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司马光与王安石及苏东坡与王安石的关系?

闲情小样


患难见真情大义:司马光、苏东坡与王安石关系

1、王安石和司马光在发生变法之前为朋友,后来因为一件事不合便反目,苏轼和王安石为政敌。

2、三人生于同一时代(北宋),曾经互为朋友,而在王安石推行新法之后,王安石和司马光反目。司马光,一反常态,变成激烈的反对派和保守派。

3、王安石与苏东坡是一对“政敌”,王安石出于政治需要贬谪过苏东坡,也出于道义责任援救过苏东坡。苏东坡从生命的谷底黄州屹立成伟大文学家后,到南京拜访早已“裸退”的宰相王安石。伟人相会,飘逸潇洒,友谊超迈,人品风流,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的节点。

4、1071年,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和苏轼是好友,两人竭力反对。最让人诟病的倒不是王安石强力推行的新法有多恶劣,而是他独断专行的处事风格,任人唯亲的用人原则。

王安石赶走司马光等一班重臣后,给朝廷里补充了一批新鲜血液。他考核干部的标准只有一条:绝对支持变法。除了这一条,什么人品啊、能力啊等标准都可以适当放宽。

5、“乌台诗案”爆发后,苏轼被逮捕,与他关系密切的朋友,如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甚至已经去世的欧阳修等29位大臣名士都受到牵连。当时赋闲在家的王安石听说此事后,也连夜派人进京上书劝说宋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6、苏轼流放期间曾探访王安石,两个人携手同游钟山时,俨然一对相交多年的老朋友。他们诗酒唱和,谈禅说佛,人生至乐,也不过如此罢。

7、接下来王安石被罢相就是顺理成章了。1076年,55岁的王安石最终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而另外一个人正在后台跃跃欲试;为了这一天,他已经等待得太久了。如你所知,他就是司马光。

司马光一上台,就宣布所有新法尽数废除。当得知新法尽数废除的消息,王安石悲愤不已,引发了背上的疮毒,与世长辞。

8、司马光未曾料到的是,曾经忠实的同盟者,文学家苏轼此刻却站出来反对他的举动。

原来,苏轼在颠沛流离的外放期间,亲眼看到了新法的便民之处,从而发觉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的偏执与保守。

他在给友人滕达道信中说:“吾侪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异同之论……回向之所执,益觉疏矣。”由此,苏轼改变了对新法的偏颇认识。

9、王安石逝世后没多久,司马光也去世了,在这之后,苏轼在新旧两党的夹击之下,依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延升阅读

一、王安石和司马光是至交好友,两个人都是作风良好的谦谦君子,他们同是大宋的相公,都想让大宋变得强大。

不过方法不同。王安石讲究开源,司马光用的是节流!在变法上,二人的政见不同,最后导致关系破裂,势同水火!

苏轼开始的时候也是变法的支持者。到了他回家丁忧的时候,看见变法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就开始反对变法了。

二、如果苏轼没有那段贬来贬去的经历,今天就会少了很多绝妙的诗词文章。

所以说对他个人而言,自然是痛苦不堪,可是对爱好诗词的后人来说是一笔多大地财富啊!

不仅苏轼如此,史上多少文豪都是因为其政治不得意而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司马光砸缸)

三、苏轼被贬黄州,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四、司马光从一开始就反对变法,而且在宋神宗面前,他和王安石曾激烈的争论过。司马光上位后,逐渐废除变法,王安石的心在滴血。滑稽的是,在司马光废除新法的时候,原本一些反对变法的人,逐渐看到了变法的好处,开始为王安石说话,但已无能为力。宋朝轰轰烈烈17年,最后回到了原地。

公元1086年的夏天,王安石66岁,最终病倒在江宁。司马光此时已经病重,听闻王安石已逝,非常惆怅,评价6个字曰:不可毁之太过。因为在司马光的心中,王安石是个正人君子。同年,司马光也去世了。两个神童,两个文学家,两个老对手,同年去世,让历史更加丰富。相比于王安石的死,司马光人在高位,享受了不错的尊荣。

司马光对王安石的6字评价,比较中肯。王安石和司马光同朝为官,虽然在政治上是对手,但二人都是儒学大师,修养很高,除了在政见上有争议,在人品、文学上还是非常尊重对手的。王安石性格直爽,有君子风度,这从他救苏轼一事上就能看出。而司马光,也不是小人,至少,他没有用丑恶的手段,来对付王安石。

人物简介

司马光

(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王安石

(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你聴


司马光和王安石年龄差不多,都作为宰相,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改革派,是一对政敌。

苏轼对前两位来说是后辈。苏轼最初看到王安石变法的一些弊端,提出不一样的政见,在变法派当权时被当着守旧派。

苏轼在地方为官时,又在施政中支持了确实务实的一些变法政策。当司马光一派上台后,苏轼又被当成王安石一派。

苏轼的乌台诗案正是这种两面不讨好的情况发生。实际上苏轼是在党争之外的一股清流,却被两派利用来争斗。苏轼在京城为官时间并不长,官位也不高,大部分时间都贬谪在外,黄州,惠州,甚至海南。

在私下,苏轼与司马光、王安石并无过节。苏与任何人都相当友善。

在文学上,苏轼也是将司马光、王安石当前辈。王安石晚年失势隐居金陵,苏轼还在路过金陵时特地看望过王安石。

政治地位来说,王安石第一,其次是司马光,苏轼最末。

文学成就和地位,苏轼第一,王安石其次,司马光最末。苏和王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而司马光不是。


野风狂生MrWildWind


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总体上来讲都是文学大家,他们的文学成就远高于政治成就。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享有和司马迁《史记》一样的盛誉。王安石和苏东坡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们的诗词很多成为千古绝唱。因此这三个人都堪称文学大家。

这三个人都是性情中人,人品都没得说,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政敌,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但私下里他们关系很好,都很敬佩对方的为人。苏东坡是王安石的学生,他们两个的私人关系也相当不错。

但从政治上看,这三个人都不是出色的政治家。国家积弊太深,不改革就没有发展,司马光反对改革显然不合时宜。

王安石力主改革变法,想法很好,但实操能力差,变法无法落到实处,最终只能失败。

苏东坡在王安石变法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他又支持王安石,可见他政治的幼稚。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官至宰相,苏东坡只是地方官,他们比苏东坡政治能力强,但是和明朝张居正相比还是差了些,张居正能把改革做成了,他们不能。

司马光、王安石和苏东坡都是出色的文人,他们彼此心心相惜,敬佩对方的文学才华,敬重对方的为人。但又各持不同的政治观点,有矛盾也有共鸣,这就是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


有得观史


司马光与王安石,二人都曾官居高位,出任宰相,二人是政敌。司马光是保守派,王安石是改革派。

苏轼的政治成就没有二人那么高,这和他的性格有关。而他非常崇拜司马光,司马光死后为其作了祭文。他也是司马光的保守一派,反对王安石变法。但苏轼在保守一派当政后,发又反对当时的当权者,他其实没什么党派的概念,只是一心为百姓而已,因而在官场上,他其实是不适合的。私下里,他和王安石也能在一起愉快的谈论佛学和诗歌,但对王安石为变法所做的事情依旧不满,这是王安石晚年退出政局之后的事情了。


夏天成长记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兼政治家,但他们在变法问题上却逐渐变得针锋相对。王安石与北宋熙宁二年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意在解决北宋长期以来冗兵冗官过度的积弊,司马光在变法初期大致持观望态度的,对于变法中的问题,他屡次写信规劝王安石不可过于自信,但发现王安石的改革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且难以听得进他人意见时,便坚决成为变法的反对派,以至于退出政坛以示抗议。王安石是北宋有名的“拗相公”,这使他具有雷霆万钧的改革魄力,同时也具有难容人言的局限。由于用人失察和改革中的问题,反对者越来越多,宋神宗将王安石罢相,改革遭遇重挫。但国家积弊依旧,而且有日趋恶化之势,所以神宗不得不让王安石二次出山,继续改革。但这次遭遇的阻碍更大,使得拗相公王安石最终心灰意冷,最后也辞官隐居了。

司马光接任宰相,尽废王安石的新法,标志着熙宁变法最终失败。平心而论,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北宋政坛上的一流人物,二人所争,并非个人私利,而是国家民族之公益。所以,剧烈的政治分歧并没有影响他们对于彼此的评价,司马光尽废新法,但王安石最后依旧称赞说“司马君实,君子人也”,而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介甫无它,唯执拗耳”。

古人云:君子相交,不出恶言。孔子曰:其争也君子。如王安石司马光者,可谓是“君子之争”。

苏轼也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并因此而一再遭贬,备受挫折。但是,当王安石长子去世,变法失败,于山穷水尽之时隐居南京时,苏轼却专程前来拜访安慰,二人登山临水,促膝谈心,相谈甚欢。似乎他们不是政敌,而是一对志同道合的老友。的确,他们政见不同,但作为读圣贤书长大的饱学之士,他们秉持的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处事之道,所争者在国家民族之利益而非个人区区私利,他们心中有道义,有理想,有担当,所以才能抛弃政见之不同,而能惺惺相惜,彼此宽容,同样显示出君子之交的高风亮节。


山上有水


康震教授可答!


用户1342947076734


苏东坡,司马光都属于旧的保守派。而王安石确是新的改革派。


用户46401212138824大


司马光,守旧派;王安石,革新派;苏轼,原来是守旧派的,后来摇摆过,所以受夹击。


梨花雨49


最基本一点他们对事不对人,反对你的主张,但是人之间彼此都很欣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