、《史記》《漢書》等,《焦氏易林》的“象”的內容也是豐富的並且發展的。

但是,《黃帝內經》的成書時代,不大可能早於西漢,卻基本上是公認的。

四、《黃帝內經》的成書時代

《黃帝內經》,相傳為黃帝所作,所以書名中用“黃帝”。但後世比較公認的是,此書最終成型於西漢,而且作者亦非一人。在成書過程中,有歷代黃老醫家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增補、創作發展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